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联合国发布了《2023年全球幸福国家排名》(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3)。《2023年全球幸福国家排名》由联合国资助机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表,涵盖137个国家及地区,从超过10万名市民对2020至22年三年的生活评价得出报告,当中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支援、预期寿命、自由、慷慨及清廉印象等多项评分,从而评选出全球幸福国家排名。前10名国家分别是:芬兰,丹麦,冰岛,以色列,荷兰,瑞典,挪威,瑞士,卢森堡,新西兰。中国排名64位,是比较靠后的。毕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收入不高,幸福指数低可以理解,但如何培育自己的幸福感是重点。
幸福是什么? 是一种快乐、满足、或积极的体验,是一种能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感觉。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幸福是一门科学,有方法论。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有微笑曲线。《经济学人》杂志2010年的封面故事,里面有关“U形曲线论”,在这个U型曲线显示,人的一生中幸福感最强烈的年龄段是18~21岁,在这之后,幸福感逐渐递减,34~50岁时跌至谷底,而这正是焦虑和挫败感最强的时期。之后幸福感慢慢提升,直到80岁时人们会感觉比20岁的时候幸福。这就解释了中年危机,在34~50这一段压力最大。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最受欢迎的课程是《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又叫积极心理学,是泰勒·本·沙哈尔(Talben Shahar)2002开始年在哈佛大学讲授的一门课程。人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Shahar博士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23%的学生说这节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幸福课”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识,只教人看待自己的角度。不是要追求“如何幸福”,而是“如何更幸福”——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这就是让你更加幸福的秘籍。《当幸福来敲门》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There is no“Y”(you)in happiness, there is“I”. 本·沙哈尔TalBenShahar说,现代人大多数时间花在外部,观照自己的时间太少了。想要增加幸福感的路上迈出第一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察觉”。所谓不幸福,就是欲望永远比需求多。所谓幸福,就是欲望比需求少。想要幸福,就要把向外看的眼睛,转向自己。
“幸福课”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就要让自己完成“Transformation(转变)”,这种转变,就是把看问题的视角从看向外界转变到看向自己。JohnCarter收集了哈佛对20年来MBA学生的调查,所有学生都很成功,但只有一小部分人,特别特别成功,也即在收入、名声、生活等方面,都特别令人羡慕。经过研究Carter发现,这种“特别成功”主要在于两点:1、十分相信自己(motivated)2、他们一直在问问题,无论是问谁,他们一直都在好奇(life-long learners)。同时在肯定自己价值还不断完善在某些领域依旧无知的自己。认清自己才能保持正确的期望,认清自己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这些人的幸福感和他们的成功一样,随着年岁的增长,会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哈佛的《幸福课》告诉人们,这种效应同样也可用于提升人的幸福感,并获得更加积极的心态上。
海曼·萨哈特牧师1954年的著作《真正的生活欢乐》说“幸福不是拥有你想要的,而是想要你已经拥有的。”就是常说的“知足者常乐”。《圆桌派》的某一期里谈到“为什么总感觉越来越穷”,嘉宾说人要学会区分needs和wants,富人需要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叫wants(想要),而穷人则是是needs(需要)。没钱的时候吃方便面;有钱的时候吃西餐;更有钱的时候,还有满汉全席等着他。如果抛开极端贫困的情况,对于大多数人“所谓缺钱,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所谓富有,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比少一元。”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内心的呼唤就是使命感。“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四种人生模式。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所以如何让自己幸福是一种可培养的能力至关重要。“快乐”需要自己去找,“幸福”是一种重要能力。“幸福”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是一种真真实实的感受,是一种自己能控制和改变的东西。短期:你当前的感受和情绪,如快乐、喜悦或悲伤。这就是你此时此刻所经历的。中期:你的主观生活满意度。在一项关于“幸福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的研究中,幸福被描述为“对一个人的整体生活总体上满意”。长期:作为一个人,你有意识地茁壮成长。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合乎理性的美德行为”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在希腊语中创造了eudaimonia一词来形容长期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精神活动是“幸福”:遍及美好生活的快乐或愉悦。
Aristotle identified the best activity of the soul as eudaimonia: a happiness or joy that pervades the good life.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因为理性(希腊语中的 logos)是人类独有的,所以人类生活的理想目标是充分运用一个人的理性。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光有技能或才华是不够的。为了获得幸福,我们必须参与那些能激发智力、推动我们走向卓越的活动。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忽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方面,比如朋友、财富和权力。事实上,他认为,如果我们完全失去了这些关键方面中的一个,就不可能实现幸福。用更现代的话来说,如果你没有钱,没有朋友,很难想象会幸福。这正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幸福理论之一“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意义所在。
当前引领潮流的美国学者和心理学家卡罗尔·黛安·里夫博士(Dr Carol Diane Ryff)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复原力。基于自己的研究,她创造了心理健康的六因素模型,这一理论概述了我们幸福的关键因素。1.自我接纳: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所有方面,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2.自主性:独立思考,在社会压力下对自己的观点有信心。这表明你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3.掌控环境:这意味着你有掌控感。当机会出现时,你能够利用它们来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4.个人成长: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努力,通过新的经历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5.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朋友、家人、同事。要想获得幸福,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包括相互的共鸣和理解,以及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6.人生目标:最后,这是一个更宏大的因素。寻找意义是关于追求你深深关心的目标,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意义和价值。对一些人来说,这是通过宗教来实现的,但你可以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哲学、甚至人际关系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20 年前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Seligman)决定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幸福和快乐是可以教的吗?他的结论是,虽然幸福本身不能教,但我们可以掌握让自己更幸福的技能。既然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为没有人希望活在痛苦中,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最后由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通过发起心理实验,他发现心流体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这就是心流理论。心流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技巧,它指的是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米哈里提出要感受心流体验,人们首先要学会控制意识。什么是意识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当我们的感官和神经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时候,信息会反馈到我们的大脑,然后,大脑不同的区域会分别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大脑信息整合后的的产物,就是我们的意识。意识是我们对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所接触的事物或者人,产生的一种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在大脑处理信息的时候,意识可以转变的。那么如何通过处理大脑所接受的信息,让大脑产生一种幸福感呢?
米哈里提出了一个精神熵的概念。专注的时候,容易产生心流体验,也可以理解为精神熵。什么是精神熵呢?熵这个字来自物理学,简单的理解为一个事物混乱无序的状态。比如说蜡烛燃烧、冰块融化、酒精挥发、食物腐烂,都是一个熵的变化过程,而且是熵增的变化。在心流的状态,也有一个熵的变化过程,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混乱,那么精神熵增加,烦恼就越多。同理反之,内心世界的秩序越稳定,越专注,那么我们称它为精神负熵。在这种精神负熵的情况下,杂念越少,内心越专注,越稳定的情况下,幸福感就越强。 如果一个人能充分掌控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那么幸福感就会增加。那么有的人会问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专注,但是没有心流产生,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源于两个问题:目标的设定和被迫体验。只有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心流的状态。 第二个原因是被迫体验。
这里我们就理解庖丁的厨子替梁惠王宰牛,梁惠王对这名厨子精湛的技术感到吃惊并问道你的技术为什么会高明呢?庖丁说:他用得不是技巧,而是用感觉,用感觉来探索事物的规律。庖丁厨司在解牛的过程中进入到心流的状态,当他注意力高度集中,技巧渐趋完美,动作也合乎自然,最终呈现出出神入化的技艺。处在心流的状态会让事情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感受,一种意识。要加强我们的幸福感,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培养出一个强大的意识控制能力,这种强大的控制能力可能让我们更好的专注眼下的事情,通过心流体验来提高我们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分钟的辛福感,把每一个日常都变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同心流体验之间穿梭,那么整个人生可以串联成一个幸福的心流体验。
教科书说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什么是幸福?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林语堂说:幸福是睡在自家的床上,吃父母做的饭菜,听爱人说的情话,和孩子做一下午游戏。苏格拉底说:善者和正义者最幸福。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出自南宋洪迈的《容斋四笔卷第八》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日日是好日”,据说是禅宗大师云门开悟他的弟子们所说的一句禅宗语录。“日日是好日”感受生活的快乐与否,常常是一个心境问题,思维认识的角度问题。辨证地对待生活,我们往往能获得生命的新意,和对生活的一种全新的理解,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曾经专门为云门的这句“日日是好日”,写下一首传诵千古的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日日是好日”,如果用今天时尚点地说,就是“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脚下有路,心中有光,生命终将绽放。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的生命终将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我还写过《为什么说费斯汀格法则是人生的幸福密码》。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不幸福的人90%都是作出来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对此的定义是:“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好到什么程度、或坏到什么程度,10%由事件本身决定,剩下的90%则因你的情绪、态度和应对方式决定。其实,一个人在遭遇不幸的事件时,如果不能选择以最适当的方式去面对,那么我们又怎能去面对未来,以及周边的人、事、物?
英国有一项针对400个据说生活得很幸福的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并不是坏事没发生在他们身上,而是他们把发生的坏事变成了好事。最后,一切都变好了。林肯说:一个人的幸福感是他自己的选择。一个心态积极的人,不管经历是好是坏,最终都会变得越来越好。费斯汀格法则,你的情绪决定家庭的幸福感,连情绪都控制不了,怎么控制你的人生呢?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有突破困境的愿望,改变抱怨的态度,积极地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就一定能突破困难,继续向追求的目标前进。
人生幸福法则,莫过于“清心寡欲”,清心者,不为世俗所扰,活得干净又清静,家庭和睦,万事顺心;寡欲者,知足常乐,活得轻松又洒脱,情深意浓,细水长流。唯有清心寡欲,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唯有清心寡欲,才能拥有稳稳的幸福,唯有清心寡欲,才能享受最幸福的人生。有时之所以你感觉不幸福,也许就怪你想得太多,心思太复杂,清心,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好的修行。人性是贪婪的,不管你有钱没钱,都总想有更多钱……总想与人攀比,通过争锋攀比获得一点可怜的幸福感,即使透支人生,也要满足贪婪的欲望。
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And lost be the day to us in which a measure hath not been danced. And false be every truth which hath not had laughter along with it.)。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到了一定年龄便明白,人生终要自渡,这世间总有一些事让你瞬间长大,总有一些经历让你变得成熟,变得不争不吵不炫耀。渐渐地懂得取舍、活得通透,面对人生的变幻无常,携一份淡然走过四季轮回。每一天,尽自己所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有三五个可以谈心的好友、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可以爱的人,如此便是幸福。用沾满深情的水墨丹青,描绘心灵的春意盎然。生命中经历的每一处芬芳,都让它娇艳绽放;生命中遇到的每一次风雨,都可以走得慷慨激昂。平淡中不乏深情,坎坷中不乏畅想。林清玄曾说:“人生如水上写字,第二笔未曾落下,第一笔已流向远方。”我们一生劳碌奔忙,依然追不上时间的脚步,它一路毫无留恋地向前,无论我们如何挽留,留不住逝去的韶华。它就如指尖的流沙,越想用力攥住它越加速它的流逝。既然年华握不住,那就在有限的岁月(如果每一天是你人生的最后一天)里,做有意义的事,做有趣的人;坦然面对、适当取舍、随心前行。
情绪管理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最后一步就是释放情绪。只有控制好情绪,才有机会去掌控人生。最后借用桐华书中的一段话:也许因为这个世界有白昼、也有黑夜,有冬天、也有春天,所以光明总是与黑暗交错,寒冷总是和温暖相随。遇见的是欢笑还是忧伤,是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的,但即使忧伤如同欢笑在太阳下的影子,总是无处不在,我也会永远选择面朝太阳,把阴影留在身后。遇见什么不是我能决定的,遇见什么的态度却是我能决定的。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作家毕淑敏曾说过:“人可能没有爱情,可能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心情,其实就是一种感情状态,是一个人对外界各种因素作用于内心的一种感知,感觉和感叹。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明白了得失与悲喜,生活之中,人要轻松,心要自在。无论是事业、家庭、要拿的起,放得下,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而且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