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产力是指人们从事文化产品的创作、精神生产的能力。一定的社会创造文化、思想等精神财富的能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精神生产力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文明发展的成果,反映的是人改造精神世界的能力,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同时又具有以物质为依托的物质性。精神生产力是保持人类延续和发展所必需的生理、心理要素,也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的重要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生产区分为三种:物质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精神生产,他们把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入这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也就是精神文化领域的生产力可以被简称为“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对象。
精神生产者是指进入精神生产活动中的个人,其中包括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以及以部分时间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群众; 精神生产工具主要指加工思想材料的思维方式、语言工具以及相应的物质设施、社会机构等; 精神生产对象是指整个对象世界的客观规律以及人自身主观世界运动的规律。精神生产三要素的动态结合形成现实的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力量,其中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决定的作用。精神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由物质生产提供的,因此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要以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
精神生产(spiritual production)指的是人类的脑力劳动创造以及表现精神性价值的各种活动,在学术层面上,它是一个介于经济学中的文化生产(cultural production)和哲学中的精神技能(spiritual skills)之间的概念。与此同时,精神生产作为以生产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精神性活动的理论,也是开启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一把钥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中,“精神性的生产”是指与传统物质生产相对的精神领域的生产,侧重的是生产活动的精神属性和价值;而“精神的生产性”则是指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具有产生剩余价值而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的特征,强调的是精神生产活动从属于资本体系的状况。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重要的。第一层次基本概念:物质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精神生产则是指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活动,如文化、教育、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这些精神财富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知识、文化、信仰、审美等。第二层次相互关系。第三层次相互作用:首先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起着推动作用。其次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促进物质生产的扩大和提高,而且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发展。第四层次发展平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平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五层次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重要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发展规律,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其构成了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从人类实践的类型来看,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也包括改造人们主观世界的实践。实践可以被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精神文化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物质生产实践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精神文化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而社会管理实践是通过建立组织架构、设计管理制度、优化实践流程等方式,为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文化实践提供保障。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精神文化实践生产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生产力水平,也要重视和提高精神文化实践活动的生产力水平,推动该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精神(文化)生产力通常是指精神文化是一种间接的物质生产力,它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是指精神文化有时被认为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就精神文化因素在物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主要是把科技、教育、管理和文艺等看作是生产力的内在部分,而不是生产力以外的因素,强调文化、脑力劳动在生产力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把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乃至首要的标志,恩格斯指出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指精神文化是一种精神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精神文化活动是一种生产劳动的理解,精神文化(劳动)生产力就是人类在现实的精神文化实践中进行精神文化生产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能力,或者说精神文化生产力是人类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和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能力。
精神生产力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智力方面所产生的创造性和生产力。它包括想象力、创新能力、自我激励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个人的影响表现为提升创造力,增强自我效能感,改善心理健康。对组织的影响为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组织创新。也有人把精神生产力的内涵理解成思想力,情感力,意志力。它的作用就是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提升精神生产力就是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增强意志力来改善。精神(文化)生产力有自己的构成要素,它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由于精神文化产品往往是“无形”的东西,如知识信念、政治取向、道德操守、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活样式、人生境界等,它们可以附着、也可以不附着于一定物品上,所以精神文化生产力的构成,主要不在于外在的实体(硬件),而在于内在要素(软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直接把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归于“精神生产领域”,把科学当作精神产品。他指出:“科学——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发展总过程的精华”或“社会发展的一般成果”。总之,它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科学技术作为精神产品,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于科学家、乃至工程技术人员的大脑中,因而,它不具有独立存在的形式。若它要独立存在,就只能借助于一定形式的物的存在作为自己的载体,如书籍、光盘,或计算机软件等等。马克思曾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样的话,但并不认为科学技术就是一种生产力即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不是以一种独立的要素来发生作用的,而是通过与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融合,以及对生产的工艺流程与管理创新来实现的。
科学技术要由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通过与这些要素的结合,可以改善其性状和功能,同时增强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具体来说,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可以改善它们的性状和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产出质量。此外,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的结合则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从而增强整体的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不仅限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它还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方法,科学技术帮助人类更好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界,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了文明的演进。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主要体现在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和解释上。科学是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技术则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科学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推动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促进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提升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关键性技术突破,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当然科学技术在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推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工程技术:工程技术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涉及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更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领导人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要培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精神文化力量,就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精神文化力量统一起来。在经济和文化紧密联姻的新技术革命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就是物质力量和文化力量双向互动的过程,是生产力和文化力交融共生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良性互动中的一种崭新的生产力模式。而“人的发展”更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所追求的共同人文精神。以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实践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文化和经济的互融共促,构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双向转化机制,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让人文精神转化为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生驱动力,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富有灵魂、底蕴和活力。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效率、协作和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推动生产力持续升级和变革。创新精神是核心,追求效率是关键,协作精神是纽带,可持续发展是长远之计。企业需将这些精神融入日常生产和管理,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支持,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这些精神,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升级和变革。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内涵丰富,它强调创新、效率、协作、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核心在于技术转向和精神生产力的变革。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对生产力内涵和外延的全面重塑。技术转向是基础,精神生产力的提升是关键。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者的重要性,推动劳动者从体能型、技能型向知识型、复合型转变。从传统的物质生产力向知识和智力驱动的精神生产力转变,实现生产力要素和结构的革命性变革。技术转向提高了生产效率,激发了创造力和智力潜能。精神生产力通过教育和培训得到提升。全面创新驱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促进资源配置和全球技术引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于充分发挥这些变革效应,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和空间。
最近王瑞等写了一篇《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出场逻辑与发展路向》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同理,新质生产力也包含新质物质生产力和新质精神生产力。新质精神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新质精神生产力是精神生产力的现代形态,那么新质精神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导向,以高科技、高融合、高质量为特征,以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资料、精神生产对象的跃升进阶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精神生产力。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新质精神生产力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新质生产力,其显著特点都是创新。所以促进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是重点。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为高质量精神文化供给提供强力支撑。领导人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尤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两个结合”深入发展是关键。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内在的力量是激发个人在各个领域的表现,推动其实现更高目标的关键。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精神生产力的支持,而精神生产力的提升又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和团队协作,而这些往往源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积极的价值观。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精神生产力也在不断寻求新的表达形式,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传播文化和思想。我们应当重视这两者的关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