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在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重要观点和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形成产业体系必须要有标准。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事物的形态)。新质生产力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标准创新是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战略导向只有回归价值的本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能力,标准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源目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生命质量提高为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标准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生产要素的整体质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所以战略导向帮助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建立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二是培育高质量的市场主体(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
标准创新是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新产业就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为持续完善新兴产业必须形成标准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充分发挥标准的行业指导作用,推动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天的未来产业可能就是明天的新兴产业。
去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9大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旨在提升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为加快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这其中的新产业就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者都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关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方案特别提出,到2025年,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成果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提出了建体系、强能力、抓新兴、谋未来、拓空间五项主要任务,特别提出全面推进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为新产业定标准、促发展。
标准创新是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标准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核,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通过系统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推动相关市场主体参与和成为产业发展国际规则的制订者,培育企业主体的核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优势。通过标准创新营造科技人才发展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推动科创服务平台的能力建设,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创动力。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就必须加强标准引领与专利护航。结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加快重点标准研制。促进标准、专利与技术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融合是关键。产业优化标准聚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标准已成为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国际标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覆盖着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影响着全球80%以上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促进国际交流、打破贸易壁垒、便利经济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应工业革命而生,伴随着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而壮大,是连接科技、产业和市场的“桥梁”,不仅与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还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际标准在全球科技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国际标准是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标准始终与全球科技创新紧密互动,互为支撑。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汇集全球专家智慧、凝练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国是国际标准化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将是中国标准的国际化。坚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人赶超的关键举措和中国力量。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标准先行,用标准创新引领质量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认为以国际标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通过国际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的深度融合,突破全球技术创新瓶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以国际标准促进科技开放合作。通过国际标准搭建科技开放交流平台,共商标准技术合作,共建国际标准体系,加强技术标准互认对接,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共享创新实践成果,实现国内国际科技创新的联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以国际标准助力科技全球化发展。通过国际标准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国际标准为纽带,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平台,推动间接推理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全球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必须加快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用标准化支撑数字化转型,走好标准化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之路。有关人士认为需要加快组建标准研制“先锋队”。进一步缩短标准制定周期,加快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加快形成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健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标准快速立项的机制。开展重要国家标准的综合实验验证平台建设,加快标准信息服务研发和平台建设。实施“标准化+”行动,在有条件的企业成立“标准化战略工作室”,以试点形式加快建立标准体系,推进产业化步伐。建立全国性数字经济标准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成为标准研制“领跑者”。尤其要瞄准“数据+算法+算力”,从通信技术到“新基建”等方面开展关键标准的研制,加快制定基础软件、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核心元器件、量子通信、应用电子、虚拟现实等数字化产业的关键技术标准。加快打造标准化“共同体”。
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风险肯定高发频发,专利和商业秘密纠纷常有发生。需要以高质量专利夯实知识产权保护根基,引导和支持新兴业态骨干企业从垂直链条式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生态创新,创造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组合、软件著作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算法和标准制定等。建立新业态高质量知识产权评估指标体系,全流程、全要素、全产业链对标,引导新业态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标准体系。我国部分先进产业发展已进入领跑并跑阶段,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皆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需要我们迎头赶上。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新兴技术与现代产业双向奔赴。
今年市场监管总局1月31日表示,要实施一批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更好发挥标准在产业稳链中的作用,加快推动自主技术向自主标准转化,构建与产业链相适配的标准体系。标准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纽带和催化剂。目前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2%左右,这不仅与我国经济总量第二、贸易总量第一的全球经济地位不相称,也难以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标准申报周期过长、标准立项与需求脱节、标准制定难度较大等问题屡见不鲜。我国需要持续加强标准建设,更好发挥标准在产业稳链中的作用。多方协同是关键。加快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标准研制应用,必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标准化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引导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充分释放企业活力,让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标准化尽快产业化。更多企业和相关部门勇于创造属于自己的标准,从而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助推我国产品和服务拓展国际市场,以标准增强产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依托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指国家一直倡导的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也指在传统产业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新品牌、新产品。科技创新标准先行,用标准至关重要。以标准引领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标准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形成新质生产力除了技术因素外,制度因素也尤为重要。具体来看,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态和机制。我国的科技成果很多但是转化率不高,最高在3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科技成果还不是现实生产力,需要构建转化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体现在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市场定价提升效率和效益,有为政府体现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攻克难关,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