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欲望得到满足与失落的不断交错。人活在世界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欲望,于是人便不知不觉地在欲望的海洋中沉浮着。 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和工作状态下,我们的心灵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而健心就是给我们的心灵洗个澡,让我们重新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态去直面现实的人生。人生要尽可能“八戒”即戒躁,戒傲,戒卑,戒妒,戒愁,戒悲,戒慎,戒疑。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指。佛教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视听歌舞,不食非时食就是正午过后不食。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的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或者说是欲望,如果我们仔细想来的话,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无法回避,而由此衍生的金钱欲、名利欲、权力欲、占有欲等。人生短暂,何必呢?倒不如求个安然淡定。天亮睁开眼,还活着,真好。天黑闭上眼,睡着了,值了。
一戒躁
怒,从心,奴声。说明怒是一种心情,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心情。怒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易导致各种疾病。当遇事想发怒时,赶快提醒自己,吵架只会让自己更愤怒,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由于对利益过早、过高、过多、过急的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态和行为。就像很多人面对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现代社会时常感叹“烦躁得很”。
有时躁和怒同义,戒躁怒,要凝神静气,要把“每临大事有静气”作为一个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要时刻保持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以静制躁、以静制动。矛盾得化解,大局能顾全;平静善制怒,理智心胸宽。
二戒傲
每个人都会骄傲,骄傲的来源当然是成就。切记:成就是要的,才能是要的,但骄傲是要不得的。在自己进步的过程中,多注意一下周围,多和别人交往,可以避免自命清高。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倘若一个人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得意洋洋,自以为是,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却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终究还是“井里蛤蟆井里跳”。我们要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个人的人生追求,就必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正确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成功。“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平等待人,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善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展示出良好的风范和形象,杜绝盛气凌人、以势压人、言行草率、举止不端等不良习气。
三戒卑
自卑的人往往自尊心极强,自卑与自尊经常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会造成极其浮躁的心理。谁都曾有过自卑的念头,但千万不要让这种危险的念头主宰了你,人生是变幻的,逆境也绝不会一成不变。驱散自卑的阴影,导演成功的人生。完全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克服自卑,就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优势!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引起别人的注意,来寻找自信!总之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四戒妒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事修而谤之,得高而毁之”可见,嫉妒这种东西古已有之。但从未见有人褒扬它,倒是一向被人看作小人、佞臣的卑劣品质而贬抑、痛斥。嫉妒这种伤人伤己的社会现象,在今天还时有所见,所以我们一定要戒除嫉妒之心,与其嫉妒倒不如经营自己。在笼子出生的鸟,会以为飞翔是一种病。你不需要放弃你的优势或成就,以获得和嫉妒者之间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有人曾说过:你对世界的想法和感受代表了某一部分的你。所以思考嫉妒可以帮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比如你的恐惧和对自我的欺骗。想想你对别人的嫉妒又反映了什么。是害怕被拒绝吗?或担心自己不够好?还是害怕你会失去珍视的一些事,一些人,一部分自己?如果是的话,想想你为什么珍视它们呢?设法透过书、人、网络等找到解决嫉妒的办法。问问自己:嫉妒揭示了什么?怎样才能从嫉妒中获得成长?停止与嫉妒斗争,承认它,接受它。这也许听起来有点反常,但当你抵制一种情绪时,往往你却给了它更多的能量。相反,若你接受一种情绪,你便能随意地看待它,停止给它提供能量,最终这种情绪将会消失。
五戒愁
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切戒愁兮切式愁,刚贪名利几时休?荣化富贵都能几?限到头来怎肯留!
要知天地乐事: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哪里还有时间忧愁?真的觉得无法排解,可以读义理书,习字作画,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以解烦忧。
六戒悲
春又来,人已去,风烟残,夕阳晚,樱花开。顷刻散零乱,年光逝,韶华落,飞絮转,不堪看,路漫漫。空梦断零乱,渡忘川彼岸,忘不掉人长叹。古井下月光思念装满,樱花瓣飞过,风幽怨,水清寒,离伤黯,游丝转零乱。看懂一个人,一定是你在意过;看清一个人,一定是你落魄过;看破一个人,一定是你较量过;看透一个人,一定是你付出过;看穿一个人,一定是你受骗过;看淡一个人,一定是你珍惜过;看明一个人,一定是你放弃过;看好一个人,一定是你感动过;看坏一个人,一定是你受伤过;看准一个人,一定是你经历过。莫名的悲怆再次在心底徘徊着,夜,依旧还是那样的神秘,深沉;人,在黑暗之中,显得格外的那么苍白无力。未知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明天的我,又将会在哪里停泊?叶无语,西风又起,洒落一地孤寂,忧愁。闻,君莫思归。
面对生活,真正的生活,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带给我们的淡然。人生难免不幸,但是生活还在继续,前面的路况如何无从得知,不妨开怀一笑,阔步向前。
七戒慎
阳明子说:“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不觉)则遂沦埋”。“戒慎恐惧”是“知”、“觉”,是功夫;“不睹不闻”是“本无知,本无觉”,是本体。僧肇大师在《般若无知论》中说:“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为什么“不知(不觉)则遂沦埋”,因为“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不知、不觉则陷入顽空、断灭见,而天地之生机无片刻停息,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
但能知与所知“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所以“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戒慎恐惧”是“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的“用”。“不睹不闻”是“内外寂然,相与俱无”的“体”。“戒慎恐惧”是“诚者自成也”,没有一个戒慎恐惧的对象,所以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的“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是体用一源,把僧肇的“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和“内外寂然,相与俱无”两个环节都包含在其中了。如阳明子所说:“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亦得”。
“戒慎恐惧”与“不睹不闻”是“一”而不是“二”,譬如钟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天默地”。谨言慎行固然重要,但是过分敏感,对被人太过在乎就是错了。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只有慎独,才能成为真君子,但是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所以凡事不可过犹不及。
八戒疑
《官子 法法》:“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别人私语,就以为他们在议论自己;遇到了“倒霉事”,就怀疑是周围人有心为之,多疑会让人对所有人失去信任,生活在孤独恐惧的小圈子里。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莎士比亚著名剧作《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奥赛罗由于中了坏人精心策划的奸计,致使他对黛丝德蒙娜的忠贞产生了怀疑。由于这种疑心,使他戴上了有色眼镜看问题,把许多毫无联系的现象都通过所谓“合理的想象”硬捏在一起,直到嫉妒、怨恨填满了胸膛,把自己心爱的妻子活活掐死了。
在真相大白之后,他已追悔莫及,拔剑自划于黛丝德蒙娜的脚下。由此看来,疑心确实要不得,疑心真能害死人。疑心病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襟怀坦荡,走得正,行得直,那种疑神疑鬼的消极自我暗示就会消失。人生就像爬山,躬身前行,目标总在前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自然界展现给我们的谦虚。放低姿态,才有益于个人发展。要时时自省,戒骄戒躁戒疑,保持谦虚平和。
读到一组对联,觉得对人生颇有指导和规戒的意义。其联曰: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处世上,要八戒更须悟空。这“八戒”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一一做到,确实很难。可是,在我看来,其指导和规戒意义在于它提示了我们人生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毕竟“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活在世上,其实也该“悟空”,虽如此说来,并非让人领悟佛学真谛而成佛。
人生须悟空的规戒一样在于应该把一切都看的平淡些,不必汲汲于功名利禄,以免成为欲望的阶下囚。也许会有疑问者说,若真有如此人生如何能成功呢?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平安快乐的人生何尝不是成功的人生?《水浒传》里“征方腊损兵折将”的惨烈过后,剩下的人物那一句轻描淡写的“无疾而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也让我们为这些人的命运长出了一口气,甚至偷偷地为他们庆幸。人生要尽可能“八戒”,但更要学会“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