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及重庆系统性消费提振战略的成效
2025-06-07 22:22:26

11.jpg

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85.43亿元,同比增长4.4%。同期,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55.46亿元,同比下降0.3%。也就是说重庆再次超过上海,成为当前中国消费总额最高的城市。社会学家定义消费的时候,往往会说它不只是满足物质欲求的简单行为。但理解消费却必须要从理解物质欲求的简单行为开始。社零直接反映了消费的物质欲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简称为社零,其实也就是终端消费者消费掉的实物。统计上,一般包括吃、穿、用、烧四大类。生鲜食品、餐饮食品属于吃的东西。衣帽鞋袜等属于穿的商品。家电五金等属于用的商品。石油天然气等属于烧的商品。社零作为宏观经济指标,一般按月度发布,具有较高频率。社零增加往往是经济持续向好、人均收入持续增加的积极信号。

 图片174.png

社零中的规模和结构变化通常表现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与宏观经济情况紧密相关。比如吃的必需品通常比较稳定,而穿的商品比重变化往往能够直接反映当前的经济情况。从2023年中国城市社零消费的总额看,超万亿元的共6座,包括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和成都。其中上海的社零消费高达1.85万亿,规模和增速均位居全国重点城市首位,表现出巨大的消费增长动力,这是上海人一直很自豪的事。除成都外,其余的这几座城市也是GDP的前5名。这种高度的同步性表明(从全样本来看,社零消费规模与GDP的相关性高达95%以上),消费潜力释放的同时能够带动经济的巨量增长。这几座城市均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愿景。中国千亿级的社零消费城市有120多座,百亿级的社零消费城市有160座,还有几座十亿级的小型社零消费城市。大部分城市的社零消费规模都集中在百亿到千亿之间。

 图片176.png

重庆在20251-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越上海,成为中国消费第一城,是其系统性消费提振战略的综合成果。通过政策精准发力、场景创新、产业联动和区域协同,重庆实现了消费市场的突破性增长。其核心举措的深度解析政策激励:真金白银激活消费需求1.以旧换新扩围升级重庆将传统家电补贴扩展至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3C产品,并纳入旧房装修、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新兴领域。同时提高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刺激大宗消费。政策覆盖范围从中心城区下沉至县域,确保普惠性。效果:20251-2月商品零售额增长4.0%,汽车、通讯器材类消费显著回升。

 搜狗截图25年06月07日2230_55.jpg

2.消费券精准投放联动区县、平台发放文旅消费券和出行补贴,对住宿企业承办大型会议给予奖励。例如,凭演唱会门票可享景区门票优惠,形成“文旅+商业”联动效应。案例:文旅消费券带动荣昌卤鹅等地域IP爆发,五一假期荣昌游客量同比激增168.2%场景创新:打造“山城特色”消费空间1.立体化消费场景重构依托8D魔幻地形”,建成286处“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消费场景,如紫薇路:从背街小巷改造为潮流街区,清明假期日均客流5万人次,商户营收增40%;龙门浩老街:融合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2024年艺术周拉动消费超10亿元。

图片1965.png 

2.夜间经济全国标杆连续三年登顶“中国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打造洪崖洞、大九街等夜间地标,培育“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五夜业态。2024年“不夜重庆生活节”带动商家销售额增长28%首店经济:提升商业能级与国际吸引力政策强力扶持:出台《首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对首店最高奖励200万元,近三年引进品牌首店892个(含14家全国首店)。商业载体升级:重庆光环花园城、龙湖龙兴天街等新项目引入沉浸式生态场景,计划新增超100家区域首店。对比上海:重庆首店数量虽不及上海(1269家),但全国首店占比3.5%,瞄准差异化竞争。

图片199.png 

县域商业:激活下沉市场潜力1.农产品上行通道推行“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奉节脐橙单日电商销量破10万单,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垫江县“甜土渝礼”品牌年销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2.县域消费场景升级綦江东溪古镇改造商业街区,武隆《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带动周边消费增长7.5%20251-2月乡村零售额增速4.2%,反超城镇市场。文旅融合:流量经济转化为消费动能演唱会经济:对大型演出容缺预审,凭票享景区优惠,吸引跨城消费。2024F1赛事、世界赛艇锦标赛等顶级活动引流商圈。文旅IP孵化:打造“渝伴礼”区域品牌,支持门店改造;荣昌卤鹅、洪崖洞等网红IP持续吸引全国游客,2025年五一接待游客1858万人次。

图片1999.png 

数字赋能: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直播电商:建设“渝系列”直播基地,升级“直播+”赋能行动,对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给予奖励。智慧商业:建成10个智慧商圈、30个智慧菜场,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三年增长30.58%。重庆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总结

 

维度

重庆策略

成效与优势

人口红利

3191万常住人口基本盘

中低收入群体占比高,政策敏感性强

成本优势

房价收入比低于一线城市   

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多用于消费

流量转化

“网红城市+文旅IP”持续引流

2025年五一游客量同比增10.4%

政策敏捷性

快速承接国家政策+本地创新

20251月出台“30条”填补空窗期

微信图片_20250326002303.jpg 

未来挑战与上海对标短板:人均消费支出(7335元)仅为上海(14047元)的52%,首店能级、国际化程度(入境游客127vs 上海670万)仍有差距。破局方向:强化高端消费载体(如保税艺术品交易);提升国际航空物流能力(奖励国际快递业务);深化“人工智能+消费”场景(政策已明确支持)。重庆以“超大规模人口+政策普惠性+地域特色场景”的组合拳,实现了消费总量的跃升。下一步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能级提升”,在保持草根活力的同时,向高附加值消费生态进阶,方能在“消费第一城”的位次上站稳脚跟。

 微信图片_20250607225155.jpg

今年3月份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印发《2025年本市扩消费行动方案》的通知。其工作目标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以供给侧创新、消费侧激励、消费环境优化为重点,发挥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场规模大、消费场景丰富、高端要素集聚的优势,把政府引导与市场发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扩消费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积极促进服务消费、大宗消费、外来消费、新型消费,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扩消费格局,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推动全市消费提质提量、回稳向好,更好发挥消费在稳增长、促创新、强功能、惠民生中的作用。

 图片132.png

重庆在20251-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越上海后,上海压力很大。今年4月,重庆印发《2025年重庆市扩消费“六大工程”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围绕商品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扩容、新型消费培育等“六大工程”、25条具体举措为重点,整合全市资源、推动全域协同力争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商业增加值增速6%以上、高于全市GDP增速。上海坐不住了。

搜狗截图25年06月04日1012_1.jpg 

三驾马车的衡量指标从统计的角度看,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这三个指标的概念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和进出口完全不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终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等于最终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不包括除餐饮服务外的其他服务消费。投资资本形成总额投资不等于资本形成总额,它包括土地购置费,旧设备购置费、旧建筑物购置物等,而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这些内容。进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进出口不等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进出口是指与国外的货物进出口贸易,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不仅仅包括货物净出口,也包括服务净出口。

 搜狗截图25年06月04日1012_2.jpg 

重庆社零总额超过上海,主要得益于以下四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 重庆常住人口超3000万,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人口规模直接扩大了消费需求,形成天然消费优势。低房价与高消费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53月,上海全市住宅均价6.50万元/㎡(核心区黄浦区11.75万元/㎡同比跌2.95%),而重庆主城区均价仅1.10万元/㎡(核心区渝中区1.44万元/㎡同比跌6.47%),两地价差约6倍。如此悬殊的房价,让重庆人不用像上海等一线城市居民那样被房价困扰,可以大胆花钱,才能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智能家电保有量等指标已逼近一线城市。刺激消费政策效应显著近期政策对中低收入群体吸引力增强,通过补贴、优惠等手段提升消费意愿,进一步推动社零增长。消费场景创新与城市吸引力打造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等新消费场景,同时作为网红城市吸引全国游客,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

搜狗截图25年06月04日1038_5.jpg 

5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了六大行动方案及完善支持政策等共32项措施。六大行动方案包括城乡居民增收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行动、大宗消费更新行动、新型消费培育行动、消费环境提升行动。多措并举促进收入合理增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推进技能培训教育提质增效,实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搜狗截图25年06月07日2127_49.jpg

推动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上海持续对服务消费进行提质升级,方案提出,打造文化消费高地,大力发展演艺经济,支持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演艺活动,持续引进中外经典剧目。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支持引入国际一流乐园IP,推动存量主题乐园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主题乐园矩阵。以头部乐园IP为引领,深入挖掘“乐园+”消费潜力。引导企业打造“旅游+”“体育+”“健康+”“数字+”等融合性服务消费场景,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场景给予奖励。

 微信图片_20250308171309.jpg

加强力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汽车消费,落实好国家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和上海市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落实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新增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加力支持绿色家电家居家装消费。在培育新型消费方面,方案明确,培育前沿数字消费,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在消费领域深化应用。丰富悦己消费,支持开发原创IP,推动数字娱乐等领域IP与生产制造联动。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具有引领性的国内外品牌开设高能级首店、举办首发活动。

搜狗截图25年06月07日2128_50.jpg 

上海如要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需要在提振消费方面必须形成“政策+活动+场景+保障”四位一体的系统性方案,2025特别是下半年举措尤其聚焦以下六大方向政策激励:真金白银激发消费意愿与重庆一样,注重上海特色1.消费券精准投放投入5亿元发放“乐·上海”服务消费券,覆盖餐饮、旅游等领域:餐饮券分档满减(最高满1000400,相当于6折),旅游券新增“游览类”,覆盖A级景区、“一江一河”游览等创新摇号发放模式(每月报名摇号),提升普惠性与核销率,预计拉动杠杆比1:8.3

微信图片_20250518182512.jpg 

2.以旧换新扩围加码家电数码:补贴品类从8类扩至15类,新增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以及净水器、微波炉等小家电,装修建材等7类家居产品同步纳入。汽车更新:新能源车置换补贴1.5万元,燃油车(国六b标准)置换补贴1.3万元;报废旧车购新车最高补2万元。便利服务:推广上门收旧、线上预约,优化拆收送装全流程。场景创新:打造全域消费生态上海特色)。1.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票根经济:凭赛事、演出票证享商圈消费优惠,开发“门票+购物”联动产品(如ATP网球大师赛联动商圈折扣)。

 微信图片_20250603200705.jpg 

夜间经济:建设10个国际范夜间消费集聚区、30IP活动(如上海夜生活节),试点户外音乐节、主题市集。赛事引流:F1大奖赛、世界赛艇锦标赛等顶级赛事进商圈,配套“跟着赛事来旅行”主题旅游产品。2.数智消费新场景人工智能+消费:在智慧商圈落地AR试衣、虚拟导购;支持电商平台研发AI选品与客服系统,评选示范案例。元宇宙消费:耐克NFT虚拟鞋、屈臣氏AR试妆镜等提升转化率22%

 微信图片_20250603200657.jpg

服务消费提质:瞄准银发与外来群体1.银发经济品牌化举办“银发生活节”,发布百大品牌;社区设康复辅具租赁点,推动适老化样板间进商场。探索银发消费券,开发老年专列旅游线路。2.吸引外来消费入境便利化:完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增设多语种服务台;2024年入境游客超600万人次国际活动引流:“上海之夏”消费季联动世界赛艇锦标赛、国际电音节,推出“一票惠享”240小时产品。

微信图片_20250420233341.jpg 

全年节庆活动矩阵“一节四季”覆盖全年:3-5月首发经济季(上海时装周新品首发)→ 5-6月五五购物节(13个核心IP活动)→ 7-10月上海之夏(聚焦入境消费)→ 11月迎进博嘉年华→ 12月跨年促销。首发经济:打造全球新品首发示范区,支持老字号开发“国货潮品”,奖励高能级首发活动。消费环境与能力保障1.优化支付与诚信体系推进外卡支付、小面额现金备付;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建立消费投诉AI响应机制。2.增收与减负并举就业增收:实施15分钟就业服务圈”,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技能培训聚焦AI、养老护理等领域。

微信图片_20250530232225.jpg 

降低民生成本: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新建居住区同步配建托育设施),深化长护险试点,探索育儿补贴。成效与特点总结短期刺激与长期转型结合:消费券、以旧换新快速激活市场;AI+消费、银发经济培育新增长极。全域消费网络构建:从“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到国际消费地标,覆盖日常到高端需求。政策协同性突出:财政补贴(如5亿消费券)+ 制度创新(如数据要素市场)+ 活动IP(如五五购物节)形成合力。上海正通过“需求端补贴+供给端升级+场景端创新”三引擎驱动消费回稳提质,2025年目标是将消费对GDP贡献率稳定在80%以上,为全国消费提振提供“上海样本”。

 微信图片_20250603200615.jpg

也有人认为上海必须通过系统性措施迎头赶上,激活消费引擎并引领全国经济增长政策支持与补贴加码以旧换新政策 实施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累计发放补贴超18亿元,撬动消费额约120亿元,资金杠杆率超6倍。数码产品与绿色家电补贴新增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支持绿色家电、家居家装消费,与国家政策联动提升市场活力。技术应用与场景创新前沿技术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在消费领域应用,例如打造人工智能+消费场景、拓展低空经济应用,提升消费体验。沉浸式消费场景 针对“Z世代开发二次元沉浸式消费场景,结合文旅商体展联动,形成流量转化增量。

 微信图片_20250530232255.jpg

消费环境优化支付与入境服务升级完善支付便利度,优化入境消费体验,提升消费者信任与消费意愿。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通过举办国际赛事、文艺演出吸引境外游客,联动工业、金融等特色资源,扩大文商旅体展集聚效应。收入与福利提升居民收入保障通过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提升居民收入预期,夯实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基础。投资支撑消费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政府投资,间接促进消费需求释放。系统性战略布局通过申城五新概念,将政策与活动结合,实现消费潜力最大化。例如,利用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推荐,推动商家与消费者互动创新。

 图片101.png

202411月上海正式启动消费月活动,目的是推动当地消费市场的复苏与升级。此次活动以申城五新系列为主打,涵盖新型业态、新消费、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购物体验。新型业态:表现在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传统商场纷纷转型,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比如,线下零售融合线上购物;新兴的体验店成为了新一轮消费的热点。新消费:强调的是消费品类的高质量、多样化。年轻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更加理性,偏好具有环保与社会责任的产品。品牌应顺应这一趋势,推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商品。

 图片71.png

新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商家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还能通过精准营销提升销售效率。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荐在电商平台上普遍应用。新模式:共享经济仍在持续升温,许多新兴商业模式如会员制、按需服务等逐渐被消费者接受,这为传统行业的改革提供了驱动力。新服务:服务质量的提升,已成为推动消费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零售商需在顾客体验上下功夫,通过提供更优质的售后服务、个性化的顾客关系管理等方式来增加客户黏性。这不仅是上海市级推广消费的举措,更是对全国经济复苏的重要信号。

 微信图片_20250518225034.jpg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全国经济的趋势。近年来,消费已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消费市场复苏明显,其中线上消费和服务消费增长尤为显著。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更具品质及体验感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月活动所引发的热潮显示了消费者对新体验、新产品的渴望。未来,消费者的追求将不再局限于物质,更会关注生活质量、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商家们必须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创新商业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

搜狗截图25年06月07日1627_20.jpg

‌四次消费革命‌蒸汽时代的标准化商品消费‌电气时代的规模化品牌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电商革命‌当前的智能化、个性化、情感化消费‌这一阶段,数字技术、文化觉醒与代际更迭共同驱动了消费革命,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消费体验,追求精神满足和共享共生‌‌。消费分层:从生存需求到身份认同的三重逻辑第一层级:生存刚需驱动下的理性消费该层级的核心逻辑是“性价比至上”,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决策过程呈现强工具理性第二层级:体验优化催生的情感消费这个层级的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生活体验”支付溢价,其消费半径从生存必需品延伸至服务升级、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领域

 微信图片_20250426214444.jpg

第三层级:符号价值主导的意义消费处于消费顶层的群体(家庭可投资资产超600万元)已超越物质满足阶段,其消费行为演变为社会身份的表达工具。奢侈品限量款、私人飞机租赁、高端艺术品收藏等消费选择,本质上是在建构“圈层通行证”。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层次并非完全由收入决定。Z世代群体中出现的“精致抠”现象——即高端护肤品与拼单外卖并存的选择策略,正打破传统的层级边界,这提示我们:在物质丰裕时代,消费选择越来越成为个体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消费作为一场回归自我的探索

 搜狗截图25年06月07日1637_32.jpg

提振消费对经济具有深远影响。提振消费的核心作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通过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可以有效对冲外部风险(如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对出口的冲击,增强经济韧性。‌‌‌优化经济结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结构正从基础生存性消费向个性化、体验化服务转型。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需突破短期补贴思维,转向“收入预期改善×消费场景升级×技术体验革新”的系统性变革。中国的独特优势在于: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供给侧快速响应)、最大规模数字用户(9亿网民提供创新试验场)、最强政策执行力(举国体制集中资源)。必须构建“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的新生态

阅读前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