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设定目标”的建议。这是因为目标思维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有效地实现我们的愿望和梦想。目标思维即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强调设定明确的目标,然后制定计划,采取行动,以实现这个目标。首先目标思维能够提供清晰的方向;其次目标思维能够激发积极的心态;再者目标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挑战和困难;最后目标思维能够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目标思维可能会使人们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其次目标思维可能会导致过度压力和焦虑。再者目标思维可能会使人们过于自我中心,忽视他人和环境。
什么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是一种理解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它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动态相互作用。也称系统性思维、系统化思维、系统思考。系统思维不同于传统的线性思维,它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因此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从整体上看待问题,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体的特征。系统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学习基础概念、养成整体观、识别和理解系统的边界、分析系统结构、识别反馈回路、进行动态模拟、学习经典案例,以及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逐步掌握系统思维,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提升我们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
何谓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无不具有系统性。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如果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事物,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而存在,以系统的方式相联系,以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运动和发展的。系统基本特征一般概括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尤其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两个特征。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整体性是系统的核心特征,是系统思想的精髓,也是处理和解决系统问题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系统结构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例、顺序。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结构的改变会影响系统功能的改变。
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它具有适应性、动态性、目的性,并可以自组织、自我保护与演进。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有多层意思:整体的作用 = 组成部分的集合+ 部分之间的连接和关系 + 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简单把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简单堆积在一起就能起到作用。例如,公司 = 人(组成部分)+组织(部分之间的连接和关系)+流程(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中的很多连接是通过信息流进行运作的。信息使系统整合在一起,并对系统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没有信息流转的系统没有生命活力,信息流转越高效,系统反应越迅速,生命力越强。“功能”一词常用于非人类系统,而“目标”一词则用于人类系统。但它们之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系统兼具人类和非人类要素。
在《系统论》中有一个特定的术语叫涌现(Emergence),即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量变引起质变“。我们的生命组成是最好的例子,一堆低级的有机无机分子通过组合就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的生命,而他们如果还原到原子级别,则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碳氢氧铁钙磷。涌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1923年摩根的著作《涌现式的进化》中写道”涌现——尽管看上去多少都有点跃进(跳跃)——的最佳诠释是它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方向上的质变,是关键的转折点。”涌现性又可理解为非还原性或非加和性,但任何整体都具有加和性,比如质量。系统性是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统一,都是整体属性;但整体性、系统性并不一定是涌现性。涌现性是系统非加和的属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整体小于部分之和”这样的整体与部分差值就是涌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试图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现实中很多人会患有系统思考缺乏症,比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看现象,不见本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在工作实践中,有些人的思维方式是线性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条件反射”模式来对事物进行反应,试图以此来解决问题,这对于简单系统来说可能有效,但对于动态复杂系统往往是无效的,甚至会造成系统问题恶化。
丁谓巧修皇宫案例堪称是运用系统思维的典范。宋真宗祥符年间,皇宫失火,大片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废墟。真宗让大臣丁谓负责修复宫殿。当时要在短期内完成这项重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解决一系列相关难题:一是皇宫离郊区远,取土困难;二是运输建筑材料工具不好解决;三是竣工后大片废墟垃圾的处理问题。丁谓制定了这样一个施工方案。第一步是下令“凿通衢取土”,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挖出的土作为施工用土。这样取土问题就舍远求近地解决了。第二步是把宫外的汴水引入新挖大沟中,“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这样就解决了大批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待建筑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第三步是再排除堑水,把工地所有垃圾倒入沟内,重新填为平地。这一施工方案,得到了大科学家沈括的高度评价,称“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万亿计”。这个工程,丁谓一举解决了三个问题:挖沟取土;垃圾外运;材料运输。丁谓就是靠运用系统思维综合考虑三个问题,实现了一举多得。
易经是最古老的系统思维方法,建立最早的模型与演绎方法,周易成为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器官机能整合的理论基础,在古代希腊则有非加和性整体概念,但西医以分解和还原论方法占主导地位,现代西方心身医学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兴起,开启了中西医学又-轮对话,并导致了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科学在世纪之交的发展。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化思维,是一种高瞻远瞩、全面考量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以整体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从静态到动态,全面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在商业领域,系统化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更要深入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洞察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深度思考是系统化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全局思考则是系统化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动态思考是系统化思维的又一关键所在。系统化思维还需要我们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我们需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人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系统化思维还需要我们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勇气。系统化思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我们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是系统思维的能力。解决一点问题,单点思维就可以;解决简单问题,线性思维就可以;解决复杂问题,就需要系统思维。要洞穿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就必须拥有系统思维。看高即拉高看,看到事物全貌;看远即拉远,看到方向路线;看透即看本质,看到底层逻辑;看深即看结构,看到重点次序。系统思维从本质上来说是从矛盾的总体上,从矛盾的各个层次及侧面,从矛盾的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系统思维是经过训练的、高度结构化的、把握本质规模的思维方式,从整体而非部分、从动态而非静态、从过程而非阶段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系统思维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强调从整体和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下是系统思维重要性的几个关键点:解决复杂问题 ,提高决策质量,优化管理效率,提高创新能力,整体性认识,适应性和灵活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系统思维在现代管理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决策质量和管理效率,以及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之父”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一本经典的商业教材 。该书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行动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书中提到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就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该书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目标思维:脱胎于“因果思维”,即“设定目标——分解目标——寻找方法——执行方法”。系统思考的四个步骤:找问题→找原因→找结果→找回路。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说:“从长远来看,具备系统思维的人会比只注重目标思维的人走得更远。”这一点与爱因斯坦的名言相呼应:““你不能用产生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系统思维展现出更大的优势。这种思考方式更加全面和综合,它不仅关注单一的目标,还考虑到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具备系统思维就意味着要构建一个有助于提升成功机会的框架。这个系统能帮助我们更合理地分配资源、管理时间与精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提高思维深度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系统思考,比较思考,归纳思考,分析思考,历史思考,反思思考等。
系统思维与目标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系统思维是以终为始,从起点到终点,是过程控制与目标实现的过程。而目标思维则是以已完成的量为起点,回推到起始点,它没有起点与终点的对应关系,也没有过程控制点的对应关系。因此系统思维具有前瞻性、对应性与过程性的特点。过程就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累积结果。而每一个环节的累积就是所谓的“量变”,量变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质变。当质变发生时就是成果的显现。正如有一位智者所说:“事情做得多了就自然会了。” 成功的目标常是意外,而系统思维是积累过程。养成良好习惯并坚持做好每一环节,是系统思维精髓,也是成功的关键。正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最开始是我们创造习惯,随后习惯才反过来塑造我们。”
亚当斯认为,如果你等待着未来某一天能够实现一件事,这就是一个目标。如果一件事你每天都会做,那它就是个系统。在企业管理中,一个具备系统思维的管理者不仅会设定明确的业绩目标,还会考虑如何优化整个组织的运作流程、提升员工能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以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总之系统思维和目标思维是我们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的重要思维方式。它们分别从全面性和专注性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实现目标。通过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融合起来,我们可以形成双驱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这两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