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在京召开。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精神,围绕民营经济改革创新、政策解读、企业家精神、民企风采等多个维度展示民营经济成就,凝心聚力共谋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作为。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与民营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民营经济如何向“新”求“质”需要大家建言献策。
当前明确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力量。新质生产力包括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型生产要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些新兴要素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能够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这些创新成果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智能制造的推广和应用,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低碳、循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实行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
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新质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代表,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民营经济更加灵活、创新和适应性强,更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新质生产力也为民营企业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民营企业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获取更多的商机和业务机会。
我们的民营企业怎么办?我们的民营企业家需要思考做什么?确定具体的业务定位和方向,这是企业的核心战略。怎么做?制定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方法,这是企业的运营策略。谁来做?确定团队和执行者,这是关于组织和人力资源的规划。当然首先要思考能不能做?首先判断项目或业务是否可行,这是对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分析。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华为的成功是因为有几个哲学家带着一批战略家和一群实干家共同努力。什么是哲学家?是解决底层逻辑的问题,包括对人性、社会的深刻理解的人。这些思考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什么是战略家?是解决正确的方向和实现路径问题的人。战略家决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什么是实干家?是在战略框架下具体执行任务,推动企业前进的人。大部分企业家和员工都属于这一层面。
领导人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必须科技创新,这是民营经济的硬核驱动力。产业创新,这是重构价值链与业态融合。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缘于形成了一个包含多种异质性组织和多条价值链的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是民营经济成功的基础。市场创新,这是开拓新蓝海与消费升级。如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直播带货则重塑了商品销售模式,这些都展示了模式创新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TikTok、SHEIN等国内企业的成功出海战略就非常值得研究学习。管理创新,这是提升组织效能与风险防控。制度创新,这是充实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才培养与引进创新以构建人才高地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ESG实践等。
未来的竞争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我们必须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感、使命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住八个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政企“双向奔赴”的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加速“数智化”的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的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打造生态、融入生态的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培养人才的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优化企业治理的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内外联动”的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过程。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民营企业家应该主动作为,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新理论、新政策、新要求、新部署,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近些年来,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左右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 “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主要内容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在这个方面,民营经济无疑天然具有更灵活的优势、更多元的选择、更广阔的空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从产业链来看,国有经济主要在产业链条的上游和基础环节,民营企业则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在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下,现代化产业体系迅速发展,产业转型向数字化深层次演进,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优势。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领域和产业链上,展现出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新面貌。积极有为,牵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动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有所突破。大有可为,积极开辟新赛道。民营企业依托扁平的组织结构、高效的管理模式、敏捷的信息反馈等优势,最大限度地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敏锐捕捉机会,通过整合资源快速融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布局融入新产业体系,抢抓发展先机。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参与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民营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加大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的绿色低碳改造力度,加快发展柔性制造,提升应急扩产转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研发投入不足与创新能力有限,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结构性缺陷,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探索上较为薄弱。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难题,技术基础薄弱是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管理能力,但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难题,技术基础薄弱是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不足是企业转型的瓶颈,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对民营企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企业数字化转型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绿色发展中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技术壁垒与品牌建设困境等。
作为政府层面,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通过组织帮助合作对接,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开展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查研究,扶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政企沟通,共同探讨企业发展的问题和机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技术手段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增强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优化: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搭建与民营企业常态化对接交流平台,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激发民营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潜能。有效推动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需要直面激烈竞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和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加强补短板,强化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强化新业态深度发展。深化推进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深度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发挥新质生产力主体作用,企业通过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协同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生态构建和文化重塑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常常有人问我,作为传统企业如何体现“新质生产力”要求?在新时代、新经济、大变局、大转型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些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新质生产力是对整个经济形态的总体指引,对传统企业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的增量时代结束,现在是一个需要去创造的时代;资源的成本也不再低廉,需要不断增加附加值;国际贸易环境也不断变化,各种风险交替增加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们企业发展路径要由“机会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要由“高投入”向“高效率”转变。发展基础要由低品质向高品质跃升。衡量企业、行业好坏的标准,从来不是“传统”还是“新兴”,也不是“模式”与“路径”,而是质量与效益。传统企业只有通过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持续不断的创新来推动产品提质、经营提效,才能持续成长、不断壮大,打造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
新质生产力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唯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新形势,同时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