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八风吹不动”?
2024-02-12 14:15:21

微信图片_20240207170016.jpg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心无旁骛,自在人生。俗语说:“动则生风”,这即是“风”的来源。在佛家修行中,常提到“八风吹不动”这句格言。八风本来是季节风,在佛家引申后,就变成一种人生境遇,佛家的所谓“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背后诽谤是毁,背后称赞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漫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将“八风”作为四顺四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吹动人的身心,对修禅的人来说,要不为任何情绪所动,也就是“八风不动”。这四顺四逆也是四对相反的事。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01_1.jpg

这八种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众生时时刻刻都被这八风所吹动,因这八风而生无穷烦恼。所谓“不动”,即自心安定,不为外界的环境变化牵动,以达自性清净、烦恼解脱的境地。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0_5.jpg

利时当衰想:得到利益就高兴,失去利益就悲哀。我们的一切造作哪一样不是具有两面性的呢?这也和得马成群、焉知非祸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是思维,这样何有利心。

衰时当利想: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做到损失不计较,失败不动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是思维,这样何有衰心。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02_3.jpg

毁时当誉想:有人毁谤你,说你的坏话,无所谓,当思对方是在赞叹你,这样处之泰然,自然风平浪静。如是思维,这样何有毁心。 

誉时当毁想:有人赞叹你,宣传你的名望,仍要无动于衷,当成是对方在毁你,视功名犹如瓦上霜。如是思维,这样何有誉心。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2_9.jpg

称时当讥想:人家称赞你一声,你当是过奖,当是故意嘲讽你。如是思维,这样何有称心。讥时当称想:人家讽刺你一句,不要受不了,反当是对方在称赞你。如是思维,这样何有讥心。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1_8.jpg

苦时当乐想:受到苦楚,想这是对我的考验,庆幸没给我更大的苦楚,这样地苦当乐受。如是思维,这样何有苦心。

乐时当苦想:受一点快乐,不要得意忘形。一切乐都是考验,这乐就是苦,所谓乐极生悲。如是思维,这样何有乐心。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3_12.jpg

对我们学佛法来讲,八风正是修行最好的考验。学佛法必须通过种种顺逆境缘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磨练自己、坚定自己、提高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胸襟、广博如海,如此方可“八风吹不动”。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2_10.jpg

《孟子》云“食色性也”,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因为有了欲望,有了情感,才得以推动历史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产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恶欲和善欲一直在进行着激烈斗争,但是人类整体的美好欲望还是占据着主流,一些不当的欲望和行为会受到惩罚。作为个人修为来讲,只能是加强修养,自我约束,不要有过多的“贪嗔痴”,否则就可能迷失自我,对社会带来危害,但是,要说完全没有欲望,抛弃七情六欲,面对“八风”不动,也是有点过于严格了,况且,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01_2.jpg

《易经》是一部以自然辩证法为支点,从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哲学著作,易经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进取精神。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0_6.jpg

道家的经典著作《易经》也有关于八风的解释,《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里面内容丰富,知识深邃,富含哲理,迄今为止人们也研究不透。其中之一就是用“乾、震、坎、艮、坤、巽、离、兑”表示方位,并且把“八风”和方位以及季节气候结合起来。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5_15.jpg

医家也有自己的解释,《黄帝内经·灵枢》也有关于“八风”的解释,从医学方面解释“八风”会给人带来伤害,《太素·本神论》:“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也就是说,凡风从当令节气相对方向而来的,都是虚风,此时八风分别被称为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这些风都能够伤害人体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以中医将其统称为“虚邪贼风”,成为中医分析引起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4_14.jpg

有一则大家都熟知的佛门故事,就是关于“八风不动”的。宋朝大诗人苏东坡被贬至江北瓜州(镇江)任职时,常常与江南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经论道。一日,苏东坡撰诗偈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反复吟咏,自许得意,连忙让书童过江,把诗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指正。禅师看后,莞尔一笑,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看到后非常气愤,便立刻过江和佛印理论,禅师哈哈大笑道:“你不是自夸‘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恍然大悟,惭愧不已。这就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02_4.jpg

可见“八风吹不动”是一种心不随身而动的修为境界,然而要将这种境界修到实处,要做到八风不动,宠辱不惊,实在是十分艰难的事。捧一碗清茶淡水,在袅袅水雾中微醉,不是想到就能做到的,需要精诚持行。当一个人真正的淡泊名利、禅心不动时,就不会随境而生烦恼了。一颗不动禅心,就要做到不为名利而动,不为毁谤而动,不为苦难而动,不为权势而动,不为嗔怒而动。宁静达观,笑看风云,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放下浮躁,最后才能“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24_17.jpg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谓道出了天下人本性。君不见,利字当头的众生相?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心急如焚者有之;坑害他人者有之;不惜牺牲公众利益者有之。如今很多人,喜欢口口声声说:“一切得失都不存在。”但实际上,他平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得”而奔波、害怕“失”而操劳,有各种各样的得失和犹豫。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25_18.jpg

世人很容易被八风所动,所以,只有感悟了空性,一切虚幻才会全部消失,才能达到八法吹不动的境界。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亦云:“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感悟空性,但若了知世间一切如过眼云烟,也可以断除很大的执著,不随外境所转,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11_7.jpg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如何,考验自己定力如何。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贪嗔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没有力量,定有没有力量,慧有没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过贪嗔痴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205233719.jpg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23_16.jpg

在日常生活中修炼一颗佛心,就应该心如止水,待人接物、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要使我们现前这一念心保持清净,不要受到外尘境界的影响而随风披靡,心随境转。因为外面的境界相都是缘聚缘散、变化无常,了不可得的,只是暂时存在的一种假相而已。学佛之人必须清楚事实的真相,才不至于被境界所骗!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28_19.jpg

真正学佛法的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因为佛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正觉心,佛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取舍、得失,于一切人事物都能不取不舍、不嫉妒亦不贪求,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能如此,就不被外在的环境所迷惑动摇以致造业受报于苦海之中不能自拔。一切心念即是为了芸芸众生,想帮助苦难的众生能离苦得乐,有这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才是真正的“菩萨心肠”。

搜狗截图24年02月12日1433_21.jpg

阅读前一篇

正确面对人生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