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人生八大雅。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花者品性怡然,善茶者幽远淡定。人生八雅是心灵对恬静最美好的向往。岁月静好,需要诗意地生活,透过八雅看人生,获得一份别样的释然。当然有人加上玉(玲珑透剔纯贵雅、载万道、滋神润心扉)成为人生九雅,一般还是人生八雅常见。
第一琴:弦底松风诉古今,红尘里,难觅一知音。这里的琴为古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战国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士人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后世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列子、伯牙、雍门周、孔子等。中国古代有“四大琴人”之说。刘向着《琴说》,论述“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以后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和日本。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中国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曲琴音,在岁月中心如止水。
第二棋:颠倒苍生亦是奇,黑白子,何必论高低。这是指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传为帝尧所作,是棋类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孔子《论语》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第三书:沉醉东风月下读,柴门闭,莫管客来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其中的黄金屋,就是泛指富贵满堂、荣华富贵。古人向往功名,经常引用到“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话。这几句话出于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其实要说这是诗,连基本的韵律都没有,称之为打油诗也有些勉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在文字之中,寻找身心的安定。
第四画:纤手松烟染素纱,盈盈写,茅舍两三家。中国画在古代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
画文化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19世纪以后,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朱瞻、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金城、陈师曾、王雪涛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等人。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有一种美,是用我们的手,描摹世界。
第五诗:漱玉含芳锦绣辞,堪吟咏,佳句费寻思。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民族的精神与心灵史,也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文学历经3000多年不曾中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在文学的三个基本门类--诗歌、散文和叙事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学在诗歌和散文方面成就尤为辉煌。没有第一首诗,只有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周礼》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汉魏之际确立的。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诗是前代诗歌的”压卷之作“,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梁朝沈越及王融等在梵声的影响下把字音分为四声,创立声律,这既吸收了传统音韵学的成果,又直接受到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参《金明馆丛书初编·四声三问》)。这显然对隋唐律诗的形成以至宋词的形式美起到不言而喻的作用。
有人说,诗已被唐人做完了。后人如果不甘心,只有另僻蹊径。宋人也确实这么做了。他们一方面是“以文入诗”,开辟了“诗讲”一途,把诗歌当成文章来做;另一方面“玩潇洒”就另找方式,于是聪明地选择了唐五代看作“诗余”的小玩意儿“小令”,把它拿了过来,发展成为一种全新,而且更为复杂的文学形式,这就是名垂后世的“宋词”。人生如诗,有韵律和节奏,有内在和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