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服务型制造万里行”走进上海松江区,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陈容介绍, “制造+服务”正成为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核心力量,目前松江区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企业营收比重达38.2%,且拥有柯马工程、云汉芯城等4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0家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家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市级设计引领示范企业。
与副区长陈容一起
会上上海市松江区有关负责人发布并解读了《松江区深化服务型制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未来三年松江区要基本建成辐射力大、附加值高、品牌优势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服务型制造生态圈,以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为三大重点方向,实施“数智赋能”工程、“项目招引”工程、“载体提质”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平台服务”工程、“金融供给”工程和“模式应用”工程等服务型制造三年优化提升“七大工程”。到2025年,松江区目标打造5-10 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引进服务型制造及其相关企业300家左右;形成不少于2家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服务型制造示范园区,培育不少于2个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集聚区;培育不少于8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不少于15家设计创新中心。力度很大。
服务型制造(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作为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而制造服务化(servitization)是制造业的演变路径,即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从微笑曲线中较低价值的组装、制造环节向更高价值的设计、研发和服务环节移动。制造业未来价值: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也就是说,制造=生产+服务。从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价值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三分之一,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三分之二。从过程来分析,生产过程的时间为十分之一,而服务过程的时间为十分之九。服务型制造其本质是服务与制造的融合,经济学主要解决服务型制造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心理学主要解决服务型制造运作过程中人的问题,如客户的需求感知、社会群体消费心理的追踪与定位等。信息科学主要解决服务型制造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支撑问题,如企业间和企业与客户间的信息协作等。管理学主要解决服务型制造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和执行问题。服务型制造的研究是需要以上多学科共同推动的。
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于1966年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而不是解决如何为最终顾客提供服务,没有真正找到服务的目标,并未包含“服务型制造”面向多类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孙林岩教授则在《21 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中提出,服务型制造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
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动因是人们需求真正进入到个性化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消费提供服务型制造的产生与发展既受到产品复杂度提高、消费升级使客户个性化需求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也是企业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利润来源的重要战略选择。服务化水平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数据是服务型制造的核心驱动力,在线监测、信息增值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都需要以设备运营和用户数据为核心;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模式需要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供应链具有高度的柔性,其基础也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因此制造过程数字化水平高和产品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通常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增值服务。
从实践经验来看,服务型制造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种:即“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服务投入”是将服务作为中间要素投入到制造业,“服务产出”则是最终产出除了产品还包含服务。从服务提供的主体来看,既有制造企业自行提供的“内嵌式融合”,也有依托第三方的“社会化融合”。总体而言,服务投入日趋“社会化融合”;服务产出则多采取“内嵌式融合”。就像孙林岩教授认为的在价值实现上服务型制造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作业方式上由传统制造模式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客户、作业者的认知和知识融合,通过有效挖掘服务制造链上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在运作模式上服务型制造强调主动性服务,主动将顾客引进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顾客需求,展开针对性服务和协同创造价值。
通过不断探索海尔凭借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实现了用户在交互、定制、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等环节的全流程参与,在整个过程中,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设计者、生产者,做到了真正的“产消合一”。大规模定制最大程度契合消费需求大趋势,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企业也因供应链的创新和生产模式的重塑而实现增效降本,竞争力大幅提升。由此可见,服务型制造已成未来企业提升产品价值、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2016年,工信部、发改委、中国工程院等三部门联合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明确由工信部牵头探索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2020年,工信部、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了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九大模式。在服务型制造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促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和建设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的高潮。最近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上海市第五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包括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南华兰陵电气有限公司在内的32家企业获“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称号。上海电气电站服务公司的“上海电气易能客能源服务产业互联网平台”等19个平台获“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殊荣。
服务型制造是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抓手。今年8月份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朱宏任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着力推进“三新一高”(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首先是国家战略维度——服务型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它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等,不断催生服务新路径新模式,构建起制造与服务融合的价值共创网络。也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是产业发展维度——服务型制造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抓手。促进技术、信息、资金等高端要素密集进入生产制造的过程,帮助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最后是企业成效维度——服务型制造是拓展企业效率效益、做大变强的“密码”。
在数字技术的应用情景下,服务型制造发展新机遇主要是加速传统产业向服务型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投入使制造业在连接、数据、算法和算力、加工制造能力等方面显著增强,提供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支撑,这些技术可以赋能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管理、构建数智制造服务系统、开发智能服务等,形成远程支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与数字化转型服务等能力输出,助力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与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丰富产业数字化的场景,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同时实现“双碳”目标服务型制造凭借自身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一体化发展特征是一把金钥匙。绿色化,主要体现在服务型制造可以在“原材料采集、可持续设计、绿色制造、可持续消费及回收利用”的闭环内实现绿色生产。智能化,是指服务型制造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赋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通过开展服务型制造,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绿色、低碳、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
服务型制造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要求企业能对用户需求进行快速反应,而这一过程需要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进行赋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该做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锻造一支客户交互能力强、专业技能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来推动企业转型。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时,如不对企业战略、商业模式等诸多内在要素做出及时调整,就可能掉入“服务化陷阱”,在较长时间内造成企业营收下降等问题。此外核心资源受限,同样制约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部分企业从单纯提供产品转向提供“产品+服务”时,所需投入设备回款周期长、维护成本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资金压力。同时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缺乏相应技术与制造能力支撑,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制约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效果。
在全球所有的制造企业中服务业收入占销售收入的30%左右,而全球销售前10%的企业,这一指标超过50%。服务型制造具有明显的产业协同、跨界融合的特征,通过产业组织关系的变革,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品与服务重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采购渠道等各环节融合,促进了制造企业主价值链的运作模式变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务化转型和服务外包化业态。服务型制造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一起,组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个重要方向。
结合十五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完善服务规范标准是关键。引导制造业各领域各行业分类制定服务型制造评价体系。推动面向应用的产品、服务标准制订,聚焦数据集成、互联共享等问题,加快制订关键技术标准和细分行业应用标准,探索开展应用标准的试验验证。同时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服务型制造人才体系。以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整合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检测认证、专业外包、市场开拓等服务资源,健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推动建设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研究完善服务型制造统计体系,分模式制定评价指标。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作用,强化服务支撑。
需要突出“强制造”目的加强服务型制造政策引导,对“服务投入”应成为当前深圳服务型制造的重点。一是建议在政策引导上要重视引导制造业中服务要素投入的增加,并尝试在统计中对制造企业的服务投入有所体现;二是鼓励多种形式的制造业服务外包,在税收等方面为制造企业发包或服务企业承包提供适度优惠;三是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为制造企业生产过程融入更多服务要素。充分重视中小制造企业“社会化融合”的需求。一是定期对服务型制造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并公开发布;二是由政府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共建服务型制造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智力支持,目的是打造服务型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和解决方案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中国服务型制造发展年度报告,总结服务型制造发展路径及成效。探索一批可复制的服务型制造“先进模式”。一是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设,发展利益共享的“协同式服务”。二是依托数据要素试点,探索制定行业数据流通共享和交易机制等,支持企业在信息增值服务、共享制造等领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