数字素养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能力,甚至是获得其他技能的先决条件,其具体体现为公民使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与胜任力。预计在未来五年内,90%的员工将至少需要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比如使用电子邮件或公司软件。在未来2-3年内,超过50%的人将需要能够使用、配置和构建数字系统。那些缺乏数字素养的人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处于巨大的劣势。
1994年,以色列学者约拉姆·埃谢特-阿尔卡莱(Y. Eshet-Alkalai)首次提出“数字素养” (digital literacy)一词,并将其概括为“理解及使用通过电脑显示的各种数字资源及信息的能力”。1997年,保罗·吉尔斯特(Paul Gilster)在其著作《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中首次正式提出“数字素养”的概念。他认为,数字素养主要包括获取、理解与整合数字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网络搜索、超文本阅读、数字信息批判与整合等技能,他将数字素养描述为对数字时代信息的使用与理解,并强调了数字技术作为“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性,有效区分了数字素养和传统的印刷读写能力。
素养一词源于英语,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就名词“literacy”(素养)而言,它最早于 1883 年出现在英语中,指“具备识字的素质或识字状态”(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literate)。“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英语最初的字面意思是数字信息的读写能力,即:访问、理解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数字资源的能力。保罗·吉尔斯特(Paul Gilster)出版《数字素养》一书,尝试从11个层面对数字素养下定义,从“访问和使用网络计算机资源” 到“意识到网络上他人的存在,并拓展与他们讨论问题、彼此帮助的能力”,他最后总结:数字素养是关于“掌握思想,而不是敲击键盘”。可见,这其中不仅包含数字技术应用技能,还隐含在数字空间中理解他人、与人共处的综合能力。数字素养并不是指简单的一种技能或能力,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基本生活的、复合的、跨学科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甚至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或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
一般在对数字素养进行描述时,会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信息管理;交流分享;合作;内容和知识的创造;道德责任;评估和解决问题,识别数字需求,通过数字手段解决问题,评估检索到的信息,具备一定的判断、评估和筛选能力;技术操作。
以色列学者约拉姆·埃谢特-阿尔卡莱(Y. Eshet-Alkalai)于2004年和2012年提出和更新他的数字素养概念框架,涉及6个层面:1是“图片—视觉素养”,意指理解视觉图片信息的能力;2是“再创造素养”,意指整合已有的各种媒体文本(文字、图像、音频等)进行内容创新和意义再造的能力;3是“分支素养”,意指运用非线性的信息搜索策略从碎片化信息中建构知识的能力;4是“信息素养”,重点强调辨别信息适用性的批判性思考能力;5是“社会—情感素养”,强调借助数字平台进行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的能力;6是“实时思考技能”,意指在高科技机器、多媒体游戏和在线教育等复杂环境中迅速处理大量高刺激信息的能力。正如阿尔卡莱强调,这个数字素养模型侧重六种思维技能,旨在帮助人们与现代数字环境更好地互动。
这个理论框架被认为是数字素养最全面的模式之一,因此也被《远程教育百科全书》列入数字学习的主要模式。所谓数字素养,就是指在数字环境下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综合科学技能与文化素养。数字素养涵盖了最基本的找寻和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有创新思维,具备对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力和思辨力,对数字安全有认知,善于合作,有效沟通。
数字素养的四个原则:通过在《数字职场技能框架》中总结的研究,数码工作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马什(Marsh)根据数字素养的四个关键原则探索了她的发现。1. 使用数码工作环境。Marsh的框架推荐了四个步骤(建立、保护、优化和创新)来奠定基本的数字技能,并在整个组织中建立这些技能。2. 过程和应用(知道如何引导他人识别、评估、吸收和应用信息是一套技能)。3. 创建和连接(理解如何自信、流利、协作地生成有趣的内容是所有员工的一项关键技能)。4. 思考和适应(如何定制数字和物理环境来支持专注和专注的工作。对自己如何应对数字环境以及如何与之互动的自我意识越强,他们就越有能力组织自己的学习,以改善整体的工作体验)。
在中国,数字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数字获取、数字交流、数字创建、数字消费、数字安全、数字伦理、数字规范、数字健康等8个方面。2016 年10 月,《数字素养: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战略简报》中指出“数字素养模型应当涵盖三个维度:一是通识素养;二是创新素养;三是跨学科素养”。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对于数字化人才教育给出了明确指导意见:到2025年,使得我国国民的数字素养不低于发达国家国民数字素养的平均水平。数字素养是帮助所有员工在21世纪具有竞争力的必备技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家认为,“数字素养是指获得工作场所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部精致能力,个人需要领会全部技术潜力,学会运用能力,具备批判精神与判断能力”。数字素养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检索、理解、评价、创造并交流数字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具备认知技能及技术技能。2019年的G20峰会通过了《贸易和数字经济宣言》,指出“数字鸿沟是数字技术使用的技能和知识,要提升数字素养战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2~2035》指出,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提出了数字素养能力模型。
数字生存能力。最基本的能力是数字生存能力。包括: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App进行购物、出行、社交、看病、防疫等操作;会根据需要浏览、检索、查询相关的信息;会对自己的照片、视频等数字资产进行初步的整理、保存,防止丢失。中国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缺少这些能力,基本上会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所以国家提出要提升中国的全民数字素养,要特别关注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数字生存能力的获取。
数字安全能力。数字世界,信息真假难辨,危险也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数字安全能力,保护自己的数字资产或物理资产不被侵害。包括: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信息窃取等不法行为的辨别能力和安全防护技能;对游戏、短视频等的自控能力,防沉迷。数字思维能力。数字思维能力指能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解决自己或他人在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数字生活体验和生活水平,比如智慧家庭等;利用数字技术工作效率,比如在线办公、数字渠道营销推广、远程医疗等;具备数据思维能力,能利用数据发现问题、找到根因,进行精准研判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数字生产能力。数字生产能力指能输出数字产品、数字内容或其它数字解决方案,帮别人解决问题,提升自己或企业在数字世界的品牌和影响力。包括:数字内容创作(如短视频);数字产品开发;数字解决方案集成等;数字创新能力。如果个人或企业在数字经济中要起到引领带头作用,需要具备数字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或在基础技术、开放平台、商业模式等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力。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创新,如底层芯片研发、算法研究、专利撰写等;数字开放平台创新,如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平台、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如共享经济等。
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有哪些?第一个路径是 “看”。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要关注国家相关部委、领先企业在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方面的新战略、新规划、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到跟数字世界信息和语言同步。第二个路径是 “学”。要学习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知识,这样在面对一些热点概念(比如元宇宙、NFT、东数西算等)时,能看看清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第三个路径是 “思”。在数字经济时代,不仅仅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人也需要数字化转型。要构建数字思维,善于运用数据帮助自己用数字的方式去发现问题的根因、辨明是非,帮助自己进行正确的决策。第四个路径是 “用”。要理解数字技术在数字生活、数字工作、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并尝试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你面对的问题。
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弥合公民数字鸿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显得尤为必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教育框架。从数字能力、数字技术和数字知识三个层面,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教育框架。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构建数字素养的可量化指标体系,设计和开发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测评估系统。实施社会公民、大学生、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评测和评估。基于数字素养评测和评估结果,制定公民数字素养教育、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指导规范。发展数字素养框架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新工科为契机发展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
加强全民素养教育提升国民的数字素养。公民为了有效参与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必须具备数字资源的使用和研发能力。它既包括对数字资源的接受能力,也包括对数字资源的给予能力。数字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数字获取、数字交流、数字创建、数字消费、数字安全、数字伦理、数字规范、数字健康等8个方面。必须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是数字化社会公民的必备生存技能,必须建设数字素养终身学习教育平台和培训体系,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5个维度,对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进行了描述。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提升对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素养作为一种横向的关键能力,对教师的其他专业能力具有带动提升作用。积极参与针对性的数字素养培训。围绕自身教育教学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情境与实际需求,积极参与相关项目,并充分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研修空间等在线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育数字化技术与理念,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实践。在校内,可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效率,从而促进教学创新。在校外,可积极参与各类数字化教学研究相关会议,提升学科视野,吸取经验继而在自己课程中开展实践探索。
数字素养,不仅仅包括对数字科技、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更包括数字生活,以及数字化思想文化体系的濡养、熏染和重建,是人类文明“操作系统”的重装与升级。不仅仅是“术”,更是“道”。提升数字素养应该是作为新时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从而实现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国家占得先机,使中国民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