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的思考
2025-10-25 22:24:07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635.jpg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10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262030年的中国发展绘制了蓝图。本次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谋划了“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路径,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有关领导解读《五年规划的建议》后对“新质生产力”的阐述、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健康与医疗器械领域的部署等方面有了自己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542.jpg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对“新质生产力”的阐述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深刻演进。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从而塑造发展新动能。以下是本次全会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提炼:

 微信图片_20250430184108.jpg

维度

核心要点

关键表述/部署

战略定位

核心要素与关键支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

核心驱动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从"补短板"转向 "塑优势"

产业载体

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首次明确提出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改革保障

科技体制改革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方法论

因地制宜与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41124122250.jpg

战略定位与驱动力全会在对新质生产力的谋划中,有两个基础性的认知非常突出。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全会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来支撑。这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问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核心驱动力:与“十四五”时期相比,本次全会在科技创新上的导向更为进取,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升级为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强调要“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政策重心从解决“卡脖子”的被动防御,转向在前沿领域主动布局、塑造优势的主动引领。实现路径上,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强原始创新”,旨在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石。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742.jpg

产业载体与实施路径新质生产力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坚实的产业根基和清晰的推进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载体: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突出位置,其骨架是 “先进制造业” 。一个关键信号是,公报首次明确要求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这释放出坚决防止经济“脱实向虚”的强烈信号。产业体系的转型方向是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旨在通过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深度融合是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无缝对接。一方面,要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并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828.jpg

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为了确保新质生产力能够蓬勃发展,全会部署了一套全面的支撑与保障机制。三位一体的人才根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的生产力。全会强调要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旨在打通三者之间的壁垒,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宏观政策与区域协同:宏观政策将致力于提升治理效能,为创新活动创造稳定预期的环境。同时,全会注重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调引导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锻造科技长板,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726.jpg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远意义概括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在全新历史阶段作出的关键战略抉择。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过去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增长,全面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核心抓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是中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实现长远目标的战略引擎:全会重申了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持续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552.jpg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对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未来五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和具体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大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摆在"十五五"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新闻发布会上将其概括为"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个方面。

 微信图片_20250326002334.jpg

方向

重点任务

关键举措

固本升级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化工、机械、造船等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预计未来5年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创新育新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扩容提质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强基增效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改造地下管网70万公里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655.jpg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被定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引领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加强原创技术攻关: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指出,"十五五"时期将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布局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智技术与产业融合: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同时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运用数智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微信图片_20250725094112.jpg

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为确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全会还部署了三大支撑体系。强大国内市场支撑: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将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区域协调发展支撑:注重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动力源取得新突破。同时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预计"十五五"时期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绿色低碳转型支撑: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等制度。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602.jpg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被确立为核心战略任务之一。要快速把握其核心框架,通过以下表格了解四大关键部署:

 微信图片_20250918151525.jpg

部署方向

核心目标

关键举措

加强原始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

现技术自主供给,形成创新的源头动力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

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布局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未来产业;运用数智技术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打通政策与资源壁垒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高效协同;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为融合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835.jpg 

战略意义与时代背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深层逻辑与紧迫性在于:赢得全球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当前,大国博弈、科技竞争、产业链重组等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只有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嵌入产业发展的肌理,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这种融合被视为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核心路径。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引擎: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来支撑。从202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剩下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任务紧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正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如期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核心引擎。

微信图片_20241003171855.jpg 

核心任务与实施路径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打通从实验室到产品、从技术到市场的全链条。全会从技术供给、产业载体、制度保障和人才根基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强化技术源头供给,攻克关键瓶颈:部署的重点在于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者是科技发展的源头活水,决定了我们能否开辟新领域、定义新规则;后者则是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是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桥梁。为此,国家将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像研制“两弹一星”一样,组织优势力量,在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载体来实现。部署明确要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在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645.jpg

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例如,通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在此过程中,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被视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深化改革与夯实人才根基,构筑创新生态:要实现深度融合,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改革方面,核心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要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同时,加强政策统筹,促进科技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高效协同,特别是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在人才方面,部署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意味着要打破三者间的壁垒,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微信图片_20251007214459.jpg

未来展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协同,形成良性循环。企业需发挥主体作用: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锻造科技长板和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通,在构建本土创新“小生态”的同时,共同繁荣全球融合发展的“大生态”。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807.jpg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为2026-2030年的“十五五”时期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其中人工智能被置于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位置,将成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518225016.jpg

作用维度

核心部署

战略定位与驱动力

科技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技术根基与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模型算法、算力芯片);夯实发展根基。

产业赋能与融合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生态建设与治理

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准则;构建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国际合作与竞争

推动AI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共建全球治理体系,应对全球性挑战。

 微信图片_20251025223810.jpg

战略定位与核心驱动力全会将人工智能视为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抓手。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公报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在这一宏观图景中,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被赋予核心期待。引领新质生产力:全会要求“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正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技术要素,通过赋能各行各业,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733320192733605.jpg

筑牢技术根基与推动创新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持续健康发展,全会部署了一系列夯实技术根基的措施。强化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科技部阴和俊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将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顶层设计和体系化部署,首要任务就是“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开发新的模型算法、高端算力芯片。这旨在从源头突破,解决关键环节可能面临的挑战。优化创新投入与生态:国家将坚持多元投入,持续加强财政科技投入,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良好创新生态。

 微信图片_20250813113532.jpg

产业赋能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赋能上。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是本次全会最引人注目的部署之一。科技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旨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像水电一样,成为制造业、金融、医疗、农业等各个行业的基础性资源和转型动力。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全会在部署“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时,特别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正是实现这一融合的“黏合剂”和“催化剂”,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升级。

 微信图片_20250916232025.jpg

完善治理与生态建设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全会也高度重视相关的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强治理与伦理规范:阴和俊部长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不断健全治理机制”。这旨在确保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符合伦理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其发展是可靠、可控且负责任的。建设一体化数据市场:数据是AI的“燃料”。全会提出“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旨在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要素的合规高效流通,为人工智能提供充足的“养料”。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817.jpg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公报,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在这一宏伟蓝图中,标准化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关键的战略支撑作用。以下表格梳理了标准化建设在支撑“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中的核心作用:

 微信图片_20250430184118.jpg

重点任务领域

标准化建设的核心作用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作为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通过同步部署研发与标准制定,加速新技术产业化,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技术底座。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 "中国标准"国际化,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助力中国产品和品牌高质量"走出去"

推动绿色发展

提供绿色发展的度量衡,通过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以及优化生态系统保护标准,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赋能城乡与社会治理

成为协调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完善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标准,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751.jpg

驱动创新与升级产业标准化建设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加速器”和“黏合剂”的角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会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标准是创新成果得以快速扩散和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渠道。通过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可以将前沿技术固化为市场公认的技术规范,显著缩短创新到产业的周期。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无论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还是引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产业优化升级,都离不开一套先进、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如同产业的“通用语言”,能确保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同时,针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开展标准研究,正是为了在新兴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758.jpg

支撑开放与制度型开放随着中国进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阶段,标准化的作用也从幕后走向台前。引领制度型开放:全会提出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任务。过去,开放多集中于商品和要素流动;而更高水平的开放,则强调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推动 "中国标准"国际化,特别是在新兴技术领域加大国际标准制定力度,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赢得更多话语权。助力“雁行出海”格局:标准的“软联通”能有效支撑产品和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当中国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通用标准,将能更好地支持 “头雁”企业统筹行业全球资源,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微信图片_20250923235227.jpg

度量绿色与保障安全标准化是推动绿色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硬约束”和“准绳”。提供绿色转型标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一套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作为支撑。这包括加快完善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制定可再生能源标准等,使绿色发展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同时,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质量和风险管控标准,为“美丽中国”建设划定了清晰的底线和要求。筑牢安全屏障:全会单章强调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标准化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例如,在食品、医疗、金融等领域,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并健全依据标准实施科学有效监管的机制,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微信图片_20251007220002.jpg

赋能治理与凝聚共识标准化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工具。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从乡村振兴中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和人居环境改善标准,到新型城镇化中的公共资源配置和城市建设标准,标准化工作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提升城乡治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凝聚发展合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统一认识、协调利益、凝聚力量的过程。全会精神在各地的贯彻落实,需要像芜湖市标准化院那样,将宏观蓝图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标准化服务,从而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共同的目标上来。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613.jpg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重点部署,特别强调了医疗器械和创新药发展的重要性。健康中国与产业发展的核心部署:

 微信图片_20251025230639.jpg

维度

核心要点

关键表述/举措

战略导向

健康优先发展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规划、公共投入、治理及绩效上落实优先发展。

服务模式

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强化“预防为主”,让群众少得病、更健康。

产业支持

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

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审评审批全过程“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

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资源下沉基层,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优化医疗机构功能布局。

协同治理

“三医”协同发展治理

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医保支持创新药械。

 微信图片_20251025225710.jpg

医疗器械与创新药的政策支持在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国家药监局立即行动起来,明确了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的具体路径,核心是 “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 。这套方法旨在通过药监部门的主动服务,覆盖从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到核查检验、审评审批的全过程,有效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与不确定性。国家医保局也同步响应,明确表示 “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 ,并通过持续的医保谈判与支付机制优化,加速创新产品进入市场。这意味着从研发、审评到市场准入,创新药械获得了贯穿全链条的政策保障。

 微信图片_20251025223816.jpg

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与升级全会公报标志着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服务方向:战略核心是“预防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将协同行动,通过健康知识科普、危险因素管理等方式,让群众“少得病、更加健康”。服务模式:突出对慢性病等重点疾病的“全链条的贯通”。在预防端强调精准干预,在治疗端强调多学科协同,在康复端强调接续服务,目标是让群众“少得重病、及早康复”。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公益性和均衡性。通过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并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微信图片_20251007203402.jpg

生育友好与老有所养的人口政策全会将“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系统部署。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通过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发挥育儿补贴和个税抵扣作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综合措施,有效降低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在养老方面,核心是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并推行长期护理保险,以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体系。同时,通过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让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720135455.jpg

总结。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对产业发展的部署,体现了坚持实体经济为根本、科技创新为引领、内需市场为依托的系统性战略思维。通过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将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将 “新质生产力” 首次纳入全会规划框架,强调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的关键一步。它系统规划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路径,为“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总而言之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清晰地表明,在“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将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赛道,而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要素。它既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体现,也是驱动产业升级的引擎,最终将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微信图片_20220508163240_毒霸看图_副本_副本.jpg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擘画的“十五五”发展蓝图,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标准化建设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支撑,成为驱动创新、引领开放、度量绿色、保障安全、提升治理的核心战略工具。深入理解和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巨大作用,对于将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健康与医疗器械领域的部署,展现了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以人民健康为根本目的,以系统改革为驱动力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抓手,通过产业升级夯实基础,最终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部署不仅为“十五五”时期的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

 

阅读前一篇

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应对老龄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