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新能源
2024-11-01 12:23:15

微信图片_20241028001036.jpg

领导人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深层原因在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涵盖了能源的革命。缺乏能源低碳转型,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更无法理解新的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能源革命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仅涉及到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的更新变革,还包含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也伴随着能源体制的创新与改变。能源变革是生产力进步的战略先导,新能源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832.png

新能源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取得重大突破的新技术,新能源产业是以创新为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产业链长,投资带动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强,而且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占比只有15%—20%,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化石能源是碳基能源,其开发和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正在加快地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但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们要将新能源的比例提高到60%—80%。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电网无法接受更多新能源为借口而不去发展新能源,无法实现真正的能源转型。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材料迅猛发展。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809.png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产业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模式业态创新升级驱动,具有典型的创新趋势发展特质。因此以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以氢能、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已成为国际技术竞争的前沿和热点领域,是世界大国战略必争的高新科技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将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能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资料,既可以作为劳动对象被人类开采、提炼、加工,进而转化为可用于生产或消费的能源产品,也可以作为劳动要素被投入到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以改变或影响其他劳动对象。

 89.png

从能源产业视角出发,新质生产力具有劳动者工程师化、劳动资料可再生能源化、劳动对象数据化、劳动工具智能化、运输工具电气化的五化特征。我们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深化改革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谱系化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发展上发力。必须深耕主业,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节能高效生产、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新能源新燃料新材料创新突破等领域补短锻长,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

 900.png

如何在能源转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先进科技推动煤电高质量转型。积极探索工业领域电气化路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加速构建数智化能源体系。发力培育以需促供的市场需求。切实发挥转型金融的支撑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我国煤电电能量占比将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不断下降,而其电力保障作用仍将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维持重要的地位。根据安永的《能源资源加速转型报告》分析,全球2030-2050年电力需求增量的55%将来源于工业领域的电气化。我国是制造业强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领域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碳排放源。工业领域电气化既是能耗双控的有效途径,又是强化供应链安全和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763.jpg

新质生产力首先表现在以数智化技术为先导。能源企业一方面采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企业的业务和运营模式,提升能源生产、传输、储存和销售服务的效率,推动自身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加紧密高效地连接用户,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实践,促进全社会低碳绿色发展。能源数智化是新质生产力最具活力和发展潜能的领域。数智化应用给用户自主管理用能,培养绿色用能习惯带来无限可能,成为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座。新质生产力市场需求的培育需要从多方面统筹协调发力。首先是政策工具应该更加向激励用户侧低碳高效用能转变倾斜,其次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再者是不断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明晰新质生产力的风险回报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投资意愿。

 654.png

加快发展新能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需要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完善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能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升能源领域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推动新能源产业跨领域融合,以能源技术与专业技术融合促进能源产业链向能源产业网转变。提高能源领域数字资产开发利用水平,发挥数据要素倍增效应,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业融合,构建多能融合的化石能源清洁生产体系。加快完善新型能源体系顶层设计,适度超前制定新型能源体系总体规划,动态优化专项能源规划,做好增量配电网的建设与规划,以满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的需要。稳步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加强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建设。

 8888.png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目前能源企业在建设新能源项目的同时均配备了储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不断增长,但还需要解决一些核心问题。首先新型储能产品同质化问题显现,行业无序竞争加剧。应鼓励探索多元储能技术攻关,解决技术瓶颈问题,而不是重复低成本建设。其次探索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由于经济性不佳,目前储能的“充电宝”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建而不用”问题突出,需要进一步提高储能利用率。最后探索推进“光储充放”一体化等新模式和新业态试点示范。结合不同使用场景,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技术路线,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体系。

 微信图片_20241028001021.jpg

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新质生产力需不断优化完善能源产业指导政策。先立后破多能互补,建设新型能源供给体系;拓展应用场景,建设新型能源消费体系;配置调节资源,建设新型能源服务体系;实施科技突围,建设新型能源创新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建设新型能源政策体系。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78.jpg

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新能源是趋势。以新技术引领新能源高效开发。得益于技术创新,我国新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过去10年光伏成本下降了90%,风电成本下降了50%60%,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打下了坚实基础。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规模可能超过42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装机达17亿千瓦,占比为40%,远超12亿千瓦规划目标值。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牵引能源跨领域深度融合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大的特征,是新能源和数字技术的紧密融合、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智能化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激活虚拟电厂、能源大数据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要让可再生能源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进化的绿色能量来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

 微信图片_20241028001006.jpg

目前提出了能源新质生产力,能源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由于革命性技术突破、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呈现的新形式和新业态。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能源长久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从传统生产要素积累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也是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必然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能源体系建设。能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型能源体系的内生动力,它以高素质的生产力、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和新料质的劳动对象为核心要义,注重新发展理念、体现数字化、培育新产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源新质生产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构成的要素——结构——功能系统。能源新质生产力要素由新型劳动者即能源专业技术人才和公众新能源意识;新型劳动对象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型劳动工具,如光伏板、风电机组;新型基础设施,如储能、智能配电网和数字化电网等构成。

 231.png

加大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以破解能源产业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占领技术高地,打通束缚能源产业发展的堵点和卡点,形成开放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业态体系。推动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来优化能源管理和预测需求,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创新能源生产要素配置。推动能源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积极发展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电子燃料等新兴能源。聚焦新能源、绿色环保、双碳产业等不同业态,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持之以恒强链补链延链。持续推进传统能源深度转型。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微信图片_20241029222004.jpg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越来越依赖能源,并带动能源结构自发性转型,甚至有人提出“AI的尽头是能源。在过去10年里,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长有效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2023年,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历史性突破了5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30%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新动能。必须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先把技术起来。新一轮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其主导方向就是要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能源技术具有较强的先导性、应用性及支撑性,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周期普遍较长,技术进步相对比较慢,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41028000943.jpg

突出增加高质量技术供给。我国新能源技术的总体水平在全球处于领跑地位,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国产化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先进性,形成更多高质量的技术供给和持续迭代。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系统布局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扩大新能源技术应用场景。场景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和范式,它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加快培育适合新能源事业创新发展的新生态。加强标准引领,提升计量、标准、认证等领域的建设水平,统一双方话语体系,提高沟通交流效率。建立健全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围绕技术端、产业端、金融端、人才端等做好对接,为新能源创新活动提供规范、专业的配套服务。

 微信图片_20241028002621.jpg

新能源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沿基础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正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然而,新能源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新能源革命不仅关乎我国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新能源革命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前一篇

新质生产力下企业如何打造企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