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了算力的论坛不下十次,对算力有些了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算力、算法被称为支撑AI大模型的“三驾马车”。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而算力则是驱动数据价值释放的核心动力。如同电力之于工业时代,算力正成为数字时代的 “新电力”,支撑着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从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语音助手、电商个性化推荐,到企业运营中的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再到科研领域的气象预测、基因测序,算力无处不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算力方面,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显示,上海算力综合指数全国排名第三(第一、二分别为广东省、江苏省)、在用算力规模全国排名第一、运力单项指数全国排名第一。上海还集聚了全国最多的智能芯片设计企业,成功实现24款各类智能芯片流片量产,启动运营亚洲最大AI算力中心——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海电信万卡集群已投产,将建成大规模智算集群。AI大模型的训练速度、产出质量均与算力直接相关,目前主要以英伟达的A100、H100等高性能GPU为大模型训练提供算力支撑。以ChatGPT为例,微软Azure云服务为其提供了一万枚英伟达A100 GPU,这也正是业内技术人士达成共识的研发门槛。
然而由于英伟达A100及以上的高性能GPU被列入管制清单,国内大模型企业不得不以英伟达A800 GPU等作为替代品,即便如此仍旧存在缺货和溢价情况。同时国产GPU还存在技术水平差距(华为昇腾910的制程为7纳米,国际水平能达4纳米)、价格高于同等性能的进口产品、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等问题。更为严峻的是,企业若想留在赛道内,必须持续“烧钱”以提升大模型参数和训练量(据传OpenAI GPT-5大约投入5万张H100 GPU,参数量预计达到10万亿级别)。因此在多因素叠加的影响下,上海AI大模型企业仅凭现有融资支持和业务收入,难以独立承担日益增加的大模型研发和运营成本,部分企业或将面临业务调整乃至关闭的风险。
算力核心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策精准领航;构筑协同高效智算生态;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升级;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绿色化升级。具体实施案例和政策支持。东数西算工程:自2022年启动,该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等8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通过“东部算量、西部算力”的资源调配,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算力网络,解决了东部地区算力需求与能源供给紧张的矛盾,并实现了算力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升级。超级计算机。城市大脑和数字政府平台:如深圳的“城市大脑”系统整合了全市数据,实现对交通、安防、民生等领域的实时智能调度;浙江的“数字政府”平台通过算力驱动的大数据分析,推动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算力在数字时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生产要素:算力成为串联数据、算法、场景的核心纽带,构建起“数据存储-计算处理-价值输出”的完整闭环,推动从“制造”到“智造”的范式革命。全球竞争焦点,产业应用。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在算力领域的政策布局已形成“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特色实践”的协同体系,核心政策聚焦算力基建自主化、绿色低碳转型及行业赋能。国家核心政策《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年)。由工信部、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提出2025年量化目标及25项重点任务,对算力规模,存储能力,网络运载,应用赋能的工业、金融、医疗等六大领域各打造30个应用标杆。重点行动方向:自主可控,绿色集约,金融支持等。
政策趋势总结。短期目标(2025):以国家300 EFLOPS算力为核心,突破存力、网络瓶颈,夯实自主底座。长期生态(2027):地方侧重技术跃迁(浙江十万卡集群)、场景深化(辽宁100标杆)、普惠开放(山东算力券)。 全球竞争:推动IEEE P3117算力网络国际标准制定,输出“中国方案”(如东盟PUE认证)。政策本质是“以算力密度换创新浓度” :当甘肃庆阳实现15ms跨域调度、山东企业凭“算力券”低价调用AI算力、浙江十万卡集群训练行业大模型时,算力便从基建升维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去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今年3月份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智算云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聚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深度融合,提出通过三年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智算云生态体系。到2027年,上海智算云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智算算力规模达到200EFLOPS(每秒200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自主可控算力占比超70%。
我们需要将智能算力产业置于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位置,需以“基础支撑-场景驱动-生态协同” 三位一体模式重构国家创新体系。战略定位:智能算力的三重核心价值。技术基座,产业引擎,创新范式。实施路径:四维攻坚体系。1.基建先行:构建自主可控算力基座。2.场景倒逼:以重点产业需求牵引算力升级。3.机制创新:破除要素流动壁垒。4. 生态培育: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政策保障:三位一体制度设计。1.顶层设计。制定《国家智能算力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2025年300 EFLOPS算力目标;设立国务院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2.法规突破。数据要素流通:建立医疗/工业等10大领域数据空间标准(参考国际DSC架构);算力并网准入:强制要求新建数据中心接入国家算力网。 3.资源倾斜。财政:国家集成电路基金30%额度投向算力芯片;人才:高校增设“智能算力”交叉学科(如北大智班2.0)。
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安全屏障。
风险领域 | 应对策略 | 具体措施 |
芯片断供 | 国产替代加速 | 中芯国际7nm工艺量产,国产GPU市占率目标50% |
数据安全 | 隐私计算+区块链 | 蚂蚁链联邦学习平台支持千节点医疗数据协作 |
能源约束 | 绿电-算力协同 | 贵州安顺“源网荷储”降低能耗成本30% |
国际竞合:争夺全球规则制定权。1.技术标准输出。2.新兴市场布局。东南亚:在马来西亚建算力枢纽(昆仑芯封装测试中心)。中东:为沙特Neom新城提供全域智算解决方案。
新质生产力与算力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二者深度融合正重构产业生态与竞争格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算力角色。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为核心,具备 “创新主导、要素协同、产业跃迁”三大特征:创新主导:颠覆性技术(如AI、量子计算)重塑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学科知识(如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要素协同: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与算力结合释放“乘数效应”。例如数据通过算力分析赋能精准农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30%以上。产业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和未来产业(如脑机接口)占比提升,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超13%。
算力的核心作用。算力作为新型生产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系统”:三大维度:计算力(智能算力)、运载力(网络传输)、存储力(先进存储)构成基础设施铁三角。例如全闪存存储延迟降至微秒级,加速AI训练效率。经济价值:算力指数每提升1点,数字经济增速提高0.33%。到2025年,全国算力规模目标超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35%。国家政策布局:构建一体化算力体系。国家层面试图通过顶层设计打通算力供需瓶颈:1.基础设施攻坚。技术突破:重点攻关十万卡GPU图形处理器集群调度、算力网络时延控制(≤理论值1.5倍)等“卡脖子”环节。绿色集约:推行“东数西算”,要求西部数据中心PUE≤1.25,通过绿电直供降低能耗成本30%。如贵州安顺试点源网荷储就地消纳,内蒙古通辽规划绿电占比超60%。
2.应用与生态培育。行业赋能:在工业、医疗等领域各打造30个应用标杆,如“AI+养老”健康监测系统缩短应急响应至5分钟。机制创新:建立算力互联互通规则体系(2026年完成),统一标识、度量衡和交易制度;推广算力券、模型券激发中小企业需求。
2025年国家算力建设核心指标
类别 | 指标 | 目标值 | 意义 |
计算力 | 总算力规模 | >300 EFLOPS | 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 |
智能算力占比 | 35% | 满足AI爆发需求 | |
运载力 | 骨干网SRv6技术覆盖率 | 40% | 降低跨域调度延迟 |
存储力 | 先进存储占比 | 30% | 解决“数据搬运瓶颈” |
应用效能 | 重点行业核心数据灾备率 | 100% | 保障产业链安全 |
地方实践:差异化发展模式。地方结合资源禀赋探索特色路径:1.浙江:技术引领型。目标2027年公共云算力达60 EFLOPS,培育百家“智算云企”。构建“算力-数据-模型”三层体系:底层突破国产GPU调度,中层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上层发展MaaS模型服务生态。2.贵州:绿电协同型。安顺市开展“算电协同”,联动电力企业推动绿电直供,算力规模达500 PFlops(2025年)。发展低空经济算力中心,配套人力资源数据平台“安心干”,探索个人数据空间。3.内蒙古:区域枢纽型。通辽定位“东北AI推理中心”,2035年智算规模20万P,构建“绿电-智算-应用”三角循环。空间布局“一核一点”(通北产业园+科左后旗),承接东北算力需求。
挑战与突破路径。1.关键技术短板。国产GPU生态薄弱,高端光芯片进口依存度超70%。需通过 “揭榜挂帅”机制集结企业/科研院所攻关,如工信部布局元宇宙、人形机器人四大方向。2.算力供需失衡。东部需求占70%但能耗指标紧张,西部绿电丰富但应用场景少。建议:构建“飞地算力”模式——东部企业在西部建智算中心,通过“广州-安顺”直连网络(时延≤20ms)调度资源。3.伦理与安全风险。AI滥用、数据泄露需强化治理。借鉴《科技伦理审查办法》 ,对脑机接口、自动驾驶等七大领域强制审查;政务领域推行“训练集中、推理分散”,确保数据不出域。
构建算力生态体系建设很重要。推进算力建设、算力服务与算力智联需统筹技术、政策、生态协同,形成“以建强基、以服促用、以联增效”的发展路径。结语:三位一体推进策略。建设是基础:需持续扩大智能算力供给,强化国产化与绿色化;服务是核心:通过普惠政策与垂直场景激活需求,避免“有算无用”;智联是纽带:打破孤岛需标准先行、网络筑基、调度智能。未来方向:以长三角、甘肃等区域为样板,加速全国算力网落地,最终实现“算力如水电,即取即用”的愿景。
构建算力生态需以 “技术自主化、资源协同化、场景普惠化”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打破“芯片荒、网络堵、应用散”的困局。生态竞争力=技术×机制×连接。技术根脉:以“海淀芯谷”模式加速国产全栈突破,软硬协同解“卡脖子”锁链;机制活水:绿电交易+算力券打通供需堵点,让算力像水电般流动普惠;连接升维:全国三级调度网织就“算力神经网络”,15ms时延圈重构产业地理。正如九章智算云启示:当Serverless架构让开发者聚焦代码而非芯片型号,当甘肃庆阳的绿电直供比加州机房更廉价——中国算力生态的全球突围,正始于每一瓦特能源的转化效率与每一行代码的友好度。
今年5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旨在加快构建算力互联互通体系,实现不同主体、不同架构的公共算力资源标准化互联,提高公共算力资源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算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以下主要目标和内容:建立标准体系:到2026年,建立较为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设施互联:推广新型高性能传输协议,提升算力节点间网络互联互通水平。资源互用:建成国家、区域、行业算力互联互通平台,统一汇聚公共算力标识,实现全国头部算力企业的公共算力资源互联。业务互通:推动算、存、网多种业务互通,实现跨主体、跨架构、跨地域算力供需调度。应用场景:开展算力互联网试验网试点,赋能产业普惠用算,推动算力互联在人工智能、科学计算、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场景的应用。
《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时间表:2026年:建立较为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全球算力需求不断攀升。算力互联互通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通过构建统一算力标识、增强异构计算和弹性网络能力等方式,将不同主体、不同架构的公共算力资源标准化互联,形成可查询、可对话、可调用的服务能力,实现数据和应用在算力间高效供需匹配、流动互通、迁移计算,使算力像水、电一样便捷使用。
2023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达到 1397EFlops,增速高达 54%,预计到 2030 年,全球算力将突破 16ZFlops。从市场规模来看,算力产业链市场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在金融领域,高频交易、风险评估等业务依赖强大算力实现精准分析与快速决策;教育行业中,智能辅导、虚拟课堂等应用场景在算力支持下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工业领域,智能制造依托算力实现生产流程优化、设备故障预测,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
算力建设与标准化是构建高效、安全、可持续算力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二者需协同推进——标准化为算力建设提供统一规则,算力建设为标准化落地提供实践场景。标准化:构建算力体系的“通用语言”。1.基础架构标准(硬件层)。服务器与芯片:制定国产算力芯片(如昇腾、海光)与异构计算平台的兼容性标准(如PCIe 6.0接口规范),降低集成成本。绿色节能:强制数据中心PUE≤1.5(新建)/≤1.8(存量),《液冷服务器技术规范》要求单机柜功率密度≥30kW。案例: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采用浸没式液冷,PUE降至1.09。
2.互联互通标准(网络层)。算力调度:制定《算力资源标识规范》,统一CPU/GPU/存储资源的命名与度量规则(如1卡时=1张A100运行1小时)。网络传输:骨干网全面部署SRv6协议(目标覆盖率40%),跨域时延≤理论值1.5倍。案例:中国移动算力网络(CFN)实现全国30省资源“一网调度”。3.数据流通标准(应用层)。跨域流通:建立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如国际DSC标准),支持医疗、工业数据安全共享。安全合规:强制符合《GB/T 35273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政务数据采用“训练集中、推理分散”模式。案例:上海数据交易所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交易标准化确权。
算力建设:以标准牵引高质量发展。1.国家枢纽节点:标准化试点先行。
节点 | 核心标准 | 建设成果 |
甘肃庆阳 | 东数西算灾备标准 | 跨区域时延≤15ms,存储灾备覆盖率100% |
长三角 | 智算中心能效标准(PUE≤1.25) | 2025年建成8个智算中心,算力6 EFLOPS |
贵州 | 绿电数据中心认证标准 | 安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60%,PUE≤1.2 |
2.技术攻坚:标准与研发同步。存储升级:推动《全闪存阵列性能测试规范》,要求延迟≤100μs,国产SSD占比超30%。智能调度:研发适配国产芯片的调度引擎(如华为Ascend CANN),支持万卡集群资源利用率≥70%。3.绿色低碳:标准强制约束。新建数据中心100%符合《数据中心绿色等级评估标准》,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率≥30%;碳利用效率(CUE)≤0.8;案例:内蒙古通辽数据中心采用“风电直供+液冷”,年减排CO₂12万吨。
关键挑战与突破路径。1.标准碎片化:地方/行业各自为政。对策:成立国家算力标准化委员会(工信部牵头),2025年发布《算力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建立“标准符合性认证”制度,未达标项目不予能耗指标审批。2.国产化生态薄弱。对策:设立“算力标准攻关专项”,优先制定国产GPU(如摩尔线程)、高速光模块(如华为400G)性能基准。开放兼容性测试平台(如北京超算中心),强制政府采购项目国产化率≥50%。
3.安全与伦理风险。对策:在《算力安全标准》中增设AI伦理审查条款,对自动驾驶、脑机接口等7大领域强制审查。政务领域推行“数据可用不可见”技术标准(如联邦学习框架FATE)。未来方向:标准驱动的算力网络。1. 2025年目标。发布20项核心标准,覆盖芯片、网络、调度、安全全链条。建成国家-区域-边缘三级算力调度平台,资源复用率提升至65%。2.国际标准话语权。主导IEEE P3117《算力网络架构》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方案全球化。在东盟、中亚推广“中国算力标准认证体系”(如PUE、CUE指标)。
医疗行业借助算力进行基因测序、医学影像分析,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算力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医疗行业的诊断精度、治疗效率和健康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智能算力引擎释放医疗数据价值。以下从技术突破、应用场景、产业生态三个维度系统解析:技术突破:医疗算力基座的三重升级。1.边缘-云协同架构。术中实时决策:手术机器人搭载边缘算力模组(如寒武纪思元370),响应延迟≤20ms,比传统云端传输提速5倍。云端训练优化:联影医疗建立医学影像云平台,万例CT数据训练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7天。案例:微创图迈手术机器人通过5G+边缘算力,实现远程手术指令传输时延<100ms。
2.医疗专用AI芯片。
芯片类型 | 应用场景 | 性能突破 |
寒武纪思元590 | 医学影像重建 | PET-CT图像重建时间从10分钟→47秒 |
昆仑芯AI加速卡 | 基因序列分析 |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提速12倍 |
华为昇腾310 | 内窥镜实时息肉识别 | 识别准确率99.3%,延迟≤30ms |
3.医疗数据合规架构。联邦学习:蚂蚁链医疗平台支持30家医院联合训练肿瘤模型,数据不出院。区块链存证:上海瑞金医院电子病历上链,确保诊疗数据不可篡改。应用场景:从诊断到治疗的智能革命。1.诊断智能化。影像诊断:深睿医疗DR肺结节检测系统,假阴性率降至0.3%(传统方法为5%)。病理分析:腾讯觅影宫颈细胞学筛查效率提升50倍,准确率98%。2.治疗精准化。手术导航:强生手术机器人搭载NVIDIA IGX边缘算力,术中实时校准精度达0.1mm。放疗规划:医科达AI放疗系统将靶区勾画时间从2小时→5分钟,误差<1mm。
3.健康管理前置化。可穿戴设备:华为Watch D血压监测误差±3mmHg,通过微芯半导体NPU实现本地化分析。慢病预警:平安智慧城市平台分析千万级医保数据,糖尿病风险预测准确率89%。产业生态:医工交叉的协同网络。
1. 硬件-算法-临床闭环
主体 | 角色 | 典型案例 |
器械厂商 | 硬件载体(CT/机器人) | 联影uAI平台集成30+AI算法 |
AI企业 | 算法引擎 | 推想科技肺结节AI获FDA/CE/NMPA认证 |
医疗机构 | 临床验证与数据供给 | 协和医院开放10万例脱敏数据集 |
2. 算力服务模式创新。医疗MaaS平台:阿里健康开放平台提供15种专科模型API,调用费低至0.5元/次。共享算力中心:上海新虹桥医学中心建设区域性医疗智算平台,中小医院按需租用GPU。3.政策与标准护航。三类械认证:NMPA已将23款AI辅助诊断软件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管理。数据安全标准:强制符合《GB/T 39725医疗健康信息安全指南》,生物特征数据本地化处理。
挑战与破局路径。1.数据孤岛难题。对策:建立区域医疗数据联盟(如长三角专科联盟),通过联邦学习联合建模。推广“数据信托”模式,第三方机构受托管理数据使用权。2.芯片自主化瓶颈。对策:设立医疗芯片专项基金,重点攻关低功耗边缘推理芯片(功耗<10W)。推动寒武纪、地平线等企业与联影、迈瑞联合定义医疗专用IP核。3.临床接受度不足。对策:开展RCT临床验证(如AI诊断 vs 专家组双盲试验),深圳已对肺结节AI纳入医保支付。 医生辅助系统采用“人在回路”设计,如内窥镜AI仅提示可疑区域,最终决策权归属医生。
智能算力作为创新基座的战略杠杆。当算力密度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新标尺”:每1 EFLOPS智能算力增长,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GDP占比提升0.8%(2023年数据);医疗、材料等领域科研范式被AI重构,研发效率实现数量级跃升;全国算力网打破地域限制,使哈尔滨的工程师可实时调用海南岛的AI算力。实施关键:须以“北京海淀芯谷”式技术攻坚,突破芯片封锁,以 “东数西算”级工程思维重构资源布局,以 “深圳AI医保支付”式制度创新激活应用生态——三位一体,方能使智能算力从技术设施升维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以算力为“新底座”、数据为“新血液”、场景为“新战场”。未来需在技术自主化(芯片/软件栈)、机制协同化(算力网/绿电交易)、 应用普惠化(千行百业标杆)三维发力,方能在全球数字竞争中构筑“中国范式”。正如浙江智算云计划所启示:当60 EFLOPS算力如水电般即取即用,产业智能革命才真正步入爆发前夜。
算力建设是“躯体”,标准化是“神经”。需坚持“标准先行、建标同步” 原则:新建项目:以标准倒逼绿色集约(如PUE)≤1.25强制约束);存量改造:通过标准认证引导升级(如液冷技术补贴);国际竞争:以标准输出抢占算力规则制定权。正如甘肃庆阳实践所示:当跨域调度时延标准(≤15ms)成为基建准入门槛,全国算力“一盘棋”才能真正落地。未来趋势:算力驱动的医疗范式重构。诊断维度升维:从2D影像到4D动态建模(如心脏血流仿真需1 PFLOPS算力)。治疗设备进化:放疗设备从“机械臂”升级为“自主决策系统”,实时调整射线路径。健康管理无感化:植入式/可穿戴设备算力密度提升100倍(如NeuroPace癫痫干预芯片)。正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启示:当每1mm的手术精度背后是每秒30万亿次的计算支撑,算力便从技术参数升维为生命安全的守护者。未来医疗的竞争,本质是“数据×算力×临床洞察”的融合深度——唯有打破医工跨界壁垒,让算力工程师理解临床痛点,令外科医生掌握算法逻辑,方能真正释放智能医疗的革命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