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无废城市”建设
2024-12-27 11:44:41

微信图片_20241222003555.jpg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美丽城市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力,是战略引领型、颠覆创新型的驱动生产力,是聚焦前沿型、融合发展型的优势生产力,它能够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在美丽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61.jpg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降低发展“含碳量”,增加发展“含绿量”。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一头连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一头连着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头连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建设无废城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均强调摆脱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将两者融合,可同时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环境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绿色转型为根本方向,擦亮新质生产力发展底色。

微信图片_20241227115324.jpg

2024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城乡“无废”;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202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城市发展方式已转变为存量提质增效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我国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中存在着技术创新与转化不足,数据、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不足,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无废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与转化不足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也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无废城市建设在技术创新和转化方面尚显不足。我国采用的多是用固废制备烧结砖、蒸压加气混凝土切块等相对简单和普遍的技术,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在固废高值化利用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不足。

 31.png

数据和人才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上有重要意义;而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则至关重要。我国固废处理的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固废处理的全流程数字监控等手段不足。同时无废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解决多种不同种类的固废,涉及到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和职能部门,不同部门间的管理数据共享化不高,存在着数据壁垒的现象,难以形成无废城市数字化建设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当下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不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将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尤其是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视角来看,固废再生利用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精细化水平不足,难以将固废处理纳入全产业链循环体系。

 搜狗截图24年12月24日1644_10.jpg

这里需要补充一些基本资料。无废一词源自英文“Zero Waste”,常被译为零废物、零废弃物、零废弃、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Zero Waste”一词最早出现在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保罗·帕尔默(Paul Palmer)创建的零废物系统公司”(Zero Waste Systems In C.),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其产生的最初背景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大量城市固废垃圾产生和填埋焚烧处置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2002年零废弃国际联盟(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简写为ZWIA)成立,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标准以指导零废弃战略在全球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41227115316.jpg

2006年,保罗·帕尔默成立了零废弃研究所(Zero Waste Institute),一个非盈利机构,主要从事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运用零废弃原理实现垃圾减量,出版和发表环境影响报告和零废弃影响报告。2010年底,欧洲第一个零废物研究中心在意大利成立等等。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演化,无废理念从注重末端治理提高回收利用率转变为注重源头减量和过程再使用的废物倒金字塔新型管理理念。许多西方国家的城镇和机构将零垃圾目标纳入其垃圾管理战略,无废城市概念便被作为城市垃圾管理和垃圾减量的终极目标。20221214日,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一项决议,宣布将每年的330日定为国际零废物日,旨在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支持社会向循环经济转变,并提高人们对零废物倡议如何有助于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认识。微信图片_20241227115306.jpg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的4可原则即可见,可减,可用,可消。无废城市概念也是动态的。如新加坡作为城市型国家,并推出首个零废弃总蓝图,旨在建立零废弃国家 杜祥琬院士等研究认为我国未来将从无废城市试点逐步过渡到无废社会无废社会通过创新生产和生活模式,构建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体系等手段,动员全民参与,从源头对废物进行减量和严格分类,并将产生的废物,通过分类资源化实现充分甚至全部再生利用,使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达到废物近零排放,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共赢

 32.png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据生态环境部公开资料,我国目前各类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约600—700亿吨,年产生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无废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到垃圾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垃圾减量,最终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垃圾的零填埋和焚烧)。整体生命周期大致包括七个阶段: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消费和垃圾的产生、垃圾管理、垃圾处理、垃圾处置。无废城市是一个新的城市管理概念,是一种城市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无废不是城市不产生固废,而是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达到不同的废物排放和利用目标。

 搜狗截图24年12月24日1641_9.jpg

“无废城市”并非只是简单地减少垃圾、提高回收利用率,而是将绿色发展深植于城市肌理之中,从顶层设计到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共同编织一张“无废”的生态网络。资源循环体系的全面构建,是实现“无废城市”的核心切入点,也是让绿色发展更具韧性的基石。传统的废弃物管理模式往往聚焦于末端处理,例如垃圾填埋、焚烧发电等。 “无废城市”的建设必须跳出末端治理的思维框架,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如何减少资源消耗、优化材料选择、提高耐用性和可循环性;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实现源头减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消费环节,则需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环保产品;最终在废弃物处理阶段,通过先进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真正实现“废物资源化”。需要治标也要治本。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破解城市发展与废弃物产生的悖论,以系统思维构建绿色发展的新型城市生态。

23.png

能为城市带来哪些益处?专家认为建设“无废城市”,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会得到显著改善。因为固废是高密度污染排放源,不仅污染土壤,长期来看对大气、水体以及人群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伴随“无废城市”建设,城市产业、消费和末端处理以及周边地理生态环境之间将会形成良性互动,推动高效、循环、集约和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并辐射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相关领域,催生新型绿色产业。在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有助于实现城市碳减排,助推“双碳”战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也有助于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对固废产生、转运、处理等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最终提升整个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65.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建设“无废城市”的潜力和潜在效益巨大,预计到2030年,我国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元至8万亿元。“无废城市”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改变的同时,也给固废处理市场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市场化服务和咨询等方式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承担区域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任务,助力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目标。但对与这样企业来说目前相关项目的盈利效果仍不明显。从整个固废处理行业来看,技术和资金壁垒都偏高,固废处理企业数量较多,规模却普遍不大,尚未形成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巨头垄断的局面。因此,市场份额较为分散,整体产业化水平和市场集中程度均较低。有关部门可以采用生态补偿或者全周期管理的模式,平衡固废资源再利用以及市场消费绿色再生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制定标准的企业就收益了。所以企业的盈利模式不能仅仅着眼于单个工业、农业或者商品消费环节,需要从更宏观和系统的格局来统筹,从而寻求更大市场价值。未来“无废城市”也正成为地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标识。

 搜狗截图24年12月24日1526_7.jpg

所以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等方面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供支撑。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建立健全功能完备、信息全面、服务到位的固体废物监管信息系统,梳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领域的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资金流,推进全品类固体废物得到闭环监管和智慧治理,降低固体废物社会管理综合成本。构建“无废城市”资源循环体系的过程中,技术赋能是重要驱动力之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效率。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垃圾类别,实现自动化分拣,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则为城市废弃物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资源循环计划。

 41.png

“无废城市”建设意义在于“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吝涛认为“无废城市”的本质是以城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为抓手,将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并最终形成城市绿色发展方式的新政策,是基于生态文明战略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中国特色模式。“无废城市”建设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模式正成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模式旨在摆脱过去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共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无废城市是中国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通过大力推动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无废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无废城市正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名片

 搜狗截图24年12月24日1724_11.jpg

“无废城市”的建设,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通过资源循环体系的全面构建,让绿色发展从理念变成实践,从局部试点变成普遍行动,才能真正让绿色发展深入城市肌理,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今年65日,全国首部专注于无废城市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正式实施,也为上海向无废城市大步向前之路。新质生产力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的多重作用,包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和构建智慧高效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促进了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提升了城市建设的质量和韧性,并优化了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这些进步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还增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阅读前一篇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产业组织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