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与标准化建设
2025-03-11 11:07:25

007EiNJrzy7ueQUDIae72&690 (1).jpg

最近有机会认认真真学习了“无废城市”的概念,“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2018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描述:“无废城市”建设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短期目标是“不断减少”。目标是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四大要点融合“无废城市”建设一定要上升到城市层面,与“城市体系”高度融合。协同“无废城市”建设主要的技术路线之一是系统协同治理。创新是比较城市自身传统的固废处理处置方式的相对创新,是将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传承通过科普宣教,让公众客观公正认识固废处理设施,形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观念。

 微信图片_20250124180403.jpg

每年超过100亿吨的固体废物,以及600亿~700亿吨的工业垃圾堆积,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掣肘。建设无废城市就是要对无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处置。我们城市固废产生量不仅多无害化处置能力滞后特别是资源化水平较低,目前一般有机类固废的资源化率约为30%,无机类固废资源化率约为10%。专家认为,只有当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时,才算真正步入无废城市固废资源化处理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一些企业可以专注于智能、环保技术和固废破碎回收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企业,为推动无废城市尽快落实,有针对性的自主研发设计了大件垃圾处置生产线、楼式危废破碎系统和废旧皮革、布料、织物处置生产线,助力实现城市固废资源化与无害化,推进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环保、节能的社会环境。据专家测算建设无废城市将会产生超过7万亿的产值和4000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可以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构筑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源和增长动力大幅度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无废城市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微信图片_20241121153456.jpg

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它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特征,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其发展结果契合美丽城市建设目标导向。美丽城市建设新质生产力则是以城市建设领域科技为主导,以新一代绿色技术、信息技术、建造技术为支撑,追求城市建设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与固废治理的耦合在固体废物综合治理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为技术路径的创新、资源循环模式的升级以及管理体系的智能化重构。例如,通过湿法冶金工艺替代传统高能耗工艺(如蛇纹石矿综合利用技术),不仅减少碳排放,还能实现工业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体现了技术革新与生态效益的双重突破。

 图片101.jpg

新质生产力驱动固废治理技术革新1.传统工艺的颠覆性替代以蛇纹石矿替代传统菱镁矿生产金属镁的案例,展示了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意义。该技术通过全元素利用工艺,将废硫酸、废碱等工业副产品转化为资源,实现零碳排放,同时使蛇纹石矿的价值提升10倍以上。类似的技术还包括等离子体熔融处理飞灰技术,可将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转化为玻璃体建材,资源化率达95%以上,碳排放仅为传统方法的5%2.智能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分拣系统、物联网监测平台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固废处理的效率与精准度。例如,湖南工商大学“清泥赋能”团队开发的智能污泥处理系统,结合螺旋挤压成型技术与阳光大棚干化工艺,将污泥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并转化为高热值生物质燃料,年处理能力达15/日,经济价值提升显著。3.生物技术与循环经济的协同生物降解、酶催化等技术的突破,为有机废物处理提供了新路径。例如,农林废弃物协同污泥处置技术,通过添加MC高热值复合助燃剂,将污泥与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95%

 搜狗截图25年03月11日1121_3.jpg

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的范式革1.颠覆性技术突破气化焚烧技术:中合气化开发的流化床气化细灰焚烧技术,实现500/日处理规模,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仅为传统工艺的1/5,推动煤炭清洁利用与固废处置的深度融合。生物技术应用:酶催化降解技术可将农林废弃物协同污泥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减少95%的二氧化碳排放,热值提升40%以上。数字化分拣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分选设备,分拣精度达98%,处理效率较人工提升20倍,推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掺量标准提升至50%以上。2.智能化管理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监测:生态环境部“固废云脑”平台集成12项数据标准,实时对接3.2万家产废企业数据,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处置优先级评估,使高风险废物处置周期缩短至72小时。区块链溯源系统:上海试点再生塑料追溯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再生材料流通路径,确保欧盟REACH法规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0.1%的标准达标,减少出口贸易壁垒损失。3.产业生态协同创新国企-民企分工协作:央企如中材茂矿业聚焦蛇纹石矿全元素提取技术研发,民企如中国天楹深耕垃圾焚烧炉国产化,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格局。跨行业耦合发展:张家界市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项目,通过掺量≥50%的技术标准,年减少天然砂石开采13万吨,带动绿色建材产值增长25%

 搜狗截图25年03月11日1120_2.jpg

政策与产业生态的协同赋能至关重要。1.顶层设计的战略导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再生材料产业列为重点方向,目标到2025年产值达5万亿元。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布局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科技攻关任务,推动焚烧、填埋、回收技术的迭代升级。2.标准体系与市场激励的构建欧盟再生材料比例法规的借鉴、国内零碳园区试点等政策,加速了再生塑料、再生金属的规模化应用。配套出台《再生塑料制品》等23项国家标准,推动再生铜、再生铝等关键材料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欧盟《废弃物框架指令》的经验启示下,我国正加快建立焚烧排放、再生材料比例等强制性标准,如生活垃圾焚烧二噁英排放限值已对标国际先进水平(0.1ng TEQ/m³)。例如万华化学提出的建筑领域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标准(初期5%),通过政策倒逼企业技术创新。3.市场激励机制创新碳标签制度:深圳试点对符合《废弃物衍生燃料》标准的生物质燃料给予50/吨碳补贴,推动有机固废能源化利用率提升40%。绿色金融工具: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固废处理技术研发,财政补贴覆盖企业研发投入的30%,降低中小企业技术转化风险。央企在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下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如中材茂矿业的蛇纹石综合利用),而民企则深耕细分领域(如中国天楹的垃圾焚烧炉国产化技术),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格局。

 搜狗截图25年03月11日1121_4.jpg

无废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方面,近年来虽然我国从事固废处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其所采用的多是用固废制备烧结砖、蒸压加气混凝土切块等相对简单和普遍的技术,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在固废高值化利用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不足。我国尚缺乏多源固废的协同处理和利用技术,多源固废高效处置资源化和集约化不足;我国仍然缺少处理如医疗废物等特殊固废的综合利用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在以无废城市建设助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起步较早。例如德国于1994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这是德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础性法律,强调对废弃物的处理要从其全生命周期来考虑。芬兰于2018年发布了《2018—2023年国家废弃物方案:从回收向循环经济迈进》,构建了宏观的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当下我国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侧重后端治理,主要关注各种固废产生之后的处理。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视角来看,固废再生利用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精细化水平不足,难以将固废处理纳入全产业链循环体系。同时我国开展城市固废管理工作的多为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职责侧重于市政管理、环境监管等领域,难以从宏观角度统筹构建固废循环利用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这也会影响以无废城市建设助推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搜狗截图25年03月11日1121_5.jpg

无废城市建设中推进固废处理科技创新,一是应坚持从源头上减少固废产生的原则,着力解决危险固废风险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难、固废再利用价值低等技术难题,探索提升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固废源头性减量的技术性突破,加强和推进处理特定种类固废与危险固废的高精尖技术创新。二是应开展固废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全周期技术综合评估,通过评估其经济成本、碳减排等综合绩效,筛选出减废、降碳效益较高的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三是应正视固废处理和利用行业中技术侵权行为多发的现象,探索建立适合无废城市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同时还应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易机构和相关企业建立固废处理和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积极促成产业前景、企业需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匹配,形成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核心问题1.技术瓶颈与成本矛盾尽管新技术效率提升显著(如处理成本降低20%),但初期研发投入高、验证周期长,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需通过财政补贴、绿色金融工具(如超长期特别国债)降低市场化门槛2.标准缺失与监管滞后当前再生材料认证体系尚未完善,亟需建立国家级检测机构,统一技术标准(如焚烧排放的欧盟2000标准推广)。3.全球化协作与知识共享未来需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如德国机械炉排焚烧工艺),同时输出中国方案(如“一带一路”沿线固废管理经验),构建全球绿色治理网络。

 搜狗截图25年03月11日1122_6.jpg

固体废物标准化建设构建绿色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石标准化建设在固废治理中的战略意义固体废物治理的标准化建设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已突破60亿吨,其中工业固废约20亿吨,生活垃圾达40亿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60%。标准化体系通过技术规范、管理规程和评价指标的制定,能够有效衔接前端分类、中端运输与末端处置环节,实现从"末端治理""全过程管控"的转型。以欧盟为例,其《废弃物框架指令》通过设定再生材料使用比例、焚烧排放限值等标准,推动成员国固废资源化率提升至67%以上,为我国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搜狗截图25年03月10日2237_6.jpg

我国固废标准化体系的发展现状1.标准体系框架初步成型我国已形成涵盖国家、行业、地方的三级标准体系,涉及固废分类、处置技术、污染控制等核心领域。截至2018年,现行有效标准达336项,其中《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在二噁英排放限值(0.1ng TEQ/m³)等技术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危险废物领域,《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了处理流程,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从2003年的17%提升至2020年的99%2.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处置技术标准化:针对焚烧、填埋、堆肥三大主流技术,制定《生活垃圾焚烧厂评价标准》(CJJ/T137-2019)等系列标准,将焚烧厂运营评价细化为5大类47项指标,推动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突破80万吨/日。资源化产品认证:上海率先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技术规程》,规定再生骨料替代率不低于30%,带动长三角地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5%。智能化监管标准: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重点产废单位安装智能称重、视频监控设备,实现数据实时对接国家固废信息平台。

 搜狗截图25年02月28日1005_5.jpg

标准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标准覆盖存在结构性缺失危险废物、新兴固废(如光伏板、锂电池)等领域标准制定滞后。以退役动力电池为例,目前仅有《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等3项推荐性标准,缺乏梯次利用、再生材料认证等关键标准,导致正规渠道回收率不足30%2.标准协调性与执行力不足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存在技术参数冲突,如广东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营管理规范》设定的渗滤液处理标准严于国标20%,导致跨区域技术转移成本增加。2020年环境执法数据显示,全国仍有12%的焚烧厂二噁英监测频次未达季度标准要求。3.国际标准对接度待提升在再生塑料领域,欧盟REACH法规对邻苯二甲酸酯等添加剂的限制标准(0.1%)尚未完全纳入我国《再生塑料制品》标准体系,导致出口产品屡遭技术性贸易壁垒。据海关统计,2024年因环保指标不合格被退回的再生塑料制品价值超5亿美元。 

搜狗截图25年03月11日1122_7.jpg

标准化体系的三重维度技术标准:生活垃圾焚烧领域,我国《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将二噁英排放限值锁定在0.1ng TEQ/m³,较2001年标准严格10倍,倒逼企业采用活性炭喷射+SCR脱硝组合工艺。产品标准:深圳《废弃物衍生燃料(RDF)标准》规定热值≥14MJ/kg、氯含量≤1%,推动有机固废能源转化率提升至85%。管理标准:生态环境部《固废信息化管理规范》要求重点企业安装智能称重与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全国3.2万家产废单位数据实时联网,处置周期缩短30%1.标准覆盖的“三缺三多”现象新兴领域缺位:退役动力电池仅有3项推荐性标准,缺乏梯次利用(剩余容量≥80%)与再生材料认证标准,导致正规回收率不足30%。地方标准冲突:广东省《焚烧厂运营规范》渗滤液COD限值(100mg/L)严于国标(200mg/L),增加跨区域技术转移成本20%以上。国际标准滞后:再生塑料中邻苯二甲酸酯限值(欧盟≤0.1%)尚未纳入国标,2024年出口退货损失超5亿美元。标准执行效能分析环境执法数据显示,全国12%的焚烧厂二噁英监测频次未达季度标准,31%的建筑垃圾处理场未执行再生骨料掺量要求。究其原因:检测能力不足:全国仅12家机构具备二噁英检测资质,单样品检测费超万元;惩戒机制缺失:违规企业平均处罚金额仅3.5万元,低于技术改造成本;标准宣贯薄弱:中小企业标准知晓率不足60%

微信图片_20250309232246.jpg 

标准化建设的创新实践1.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升级张家界市"无废城市"试点通过《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规定道路基层再生骨料掺量≥50%,推动年处理15万吨建筑垃圾项目落地,减少天然砂石开采量13万吨/年。在焚烧领域,《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工程技术规范》推动国产流化床技术市场占有率从2015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68%2. "标准+认证"模式创新万华化学联合住建部推出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标准》,将再生塑料在建材中的使用比例与绿色建筑星级评定挂钩,带动再生塑料在管材、门窗领域的应用比例提升至15%。深圳试点"碳标签"制度,对符合《废弃物衍生燃料》标准(RDF)的生物质燃料给予每吨50元的碳补贴,促进有机固废能源化利用率提高40%3.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构建的"固废云脑"平台,集成《固体废物智能分拣系统数据接口规范》等12项标准,实现全国3.2万家产废企业、8500家处置单位的实时数据对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动态优化《危险废物处置优先级评估标准》,使高风险废物处置周期缩短至72小时内。

 微信图片_20250309231823.jpg

标准化驱动的资源化技术创新1.技术标准倒逼工艺革新气化细灰焚烧技术:中科合肥煤气化公司依托《超低挥发分燃料焚烧标准》,开发流化床气化技术,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50mg/m³(传统工艺250mg/m³),处理规模达500/日。等离子体熔融技术:海安“无废城市”试点执行《飞灰熔融产物标准》,将飞灰转化为玻璃体建材(重金属固化率>99%),年处理量1万吨,碳排放降低87.1%2.认证标准激活市场动能绿色建材认证:万华化学联合住建部制定《再生塑料建材标准》,规定管材中再生料比例15%,带动再生塑料需求年增25%;碳标签制度:深圳对符合RDF标准的产品给予50/吨碳补贴,促进生物质燃料市场规模突破80亿元。

搜狗截图25年03月11日1119_1.jpg 

标准化建设的突破路径1.构建动态标准体系建立五年周期复审机制,重点领域实施“预研-试点-推广”敏捷流程。针对光伏板回收:2025年前制定《晶体硅组件拆解规范》; 2030年建立银、硅等稀有金属再生纯度标准(≥99.9%)。2.强化标准实施保障检测能力建设:投资2.3亿元建设国家固废标准验证中心,配置二噁英检测仪(精度0.01ng)、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等高端设备;数字化监管:推广“固废云脑”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再生材料全流程溯源,数据篡改风险降低99%3.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主导制定ISO/TC297(废弃物回收)国际标准,推动我国《再生铜原料》等23项标准“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标准》,助力海外工程减排15%。推行"标准合规保险"制度,将标准执行情况与企业环境责任险费率挂钩,预计可使标准达标率提升25%。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协同1.政策工具箱升级绿色金融创新: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技术研发,给予企业3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责任延伸制度:电子电器行业实施生产者回收目标(2025年达40%),未达标企业缴纳基金费率提升至销售额的5%2.培育标准化服务生态建立“标准医院”诊断体系,为企业提供合规性审查与技术改造方案;发展第三方认证机构,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20亿元,年增速18%

 微信图片_20250222163511.jpg

迈向“标准-技术-产业”协同新范式固体废物标准化建设正从"跟跑""领跑"转变,需要通过标准创新释放制度红利。未来需着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衔接国际规则、赋能技术革新的标准体系,使标准化成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支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以及数字化、国际化的双向赋能,将成为破局关键。固废资源化与标准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废物-资源-产品”的物质代谢体系。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掺量标准到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安全规范,从等离子熔融技术的排放限值到区块链溯源的数据标准,每一次标准的迭代都是技术革命的制度表达。未来,需着力构建“标准引领创新、创新反哺标准”的良性循环,通过动态标准体系、智能监管平台、全球标准网络的“三位一体”建设,推动我国固废资源化率在2030年突破75%,为全球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这场绿色变革中,标准不仅是技术路线的刻度尺,更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最终将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密码。

 

阅读前一篇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茶与标准化建设: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体系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