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主动健康和健康素养
2023-11-19 21:49:14

135.jpg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89年,WHO又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标准。根据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1.第一状态即健康状态。2.第二状态即疾病状态,首先要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的标准来确定疾病,然后再根据病情和病程来确定疾病状态。3.第三状态即亚健康,作为非健康非疾病状态,按照健康概念,这些人虽然没有疾病,但却有虚弱现象,但经过医学系统检查却没有疾病的客观依据,而属于非疾病状态,又叫次健康第三状态灰色状态。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究竟向哪方面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措施和自身的免疫力水平。

 7.png

疫情的寒冬已经渐渐地过去,人们怀着更主动的健康理念,追求着医疗更可及的安全感。过去三年多,不停变异的新冠病毒一直对世界医疗体系提出考验。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且配置不均是医改长期锚向的痛点,这种痛感也曾在疫情的背景下显现。而真正能做到,让疾病逆转的人我想绝对不会是医生,只有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主动地为自己的身体负责,为健康掌舵,学习健康知识,学会呼吸,学会饮食,学会自我开导,学会自我救赎,才能精准地把握到身体如今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在这一生不再害怕疾病。

 34.png

主动健康(proactive health)就是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拥有健康完美的生活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动健康分为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和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两部分。主动健康的理念:发现、科学评估、积极调整、促进健康。主动发现:即主动参与,享用科技成果,揭示自身内在的风险;科学评估:即依据内在的健康风险和外在的健康风险状态,采用科学的评估理论和方法综合评估个体健康能力和状态;积极调整:即按照以科学评估为基础提供的健康指导方案,主动干预,积极实施;促进健康:即通过主动干预和科学调整,拥有健康完美的生活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主动追求的,越主动才能越健康。现有研究专家认为主动健康是人类围绕生命健康价值创造而展开的所有社会活动的总和。包括:从所有社会活动源头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在所有社会活动过程创造健康价值、在所有社会活动环节积极应对人口安全危机等。

 61.jpg

主动健康包含四个层次的内涵:第一个人是健康责任人,要普及健康理念和知识,提高个人健康素养;第二供方要主动服务,变被动医疗为主动健康,积极开展早筛查早干预工作,推进疾病预防诊治关口前移;第三医疗需要与非医疗结合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及时高效、持续放大的医疗康养服务新模式;第四全程管理、连续服务,医疗和健康是终身的,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医疗和康养提供方需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随访和管理。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指出,人的体力活动不仅与精神状态有关,而且影响心脏、血管和呼吸等功能。家庭和居民是主动健康措施的最终执行者和最终获益者,也是另一种含义上的主动健康实施主体。良好的健康素养是居民实施健康行为及改善健康结局的前提。

 搜狗截图23年11月18日1036_1.jpg

研究人员认为主动健康(服务模式)具有以下共同本质特性,即预防性 Preventive)、精准性(Precision)、个性化(Personalized)、主动性(Proactive)、共建共享性(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和自主自律性(Self-rule and self-discipline),其中:主动性是主动健康的所有特性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指个体、行业和社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促进公众健康。预防性是通过采取各种健康促进的综合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发病后通过及时诊治与康复以减少疾病的不良预后。精准性是指结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综合评估个体各类危险因素的暴露风险及其健康状态,通过高效、安全、经济的健康服务使个体与社会获得最大化健康效益;个性化是指通过面向个体的健康服务需求,使健康服务供给融合需方个体特性,从而以提供多样化、多水平、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共建共享性是指团结各行各业力量,统筹个人、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将健康融入万策万业,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促进健康,实现健康的共建共享。自主自律性是指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人人参与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自我健康素养,实现人人享有健康。

 搜狗截图23年11月18日1333_3.jpg

自然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主要是指医学手段;循证医学则是科学做出临床决策的方法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是技术范畴;而主动健康医学与其他医学模式之根本在于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本质不同。主动健康医学的立论前提是认为人体是复杂巨系统,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和自组织能力,医学的任务是在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可控的方法手段,激活人体这种能力达到消除人体疾病和提高机体能力目的。主动健康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一个躯体、精神情绪、心智、社会性和其他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不是器官、细胞、分子的简单累加。主动健康是通过主动使人体处于可控非稳的远离平衡态,从而激发人体自组织能力,以达到消除疾病促进健康的医学模式。主动健康医学更关注人体系统的演变方向和速度,以及纵向维度的变化,更依赖大时间尺度的连续动态测量和整体发展趋势的分析。如果说现代疾病医学是向发展,那么,主动健康是向发展的医学模式。

搜狗截图23年11月18日1430_7.jpg 

当前保障体系是以治病为目的,主动健康保障体系以防治结合为基础,以创造国民美好幸福生活为目的。主动健康认为,国民健康保障需要个人与生活、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自然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传统医学等通过调整饮食、呼吸、锻炼、天然药物等为现代医学应对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方法。主动健康遵循现代科学范式的应用和创新研究,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Jim Gray)提出,将科学研究分为4类范式,即实验归纳、模型推演、仿真模拟和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也就是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科学规律和认知源于数据,静态式解析走向动态式整体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大数据技术为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未来医学模式也将产生新革命,主动健康医学就是大数据科学范式的思考和探索。

搜狗截图23年11月18日1426_6.jpg

主动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目标,利用物理、心理等非药物手段对人体施加可控刺激,通过主动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自组织能力,实现低成本可持续的健康保障新路径,构建人类健康医学新范式,开辟健康保障第二战场。现代疾病医学的立足点是还原论,认为各种生理功能均可以还原为机械运动,生命现象具有物质性、确定性、可逆性等特征;而主动健康的立足点是复杂系统论,认为生命现象是非线性的,健康是指生命体随时间演化的过程,与信息、时空变化、功能等相关。未来医学发展逐渐从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医学场景可能从三甲医院转变到社区医院,最终到家庭、个人。

 32.jpg

主动健康服务旨在通过提供积极主动的医学干预和指导,从而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主动健康服务的智慧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治已病”向“防未病”和“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需求为中心”的健康理念转变下,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民众的多元健康需求,亟需注入新的活力以应对当前的健康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通过关口前移积极应对健康问题”标志着主动健康服务未来将成为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的有力支撑”为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62.png

从内容上看,主动健康服务突破了医学视域的狭隘性,宏观层面将健康发展要素主动融入所有政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观层面为多元主体协同健康治理与产业创新发展;微观层面指以个体健康需求为核心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其中以运动锻炼为主要健康干预方式,通过规律运动改变个体行为与生活习惯,促进健康水平提升,这也是特指的主动健康服务。从过程上看,主动健康服务是涵盖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预后、护理的全健康服务链,强调连续、全面、动态、实时地监测与反馈人体的健康状况,以保持人体长期健康状态。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变革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加持,其智慧化转型趋势在政策环境、产业发展、实践应用中得以展现。

 56.png

如我们的健康服务平台可以基于自身的网络效应、规模效应、零边际成本等优势,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降低服务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应用场景通常配合可穿戴设备与大数据技术,以平台化服务为依托,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有效匹配主动健康服务供需链平衡,提供运动处方、健康教育、睡眠饮食等远程管理服务。通过平台打通不同参与主体和服务业务间的数据流、信息流、资源流,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和多方共赢的利益机制。为民众提供“一站式”的健身指导服务平台。需要触点连接家庭(用户)、社区、医院、专业康复机构,可根据患者状况经智能网联推送双向转诊服务,打造出以平台为依托的用户行为引导、交互、反馈式健康管理闭环。

 81.jpg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202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2017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只有14.18%。其中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58.51%、科学健康观素养53.55%、健康信息素养39.81%、慢性病防治素养28.85%、传染病防治素养28.16%和基本医疗素养27.68%。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一项综合性评价指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提出,到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影响健康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 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由此可见,获得健康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个人健康管理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把健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搜狗截图23年11月18日1914_3.jpg

主动健康服务的良性发展环境已形成。主动健康服务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得益于健康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政策红利的引导,目前我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元,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已跃居为全球第二大健康市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主动健康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加速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着重强调了“主动发现、科学评估、积极调整、促进健康 ”等主动健康思想理念。2020 6 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

 搜狗截图23年11月18日1745_1.jpg

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数字健康等战略规划中重点提及了“健康关口前移”“全人类、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运动健康促进新模式”“数字技术+健康需求创新融合”等关键措施,说明国家层面对主动健康服务的关注上升到了新高度,对数字技术在主动健康服务中的应用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无疑为主动健康服务的智慧化范式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市场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运动健康+主动管理”式服务已成为新发展趋势,创新出“课程+运动+社交”的APP软件、“智能设备+运动监测”的健康管理产品;运动康养服务也通过嵌入智能设备实现产品服务的模式创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将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锻炼列到新冠病毒居家中医药预防方案。国内诸多运动健身品牌及相关平台,也随之加大了对此类居家运动课程投入,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

 76.png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威胁,到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强化“同防同治”:“同防”可以更好地提高一级预防的效果,“同治”则可以降低救治病人的难度和危险性,使共患病患者治疗效果更好。

 5.png

新版癌症防治实施方案提出七方面重点工作:控制危险因素,降低癌症患病风险;完善癌症防治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规范癌症诊疗,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加强救助救治保障,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快重大科技攻关,推广创新成果转化。癌症是一类可防可控的疾病,大约40%的癌症可以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等得以避免。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早期发现是提高癌症治疗率的关键。只要早期发现,甚至90%的癌症可以完全可以治愈。如果做好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癌症引发的死亡率可减少约三分之一。道理都懂,就是做到太难。这需要关口前移,共建共享。近2亿慢病老人如何提高主动健康能力是关键。

 2.jpg

中国康复医学会原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国恩教授最近提出,我国慢病形势严峻多样,具有范围广,发生率高,涉及面宽等特点,更需要发挥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按照总会的要求和章程,挖掘学科专业特点做好专委会建设工作。他建议在开展慢病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借鉴国外经验,做好慢病筛查工作;二是要探索出中国慢病管控防控的模式;三是要制定标准和规范;四是要扩大自己的队伍,加强队伍的建设和体系化建设;五是要主动与政府对接,协助政府控制慢病。主动健康是中国应对慢病的原创性方案  


24.jpg

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委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病专家范慧敏教授也提到,全球有5.23亿心血管病患者,中国患者占3.3亿,死亡人数第一。心血管慢病的核心是动脉斑块,泛血管疾病(动脉斑块)造成的猝死、心梗、脑梗等死亡因素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围绕“促防诊控治康”,范慧敏教授的团队学习国内外的慢病管理经验,经过多年的实践,建立基于AI的心血管慢病一体化管理体系,包括动脉斑块的五早体系(早预防、早筛查、早控制、早治疗、早康复),并建立国内第一个动脉斑块专病门诊(专科),围绕慢病驿站、心血管慢病中心建设,走出一条心血管慢病管理与康复的上海模式(这是一整套标准体系)。

 87.png

阅读前一篇

奋斗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