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了一些EGS方面的文章,有机会做了一些ESG方面的标准,总感觉有些理不清楚的味道,因为国内外EGS需要征询的流程太多,二天前听我们屠光绍教授的ESG“四化”理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高人是善于总结和提炼。ESG经营活动内部化,ESG披露报告标准化,ESG评价体系系统化,ESG价值实现具体化的四化,非常丝滑(网络语,很流畅的意思)。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缩写,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倡导追求更稳健、更高效、更长远发展的超越国别的价值观。领导人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以ESG披露为契机,加速新质转型和绿色增长。
从宏观角度来看,ESG理念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路径指引;ESG评价体系为相关政策要求的落实情况提供了衡量标准。ESG强调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并不是为了以此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而是为了进一步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发挥多方治理主体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模式创新,把原有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在扩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速度的同时完成向高效益、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中观角度来看,ESG理念的深化指引投资指向新的行业赛道。企业的ESG表现、金融产品的ESG属性等逐渐成为投资主体除收益性以外的最大考量。敦促我国加速ESG基础建设,ESG信息披露准则及ESG评级体系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将为我国ESG投资市场吸引巨量资金;引导资源向绿色领域聚集,从而促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碳交易市场等的建设与完善,为践行绿色金融、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从微观角度来看,ESG为企业进行治理模式变革提供了思路。新发展理念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行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ESG或可成为企业破题的关键。环境方面,ESG所关注的企业能源管理、污染防治、碳排放量等因素与绿色理念相契合;社会方面,ESG所注重的企业员工健康与安全、供应链管理、社区关系等要素符合协调、共享的要求;治理方面,ESG所强调的企业商业道德、股东权益保护、创新管理等方面则有助于创新、共享与协调的实现。除此之外,ESG投资也给国内企业对标国际标准、融入国际发展潮流、贯彻开放理念注入了动力。ESG是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要求。
去年6月26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下称“ISSB”)正式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下称“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下称“IFRS S2”)。两项信披标准于2024年1月1日之后的年度报告期生效,这意味着第一批采用该标准的报告将在2025年发布。ISSB旨在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高质量财务披露提供全面的全球基线,使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据此评判各类信息,包括:评价气候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对主体企业价值的影响;了解主体如何利用资源以及相应的投入、活动、产出、结果,支持主体针对气候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管理策略;评估主体针对气候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而调整其规划、商业模式和运营的能力。
ESG标准框架有可持续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绩效标准,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纳斯达克 OneReport,纳斯达克 OneReport,温室气体议定书,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等。一些非营利机构认为,ISSB框架缺乏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一个关键支柱,即双重实质性。所谓双重实质性是指,一方面,气候变化对企业产生影响,因此影响到财务绩效,所以具有财务的实质性;另一方面,企业活动也会影响气候,所以具有环境和社会的实质性。两者加起来,就是双重实质性。IFRS S1及S2均不要求企业披露其对周围世界的环境或社会影响。屠光绍教授认为ISSB标准的优势就是统一性、综合性、体系性。
屠光绍教授认为这个ISSB标准想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出发点是非常好的。有很强的集中性,就是集大成者,吸收了各个方面的一些成果,包括原来已经提出了并做了一些标准的这些组织。在它的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如果觉得需要做进一步的披露的话,也可以用SASB,用PRI,来作为增加,来作为进一步的阐明,确实能够形成一个广泛接受,而且更能有代表性的这样的一种体系。国际会计准则的理事会的这套准则,全球基本上包括中国也在采用这套标准体系。但是可持续的这套内容,它最大的问题,因为它很多是不可量化的,而且范围非常广,需要通过规范和引导机制,提高企业的披露动力。ISSB准则与中国“3060”目标高度契合。
2018年9月,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首次确立我国ESG信息披露基本框架。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至今还是有不少企业没有披露)。2022年9月,全国社保基金会发布《实业投资指引》,其中明确提出社保基金要加大对ESG主题基金和项目投资,将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纳入实业投资尽职调查及评估体系,提高所投公司质量。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贯彻ESG理念,为实现“双碳”、企业长久发展、绿色转型等目标而努力。但仅仅依赖信息披露、评级等外部导向,难以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需要将ESG融入日常工作。
标准化是ESG治理的技术支撑和根本保障。基于此,中国质量协会牵头制定并发布了《企业ESG管理体系要求》(T/CAQ 10117—2022)和《企业ESG评价指南》(T/CAQ 10118—2022)团体标准,明确了企业的ESG日常管理工作要求和评价实施的基本过程和内容,以努力解决中国ESG体系建设缺乏专业指引、本土ESG评级影响力不足和指标适宜性等突出问题。《管理体系标准》遵循ISO对管理体系的一般描述,简化了各管理体系的通用性要求相关内容,重点对企业如何将ESG有关工作融入现有管理体系提出要求,方便使用者实施多个ISO管理体系标准。基于近10年来国内开展的ESG培训、企业实施、报告编写与发布、评级的基础,ESG管理体系方法遵循了“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DCA)的原理,总结了ESG 管理的三个步骤十项工作内容,以ESG领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步十法”来表现体系架构。同时,标准分步解析每一项工作内容所包含的具体要求。
而由团体标准转成的《EATNS碳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成为全国首部MBA双碳方向教材,由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大学管理教育研究院联合编著,是组织开展碳管理、建立碳管理体系的指导用书。EATNS碳管理体系基于战略思维、风险思维、过程思维、系统思维,通过建立四个子体系,覆盖组织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四方面,把企业所有与“碳”相关的活动过程管理整合在一个架构下运行,实现组织的碳管理目标。EATNS碳管理体系贯标过程可以分为贯标启动、现状调研及诊断、EATNS碳管理体系分析策划、EATNS碳管理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编写发布、EATNS碳管理体系试运行、内审及管理评审等环节。
“EATNS”的概念,针对碳管理体系主要内容进行解释说明,“E”“A”“T”“N”分别指代“碳排放Emission”、“碳资产Asset”、“碳交易Trading”以及“碳中和Neutrality”。EATNS碳管理体系是国内第一个囊括“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碳信用评级”(4+1模块)的系统性管理体系,也是国内唯一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ISO 14064温室气体标准、ISO 50000能源管理系统、ISO 55000资产管理体系等全部链接起来的标准。体系的推出和应用有助于地方政府实现对控排企业的精准管理,制定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有助于广大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相关工作,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个人认为可加上碳管理SMART框架可作为企业碳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S是Strategy战略规划,M是Management管理机制,A是Action行动方案,R是Regulation即相关的规则制度,T是Tools支撑工具。结合政策层面:国家对于碳排的重视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对企业碳排碳控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企业则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响应政策。碳市场的机制:碳市场越来越完善,企业总是会走到碳资产管理的这一步,无论是正向资产还是负向资产。而一旦企业主有了将碳变为资产这个观念时,则碳管理工作会有更大的推动力。价值链:意识比较强的企业已经开始基于整个企业、产品价值链全周期进行碳管理,那么就意味着在这个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上游或者下游)都可能被要求进行碳数据披露。以及ESG方面等。
目前为全面、系统、有效规划ESG标准化的全局工作,指导ESG标准化工作有重点、分步骤、系统性地开展,国内初步构建了ESG标准体系框架。在社会责任领域,制定发布《社会责任指南》(GB/T 36000)等3项国家标准,提出适合中国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实际需要的原则和方法。在组织治理领域,制定发布《合规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35770)等3项国家标准,涉及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在绿色金融领域,编制发布《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投资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重要技术支持。但直接规范指导企业ESG工作的国家标准尚属空白。
上月由富达和经济学人集团旗下Economist Impact共同编写的《中国企业的ESG实践》发布,报告显示,中国上市公司对ESG的接受程度和ESG意识表现出成熟稳健的发展态势,这将继续推进ESG在中国市场的提升。提出ESG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和评价标准。企业ESG披露意愿上升,但ESG制度体系仍需加快完善。但我国ESG仍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ESG相关信息披露体系包括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标准、SASB(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标准等,但国内企业ESG披露形式多样,质量参差不齐,不少企业仍将ESG内容划归为社会责任报告。其次,我国与ESG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没有明确、规范的ESG信息披露的政策要求,还没有形成有利于企业践行ESG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最后,企业ESG发展意识和行动不够。企业没有认识到ESG的重要性,没有将ESG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缺乏相应的制度和人员来践行ESG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ESG评价方法还是需要兼具特殊性和标准化。目前ESG 评价的工作流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数据采集和归纳,二是建立评级模型、指标选取、权重设置和形成评级结果,三是根据评级结果设计指数化的评价产品。ESG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国内ESG信披和评价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ESG相关信息披露体系包括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SASB(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标准等,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评价体系和Thomson Reuters评价体系,这些评估标准的指标参考依据主要为GRI、ISO26000等国际通用的准则,也有评级机构自身设定的一些评级要求。国内方面,ESG 评级体系呈现多元发展的局面,有华证ESG 评级、中证 ESG 评级、Wind ESG 评级、嘉实 ESG 评级、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 ESG 评级等。
今年3月份市场监管总局等18部门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具体任务,涉及ESG相关内容。包括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深化理论研究,开展ESG等重点领域标准化研究,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涉及碳中和、环境保护等ESG议题。文件强调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提升,涉及多个行业,将产生重大ESG风险与机遇。持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研究机构加强标准化共性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研究。持续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深入开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我国标准化工作需求研究,加强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措施协定(WTO/TBT)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WTO/SPS)标准工作研究。开展合规管理、环境社会治理(ESG)、边境后规则等重点领域标准化研究。积极推进标准数字化研究,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开展标准数字化试点。充分发挥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智库作用,强化国际国内重要标准化事项专家论证及决策咨询。
上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共同承办的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化研讨会暨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化项目研究组启动会在京举办。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表示,ESG作为新的管理工具和制度创新的手段,在形成环境社会治理标准时,应注意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同向同行,成为企业践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要以ESG为动力,支持企业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ESG标准制定要把握产融结合的新特点,力促更多符合ESG标准导向的资金进入到实体经济。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认为,当前国内企业践行ESG要求已经内化为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要求,具有内生动力。推进企业践行ESG需要建立有助于企业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三大效益的平衡点,并建好激励机制。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一级巡视员徐长兴表示,ESG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都需要标准化工作的支撑。他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已成立涉及环境社会治理的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41个,发布有关环境管理、碳排放、节能、社会责任、绿色经营、合规管理等领域的国家标准1000余项,并加快推进债券发行人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框架,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组织治理指南等一系列国家标准。环境社会治理标准化项目研究组召集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院长柳学信提出,要用ESG讲好中国故事、通过ESG体系贡献中国的发展方案,并号召社会各界为塑造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场景、新的发展范式而共同努力。
去年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汽车行业首套ESG系列标准,其中包括《中国汽车行业ESG信息披露指南》、《中国汽车行业ESG评价指南》、《中国汽车行业ESG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分别针对ESG信息披露、深入和系统了解/监测和评价 ESG目标等方面的执行情况,以及如何将ESG纳入企业战略等三大维度,为推动汽车行业ESG体系化建设提供了有力参考与支撑。为行业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为国家标准法规的出台建言献策,持续助力我国汽车标准体系的建设及完善。作为行业快速良性发展的基石,标准法规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谁掌握了“规则”的“制定权”,谁将拥有“话语权”,成为“领导者”。作为遵守者,只能被动跟随。“得标准”也许未必得天下,但“得标准”一定能成为破除各种各样技术贸易壁垒的“利器”。标准将成为企业争先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