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县域经济(上)
2025-08-13 11:21:13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532.jpg

这次有机会与庐江基层领导交流和企业走访,深深感受到庐江人民的深情厚谊。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多的期待。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基本盘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涵盖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区域经济形态,兼具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双重属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在资源配置、产业协同等方面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截至20258月,中国共有1301个县(不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县域涵盖全国约90%以上的国土面积县域经济覆盖县城、乡镇与农村,2023年全国县域GDP总量达50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8.1%;常住人口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2.5%。‌人口与收入‌:2024年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654元(月均约2388元)。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441.jpg

县域经济的核心定位‌基础性作用‌:地理范围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县域涵盖全国约90%的国土面积是农产品供应、劳动力储备、产业转移的核心载体,直接支撑宏观经济稳定性。‌协调性功能‌:产业体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如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为延伸(如电商、旅游)。通过县域城镇化、特色产业培育等方式,承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例如“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政策均体现这一逻辑。常见误判分析‌低估县域经济规模‌:部分观点认为县域以农业为主、贡献有限,但实际县域GDP占比全国40%2023年数据),且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电商物流)加速下沉‌混淆“县域”与“乡村”‌:县域包含县城、乡镇、农村三级体系,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其经济功能远超出单纯农业生产范畴。政策佐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壮大县域经济‌”,将其作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支点;“十四五”规划专章部署县域经济,提出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等具体目标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432.jpg

发展现状与核心挑战发展亮点产业集群化:近三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县域,如江苏昆山市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3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86家。特色产业崛起:长春市县域经济2024年增长超百亿,依托梅花鹿、肉牛等七大优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34.8亿元。绿色转型加速:浙江安吉县创新竹林碳汇交易模式,将87万亩毛竹林转化为碳汇资产,带动4.9万农户增收。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523.jpg

结构性挑战

挑战类型

 

具体表现

 

区域发展失衡

 

百强县集中于东部(如江苏占54席),中西部648个欠发达县域面临产业基础薄弱问题。 

要素外流严重 

人才、资金向大城市集聚,县域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0% 

财政与治理压力

 

县级财政依赖转移支付,公共服务配置与人口“倒挂”;部分县域存在营商环境滞后、产业同质化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416.jpg

新质生产力与县域经济的结合,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对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重塑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以 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数据、人才、资本优化)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从依赖传统要素(土地、劳动力)转向创新驱动模式,实现动力变革。案例:福建晋江依托鞋服制造基础,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工厂”转型,成为全球鞋业重要基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县域是城乡融合的枢纽,新质生产力通过 产业链延伸与三产融合(如“农业+电商”“旅游+文化”),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缩小发展差距。例如,山东寿光通过农业科技赋能蔬菜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要求构建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县域可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绿色制造、清洁能源(如风能、光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503.jpg

县域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挑战类别

具体表现


产业基础薄弱


传统产业占比高,创新资源匮乏,中小企业转型动力不足(如技术升级成本高、融资难)。

要素外流严重


人口、资金向中心城市集聚,县域人才缺口突出(如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0%)。

体制机制障碍


县级财政压力大,政策协同不足;部分县域存在市场分割、营商环境待优化等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551.jpg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分类施策,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工业强县(如江苏昆山):聚焦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推动产业链“高端化跃升”,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农业主产县(如河南延津):发展智慧农业,通过“农地托管+数字化种植”提升粮食产业链价值。生态功能县(如浙江安吉):开发生态旅游、碳汇交易,将绿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技术改造: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升级(如数字车间、工业机器人),降低能耗30%以上。场景创新:县域可成为新技术试验场(如无人机配送、智慧农业传感器),降低企业应用风险。强化区域协同与龙头带动融入城市群产业链:县域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如合肥都市圈带动周边县市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龙头企业牵引:通过央企、国企带动本地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如宁德时代在福建宁德形成锂电产业集群)。

 微信图片_20250813114139.jpg

制度保障与支撑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县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简化技术转化审批流程。推广“飞地经济”模式(如县域在中心城市设“科创飞地”),破解人才地理限制。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改革:盘活低效建设用地,优先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绿色金融:发展县域绿色信贷、碳金融,对环保技术企业提供贴息贷款。人才引育并重本土培养:职普融通培育“土专家”(如陕西杨凌农科培训基地)。柔性引才:通过项目合作吸引城市科技人才短期服务县域,配套医疗教育优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避免“一刀切”:东部沿海县可探索前沿技术产业化,中西部县需立足资源禀赋渐进升级。核心目标是构建“创新—产业—生态”良性循环,使县域从“发展洼地”转变为“增长高地”,最终支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下面从绿色低碳场景化数据化产业化标准化人才等多个方面进一步阐述。

 微信图片_20250813114147.jpg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战略定位:绿色转型的必然性与价值破解发展瓶颈传统县域经济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如高耗能制造、粗放农业),面临环境污染、产业低端化问题。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技术革新与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产业高端化与可持续增长。案例:浙江绍兴关停高污染印染企业,腾出空间引入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绿色产业,2024年产值突破800亿元。践行“双碳”目标的核心载体县域占全国GDP38.1%、人口的52.5%,其碳排放强度直接影响全国“双碳”进程。需统筹 “发展与减排”,避免“一刀切”:工业强县(如江苏昆山)聚焦技术降碳,农业县(如陕西汉阴)侧重生态固碳。

 微信图片_20250813114125.jpg

核心挑战与关键关系处理

挑战类型

 

应对策略

产业高碳锁定

 

淘汰“两高一资”产业(巫山关停38座煤矿),发展清洁能源(永仁县光伏装机占楚雄州西电东送55.38%)。

生态价值量化难

 

建立GEP核算体系(竹溪县全省首个核算GEP6000亿元),开发碳汇交易(丹凤县VCS项目)。 

资金与技术短板

 

创新绿色金融(竹溪“茶叶贷”、丹凤“两山贷”),政企协同攻关(诸暨珍珠养殖与哈工大合作)。 

 微信图片_20250813114132.jpg

关键关系平衡发展与减排:巫山绿色GDP占比78%,证明减排非减生产力;整体与局部:建德市按功能区制定产业准入清单,拒绝“碳冲锋”;政府与市场:竹溪“两山银行”整合资源,金融机构授信50亿元。实施路径:技术创新与制度协同1.产业绿色化:传统升级与新兴培育工业转型绍兴印染业“跨域整合”后能耗降30%,丹凤县利用中药渣生产饲料,废弃物利用率78%。农业循环化诸暨珍珠“精准投喂”技术降低水体污染,永仁县“板下经济”实现光伏发电与桑树种植互补。2.能源清洁化:结构优化与储能突破风光水储一体化:永仁县建设300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配套独立储能解决并网波动。农村能源革命:竹溪县开发生物质能,畜禽粪污利用率90%以上。3.生态资本化:金融创新与价值变现“两山银行”模式:竹溪县收储33万亩茶园,发放“茶叶贷”3亿元,带动茶产业链增值10亿元;丹凤县发放“两山贷”1.2亿元支持碳汇项目开发。碳汇交易探索:安吉县竹林碳汇质押贷款,丹凤县达成全国首笔“零碳会议室”碳票交易。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600.jpg

典型案例:差异化发展模式

县域

 

核心模式

 

特色实践

 

成效

 

浙江绍兴


传统产业腾退+新兴产业导入 

关停旗滨玻璃厂,引入大疆无人机、芯联集成芯片制造 

集成电路产值超800亿,低空经济成新增长极

云南永仁

 

“阳光经济”全链开发 

光伏+桑树“农光互补”,绿电占西电东送55.38% 

单位GDP能耗三年累计下降3.8%

重庆巫山

 

生态立县+产业低碳化

关停煤矿38座,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 

绿色GDP占比78%,森林覆盖率67.6%

湖北竹溪

 

“两山银行”+GEP核算

收储茶园33万亩,发放绿色贷款5亿元 

茶产业链增收10亿元,带动2万人就业

陕西丹凤

“三变”路径(废→宝、旧→新、绿→金)

中药渣制饲料、抽水蓄能电站、VCS碳汇交易

 

年利用废弃物32万吨,创值3.5亿元

 

 微信图片_20250813114712.jpg

未来方向:系统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技术赋能:推广数字技术(如竹溪县生态资源“一张图”),实现能耗与排放精准监控。深化制度创新:完善生态补偿、碳汇交易规则(参考丹凤县《VEP核算指南》),建立县域绿色GDP考核体系(如巫山)。推动区域协作:跨县域联防联控(巫山与湖北建始县共治河流),共享绿色技术平台(如绍兴低空经济服务中心)。县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本质是 “生态资源资本化”:短期以技术升级降低排放强度(如工业节能改造);中期以金融工具激活生态价值(如“两山银行”);长期以制度保障构建可持续机制(如GEP核算入政绩考核)。唯有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政策创新深度结合,方能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根基。

微信图片_20250813114706.jpg

县域经济的场景化建设,是通过将地域资源、产业特色与消费需求深度融合,构建差异化、体验式的经济生态,从而激活内生动力、提升竞争力。以下结合典型案例,从五大场景维度展开分析:消费焕新场景:重塑商业生态与体验商业综合体升级高县万达广场:引入145家商户(60%为县域首店),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如红色文化、茶文化),打造“赛事+消费”模式(如“广场BA”篮球赛)。开业两天吸引客流27万人次,营收892万元,填补县域高端商业空白,辐射周边县市。传统业态转型:安徽长官镇将集市升级为“文化商业综合体”,通过直播带货、博物馆展览激活乡土文化;北京大星发超市改造超1000家农村便利店,实现标准化运营与数字化支付。文旅融合引爆点贵州榕江“村超”:足球赛事带动旅游订单增长164倍,餐饮休闲消费增3倍,形成“文体旅”共振效应,2024年旅游收入83.98亿元。浙江温岭三和超市:整合“便利店+快递收发+直播助农”,推动本地杨梅全国销售,延伸社区服务链。

 微信图片_20250813114658.jpg

产业赋能场景:驱动链条融合与数字化跃迁特色产业集群化湖南攸县丫江桥镇:推行“一村一品”,华富村发展订单农业(白玉丝瓜、羊肚菌),樟树村打造席草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带动村集体增收600万元。陕西临潼石榴产业:选育50余品种,打造“骊山红”品牌,通过品种优化与品牌溢价提升附加值。数字技术渗透全链工业互联网平台:浙江桐庐县引入手术机器人研发团队,推动产学研协同;湖南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实现“生产基地—冷链物流—社区终端”全程溯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湖北黄商集团开发“傻瓜式”APP,帮助村镇小店接入线上商城,降低转型门槛。服务提档场景:补齐短板与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云南永宁县:建成数字化物流中心,实现乡镇商贸覆盖率、快递进村、电商覆盖“三个100%”,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6%。株洲市县域更新:推动医共体、集团化办学,通过远程服务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吸引农业人口向县城集聚。数字便民服务“云上高州”平台:联动高县茶桑、“非遗”资源,实现“消费助农+政务服务”一体化,提升民生获得感。浙江“数商兴农”:培训农民主播,搭建电商孵化中心,推动“湘品出湘”。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543.jpg

治理协同场景:政策联动与机制创新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攸县丫江桥镇:实施“头雁护航”工程,镇党委书记带队协调产业项目;办点干部下沉一线参与直播带货,带动华富村直播收益提升10%要素改革破解瓶颈河南嵩县“托牛所”:整合散户养殖资源,年交易额15亿元;长垣市激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为产业腾挪空间。柔性引才机制:云南搭建“云端引才”平台,吸引一线城市技术人才远程服务县域企业。生态价值场景:绿色资源转化与低碳实践生态产业化浙江安吉竹林碳汇:87万亩毛竹林转化为碳汇资产,开发质押贷款,带动17万林农增收。河南嵩县“中原药谷”:融合中药材种植、加工与文旅,产值60亿元,带动10万农户增收。EOD模式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是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治污反哺江苏宜兴滆湖治理:打包生态修复与科创产业,获银团贷款10.9亿元,将湿地转化为生态农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搜狗截图25年08月13日1153_2.jpg

场景化建设成效对比

场景类型

 

核心策略

 

典型案例与成效

 

消费焕新

 

商旅文体融合、数字化体验

 

高县万达广场开业2天营收892万;榕江“村超”旅游收入84亿 

产业赋能

 

一村一品、全链数字化

 

攸县丫江桥镇村集体增收600万;双峰农机产值47.4亿 

服务提档

 

基建普惠化、数字便民

 

永宁县实现“三个100%”覆盖;株洲医共体提升县域服务 

治理协同

 

党建引领、要素市场化

 

嵩县“托牛所”交易额15亿;攸县干部直播助农 

生态价值

碳汇金融、EOD开发 

安吉竹林碳汇质押贷款;宜兴治污反哺旅游 

 搜狗截图25年08月13日1151_1.jpg

关键路径特色化定位:避免同质化(如兰考家居、睢县休闲鞋),立足资源禀赋构建唯一性场景。数字化底座:强化5G、冷链物流等新型基建,破解“最初/最后一公里”梗阻。政策精准滴灌:通过“企业库白名单”“订单农业贴息”等机制,激活市场主体。跨域协同治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飞地经济”“片区联动”(如攸县三片区协同)。县域场景化建设的本质是 “空间重塑+价值重构”:物理空间——通过商业体、产业园等载体提升集聚效能;虚拟空间——借力数字技术打破地理限制;文化空间——植入乡土IP增强认同感与消费黏性。唯有三维融合,方能将县域的“绿水青山”“特色技艺”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402.jpg

县域经济的数据建设是推动县域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核心在于构建“数据底座-场景应用-要素流通”三位一体的体系。数据底座:夯实全域资源整合基础全域数据归集与治理如皋市打造“皋数通产业经济数据底座”,整合47个部门的政务数据1081万条、社会数据3.2亿条,构建产业发展、企业服务、招商三大主题库,通过隐私计算和数据治理系统实现安全共享,为产业链分析、企业画像提供支撑。永泰县建立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融合中国知网知识数据与本地涉农数据,覆盖产业振兴、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三大模块,通过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农田作物长势。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县域可信数据空间需解决数据碎片化与隐私保护矛盾,通过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如敏感/公开)、区块链溯源、最小化采集原则,实现90%以上数据共享率与安全事件率低于1%的目标。

阅读前一篇

新质生产力与县域经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