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5年工作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列为重点任务,并通过“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推动创新,打造消费新产品和新场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人工智能+”行动作为首要任务,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这场由政策牵引,由技术驱动的变革,正在重构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从单一商品交易转向全场景服务升级,从短期刺激需求转为培育可持续消费动能。
传统市场中,由于生产体系缺乏弹性,难以及时响应消费者快速变化的个性化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长期脱节,往往会造成供需错配、体验单一、资源浪费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消费”对比传统消费模式的核心优势则是,通过对海量消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能够深入洞察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消费偏好等,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更高效的产品推荐和服务。在需求洞察方面,AI通过多维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实现需求预测的精准化。这种“需求牵引供给”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消费中“生产盲目、库存积压”的难题。
中国面临一场消费革命。消费革命是指由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社会变迁等多重因素驱动,消费领域的结构、模式、理念发生系统性、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消费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跃迁,并重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形成新的经济循环体系。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指出,中国新型消费是世界消费史上的一场革命,其核心在于数字经济的推动、超大规模市场的支撑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消费革命的三大核心特征。1.需求本质的升级。从物质消费(衣食住行)转向精神消费(文化、体验、自我实现);典型案例:全球健康消费市场年增速达15%,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突破5亿。
2.参与主体的重构。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如小米社区用户贡献产品设计);数据显示:72%的Z世代愿意为参与品牌共创支付溢价。3.技术驱动的范式颠覆。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2023年元宇宙消费市场规模达1200亿美元;算法推荐重塑决策逻辑:抖音电商GMV中35%来自内容种草。消费革命的四维表现
维度 | 传统消费 | 革命后消费 | 典型案例 |
动力机制 | 收入增长驱动 | 价值观与技术双重驱动 | 特斯拉车主60%因环保理念购买 |
交互方式 | 单向购买 | 全链路参与(C2M、共创) | Shein每日上新3000款,100%用户反馈驱动 |
空间形态 | 实体场景为主 | 虚实融合(AR试衣、数字藏品) | 耐克NFT鞋转售价超10万美元 |
时间周期 | 耐用消费品主导 | 即时满足与可持续并重 | 闲鱼循环交易减少碳排放300万吨/年 |
消费革命的驱动力量。1.技术引擎。人工智能:ChatGPT推动个性化推荐成本下降80%;区块链:Gucci等奢侈品用NFT实现产品溯源。2.社会结构变革。中国4亿中产催生品质消费(高端超市盒马客单价超行业3倍);老龄化社会激活银发经济(智能辅具市场增速45%)。3.制度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北京数交所年交易破10亿元);碳积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特斯拉靠碳交易年获利18亿美元)。消费革命的深层影响。对生产端:倒逼柔性制造普及(比亚迪汉车型配置组合达10万种);对城市形态:催生15分钟生活圈(上海社区商业占比提升至40%);对文明演进:加速从物质文明向数字文明转型(全球数字原住民达20亿)。
与工业革命的对比范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三次工业革命 | 消费革命 | |
核心 | 机械化生产 | 自动化生产 | 智能化供需匹配 |
特征 | 标准化商品过剩 | 个性化需求萌芽 | 意义消费爆发 |
矛盾 | 生产不足→生产过剩 | 信息不对称 | 价值认同缺失 |
指标 | 产量增长率 | 互联网渗透率 | 用户参与度 |
消费革命的未来挑战。1.数字鸿沟:全球仍有37亿人未接入互联网。2.算法霸权:某平台73%内容受推荐算法支配。3.可持续悖论:快时尚行业年碳排放占全球10%。消费革命本质是“人的重新发现”——技术终于使经济系统能够识别并满足每个个体的真实需求。当消费不再是生产的终点,而成为创新的起点时,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新纪元。这场革命正在改写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假设,其深远程度可能不亚于300年前亚当·斯密见证的市场经济的诞生。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人工智能+”注重把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各种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将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国家产业升级需求紧密结合,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效率质量。强调“人工智能+”,核心在于人工智能具备典型通用技术特征,与各领域结合时,能突破传统发展瓶颈,以智能算法、数据分析等方式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新质生产力。
要素资源集聚。我国已初步建成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关键环节,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要素集聚、应用赋能等方面取得较好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高达60%,制定40余项行业关键标准和10余项国际标准。全国共有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开发者数量突破940万。坚持应用导向。发展“人工智能+”尤其要坚持应用导向,这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人工智能+”要围绕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痛点、难点问题,从应用场景的“小切口”出发,选择适合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实施方案。消费领域提供了机会。工信部联合财政部设立了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加快布局投资项目。着力培育经营主体,目前已累计培育了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需求预测与个性化服务、健康管理、智能导购、智能家居与具身智能场景、以及政策推动与产业协同等方面的特征。个性化服务: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服务。例如,电商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购物历史和偏好,智能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商品,极大地提升了购物体验和满意度。高效决策支持:人工智能能够处理大量数据,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自动调整家居环境,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如DeepSeek,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生成家具布局和改造方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决策效率 。
自动化与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许多消费活动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智能音箱可以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学习用户的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建议。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控制家中的各种设备,如智能窗帘、灯具、恒温器等,通过语音或设备控制实现便捷操作。情感交互与陪伴:人工智能产品如机器狗和“家庭管家”机器人,不仅可以承担家务劳动,还可以提供情感陪伴和智能服务。这些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提供智能情感陪护、健康守护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上海财大劳帼龄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消费”的场景创新,本质是通过AI技术重构“人-货-场”关系,激发消费潜力。政策端以收入增长与制度保障筑牢基础,技术端以智能硬件、数据算法驱动体验升级,将实现消费提质与产业转型的双向赋能。这一融合不仅是经济增长引擎,更是迈向“智能社会”的关键一步。在政策赋能下,“人工智能+消费”将成为连接内需增长与消费升级的重要纽带,不仅通过技术赋能重构消费体验,更通过技术渗透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人工智能+消费”的实践路径实现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推动消费从功能满足转向价值共创。结合政策导向与技术演进,其核心路径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智能硬件与家居:从功能工具到“生活管家”。通过AI将家居场景升级为主动服务生态,典型应用包括:1.人形机器人服务:如春晚扭秧歌机器人延伸的“家庭管家”,通过AI视觉识别、多模态交互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家务协助与情感陪伴,未来将渗透养老、教育等领域。2.全屋智能系统: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联动家电,动态优化能耗(如调度空调/热水器运行时段),通过语音指令实现跨品牌设备协同,推动“单品智能→全屋智能”跃迁。3. 适老化改造:毫米波雷达非接触监测老人活动,智能床垫实时同步生理数据至医疗平台,情感计算机器人提供心理陪伴,激活银发经济。技术支撑:边缘计算保障隐私安全,深度学习实现个性化指令学习。未来脑机接口将深化“人-机-环境”共生。
零售与电商:虚实融合重构“人货场”。AI驱动零售向沉浸式、无界化转型:1. AR/VR试衣美妆:计算机视觉+3D建模实现虚拟试衣,线下AR试衣镜提升转化率(如屈臣氏部署后销售额增22%)。2.无感支付与智能推荐:多模态感知技术支撑“即拿即走”无人超市,AI算法分析用户行为优化货架陈列,推送个性化商品。3.虚拟主播升级:NLP+情感计算模块生成动态话术,24小时直播并实时调整优惠策略(如同时覆盖多品类直播间)。趋势:空间计算技术将实现“所想即所见”消费形态,脑机接口进一步打破虚实边界。
文旅与健康消费:从标准化到精准化供给。AI破解规模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矛盾:1. AI旅游定制:大语言模型整合预算、兴趣标签及实时数据(交通/人流),自动生成避峰行程方案,优化酒店选址。2.智能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监测生理指标,结合饮食数据生成健康预警;血糖仪等纳入“以旧换新”补贴,带动销量增长。3.冰雪经济数字化:哈尔滨冰雪季采用AI人流调度系统,导览眼镜自动讲解文化典故,智能温控平衡能耗与体感舒适度。价值:数据驱动资源动态匹配,推动服务消费从“标准化”迈向“精准化”。
定制化服务:C2M反向驱动个性化生产。以用户需求直接牵引供给端革新:1. C2M反向定制:用户上传房间平面图,AI整合CAD数据与美学库生成家电定制方案,AR预览减少尺寸误差退货(如家居品牌落地应用后退货率降30%)。2.内容生成与推荐:垂类大模型构建兴趣图谱,AI购物助手提供决策建议(如抖音电商内容转化率提升35%)。3.个性化配方:线下AI检测肤质数据直连生产线,“一人一策”定制护肤品并动态调整配方(如定制护肤品牌实现复购率60%)。未来:生物识别技术深化将生成更精准的消费方案,情感化定制成为新溢价点。
协同推进与风险应对。政策支持:商务部明确打造“人工智能+消费”场景,推动技术深化应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等品类。核心挑战:1.技术成熟度:部分应用如扫地机器人避障、无人机续航仍需突破;2.数据安全与伦理:需完善算法透明度与隐私保护法规(如欧盟《可信AI评估清单》);3.基础设施:低空经济起降点不足,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待提升;4.消费认知:老年群体对智能产品接受度低,需加强科普体验活动。迈向“人本化智能消费”时代。“人工智能+消费”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消费文明的重构:短期:通过政策赋能(如消费券配套AI产品补贴)激活市场;中期:构建“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升级”闭环(如产学研共建智慧实验室);长期: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将催生“生产-消费一体化”范式,实现“意义消费”超越“物质消费”的终极跃迁。
建立“人工智能+消费”新模式势在必行。需要从技术应用、商业模式、数据生态、政策支持等多维度协同创新。构建AI驱动的消费全链路闭环。1.需求洞察革命。脑机接口+神经科学:利用EEG设备分析消费者潜意识偏好(如美国Neuralink实验显示脑波识别商品偏好的准确率达78%),结合AI生成个性化需求图谱。案例:天猫新品创新中心通过AI分析10亿用户行为数据,新品研发周期缩短50%。2.智能产品开发。生成式AI设计平台:输入消费者需求参数,AI自动生成产品设计方案(如Adobe Firefly将设计效率提升400%)。案例:安踏运动鞋AI设计系统,72小时完成从概念到样品的全流程。
3.动态供应链优化。数字孪生+强化学习:构建供应链虚拟镜像,AI实时优化库存配置(京东物流AI调度降低缺货率23%)。数据:采用AI预测的零售企业库存周转率提升35%。重塑消费场景。1.元宇宙消费空间。AI虚拟导购员:数字人实时解答问题,理解率超95%(百度智能云已落地屈臣氏门店)。趋势:2025年全球30%的零售交互将由AI数字人完成。2.自适应零售终端。智能硬件+边缘计算:自动识别消费者体征数据(如血压、皮肤状态),推荐健康商品(日本7-11试点健康监测货架)。 技术:毫米波雷达实现非接触式体征监测,误差率<3%。
3.认知增强消费。AR眼镜+知识图谱:扫描商品即刻显示成分溯源、碳足迹等深度信息(沃尔玛试点AR眼镜提升绿色消费转化率40%)。突破:谷歌Project Starline实现3D全息商品展示。打造数据-算法-算力协同体系。1.联邦学习数据联盟。跨行业构建隐私计算平台(蚂蚁摩斯平台已连接200+机构),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共享消费行为数据。价值:数据融合使营销精准度提升60%。2.垂直领域大模型。训练行业专用模型(如美的家居大模型参数达500亿),理解细分领域消费特征。成效:苏宁易购商品描述生成效率提升20倍。3.边缘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级AI算力节点(华为昇腾已在20城部署),确保消费决策延迟<50ms。成本:边缘计算使AI推理成本降低80%。
创新商业模式。1.订阅式智能服务。AI健康管家年费制(如Keep智能运动方案订阅用户超300万),服务复购率65%。延伸:蔚来汽车NIO Life通过AI预测会员需求,客单价提升200%。2.价值共享平台。AI创作工具赋能消费者设计商品(SHEIN设计师平台30%作品来自用户),收益分成比例达45%。数据:抖音电商创作者通过AI工具日均生产内容量提升5倍。3.碳普惠金融。AI量化每次消费的碳减排量,兑换数字权益(蚂蚁森林模式年减排100万吨)。 创新:北京试点消费碳积分可抵扣停车费。
突破关键瓶颈。1.可信AI认证体系。建立消费领域AI伦理标准(欧盟已出台《可信AI评估清单》),包括:算法可解释性(SHAP值可视化);公平性检测(消除地域/年龄偏见);安全防护(对抗样本识别率>99%)。2.复合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培养"AI+消费"人才(清华大学设立智能商业硕士项目),需掌握:消费心理学×机器学习;供应链管理×运筹优化;商业伦理×算法审计。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类AI开放平台(工信部"消费大脑"平台接入企业超5万家),提供:行业知识库(2000万商品知识图谱);低代码开发工具(模型训练效率提升10倍);合规性检测系统。
未来演进方向。1.具身智能消费体。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消费场景(特斯拉Optimus预计2026年量产),实现:智能购物清单管理;个性化营养搭配;适老化消费辅助。2.量子增强消费。量子机器学习优化超大规模推荐系统(谷歌量子优势实验显示特定任务提速1亿倍),突破:10亿级SKU实时匹配;跨模态消费需求预测。3.神经形态消费。类脑芯片实现仿生消费决策(英特尔Loihi芯片能耗比GPU低1000倍),特点:直觉式商品选择;情感化服务响应;自主进化能力。
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具有几个显著的特征。目的性与选择性;可诱导性;连续性与多样性;发展性与层次性;情感性与社会性。消费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悦己消费、社交消费等新消费的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0.6%,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1%,增速亮眼。同时近年来,宠物经济、卡牌等细分领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复杂而多变,矛盾又统一,既要快乐也要健康;既享受独处又渴望社交;既理性认知世界又寻求精神寄托。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多巴胺商品与健康消费并存、游戏动漫与宠物社交共生的市场格局,情绪价值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
人工智能对客户消费心理的把握已从行为分析跃升至神经洞察层面,通过多模态感知、深度学习与神经科学融合,实现对消费决策链路的深度解构与精准干预。人工智能对消费心理的把握,正在使“需求预测”升维为“需求创造”。这一变革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无限刺激消费,而是通过神经级精准匹配,减少资源错配带来的浪费,提升人类消费的幸福感与意义感。中国的破局关键,在于发挥数据规模优势(10亿网民行为库)与技术落地能力(全球70%AI专利),同时构建“神经友好型”监管框架——既要释放AI洞察的人性化价值,更要守护消费自主权的神圣性。当技术能识别我们尚未察觉的需求,或许正是人类重新审视“何为真正需要”的契机。
超预期产品从不是简单的迭代,而是对人群需求的跃迁级响应。功能升级:去“标准化”,尊重个体诉求,重塑对生命 “满足感” 的定义;体验升级:细分品类破圈,解锁感官体验,感知生活流动的细腻瞬间;情绪升级:以产品为介质,拓宽观察世界视角,实现真正的情绪自由;认同升级:从概念到行动,核心人群成为品牌精神领土的“共建公民”。推进“人工智能+消费”需要 构建人工智能治理新生态,打造智能消费新体验,点燃消费热情,构筑人工智能人才高地,迈向全球人工智能消费新时代,加强与国际领先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发和技术交流,引入国际上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成功案例,并在国内进行试点和优化。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权,还能推动国内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方案走向世界舞台,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科技体验和服务。
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14亿人口×4亿中产)与数字经济基建优势(5G基站超337万座),为全球智能消费变革提供了最佳试验场。未来需在技术创新、制度适配与人文关怀中寻求平衡,方能真正释放“AI+消费”的文明价值。未来的消费投资需要兼具科技视角与人文洞察——既要关注AI、物联网等技术对消费场景的重构,也要敏锐捕捉Z世代情绪价值的迁移,还要理解情感满足催生的溢价空间。人工智能与消费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需求即生产、消费即创造"的新经济范式。这种模式不仅提升商业效率,更通过技术民主化让每个消费者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中国的独特优势在于:全球最大的数字应用场景(9亿网民)、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以及新型举国体制的协同能力。若能把握AI技术跃迁与消费升级的共振机遇,有望率先构建出智能经济时代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