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劳动者
2024-10-03 17:26:58

微信图片_20241003171944_副本.jpg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能动的要素。实现劳动者现代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基础。

 搜狗截图24年10月03日1748_1.jpg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下,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合方式发生根本性、革命性、颠覆性质变而形成的。在新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全面创新是有机统一的。劳动工具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绿色化,数据等虚拟资源成为规模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劳动对象,客观上必然带来对能够熟练运用先进劳动工具并作用于新劳动对象的新劳动者的强烈需求。反过来,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改进、创造先进生产工具,将更多新产品纳入劳动对象范围,推动生产力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科学技术只有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才能成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这一转化过程就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

 搜狗截图24年10月02日1735_3.jpg

新质生产力给劳动者带来哪些改变?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它对于工作岗位的“创造性破坏”作用将比传统生产力更加明显。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技能和知识密集化。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水平的技术和知识技能。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能,以适应新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如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操作等。二是劳动形态的多样性。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劳动形态多样化发展,如远程工作、自由职业、项目制工作等新型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但同时也给工作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挑战。三是就业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创造了大量新兴行业和职业机会,同时也使得一些传统职业面临淘汰或转型,劳动者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新兴行业的就业机会。

 搜狗截图24年10月02日1850_12.jpg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型劳动者,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新型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涌现;三是新型劳动工具,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四是新型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新要素新工具的出现和应用,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推动了生产工艺的革新以及产品品质的跃升,以新技术新产品激发新的社会需求。

 搜狗截图24年10月02日1737_5.jpg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大量的新型劳动者做支撑。当然,新型劳动者类型多样,既有战略性的,也有应用型的,在他们的分工合作中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

微信图片_20241003171839.jpg 

什么样的劳动者是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一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兼容并包,又敢为人先,对创新始终保持热情和敏锐感知。二是具有较强的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三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对未来有较强的适应性。技术熟练度高。新型劳动者需要掌握与其行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包括软件操作技能、编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他们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学习和适应能力。鉴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新型劳动者要具备持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以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包括技术更新,也包括对新业务模式、新市场趋势的适应。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型劳动者需要能够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跨领域的知识与合作能力。新型劳动者通常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此外团队合作能力也非常关键,现代化工作经常需要跨部门和跨专业的团队协作。

微信图片_20241003171848.jpg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靠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新型劳动者队伍。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支撑。领导人指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凸显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哈佛商业评论》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人才的质量、数量和多样性方面紧随美国,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是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据统计,16601730年间,英国拥有60多名杰出科学家,占当时全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重大科学成果占全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40%以上,他们的科技发明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关键基础。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经从2012年的324.7万人年上升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第一,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但是高精尖的人才还是缺乏。

 321.jpg

新质生产力更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优化组合的质变和跃升。在马克思认为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有两种方式:直接对象化为机器体系,推动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被劳动者所掌握,内化为主体自身的智力素养。劳动者一定是全面占有一般智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原创性的科学知识和高科技完全是由人而非机器创造出来的,主体才是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在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中起关键作用。生产要素是社会经济的最基本构成,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产要素。劳动者作为五个要素之中具有能动力的核心要素,实现劳动者现代化对于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至关重要。作为创新的主体,实现劳动现代化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型组合,并作为各种组合的实践者在实施过程中持续改进,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搜狗截图24年10月03日1059_2.jpg

领导人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教育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战略性作用,发挥独特功能。教育不仅是创新的源泉和土壤,更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教育人才科技是一个互为支撑、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众多创新主体提供前沿知识、创新型人才和培育创新所需要的先进文化。前沿知识、创新型人才、创新文化是教育创新的三个核心要素。教育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搜狗截图24年10月02日1737_4.jpg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职业教育作为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要办学定位需要提质升级,培养目标需要提质升级,专业建设需要提质升级,校企合作需要提质升级,课程体系需要提质升级,教师团队需要提质升级,实训基地需要提质升级,国际交流需要提质升级等工作开展。针对高技能人才激励力度不足,高级技师作为技能水平最高、解决现场问题能力最强、实践经验最丰富的关键少数。激励手段单一,技能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途径不畅,还较少覆盖到生产制造服务类劳动者。缺乏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改进分配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企业考核制度不尽科学,分配与人才评价、考核脱节,与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价位的匹配度不高。一些地区的人才政策对高技能人才考虑不足。人才引进和评选标准过于看重学历、海外留学经历等条件,不适用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特点,人才保障服务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搜狗截图24年10月02日0930_5.jpg

要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从劳动者自身着手,以教育为本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更多创新型高端人才。要完善科教产协同育才模式,推动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强专业育人体系对产业发展前沿的支撑。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不同成长阶段特点,设置相应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要加快引进新质生产力亟需的大批海外人才,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在聘用机制、互联网使用等方面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吸引和管理制度,引进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搜狗截图24年10月02日1738_6.jpg

加快壮大高素养数字劳动者队伍。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的深入发展,推动劳动工具数字化、劳动对象服务化的转型与发展,发展出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一批原生性的新职业;智能家居、网约服务、共享经济等新的消费业态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一批替代性的职业。从2019年到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陆续发布了五批共74个新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数字职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养提出新要求:提升技能水平。更新职业能力。老技能不能适应新产业发展需要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曾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50%左右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新职业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无论是否直接从事与数字技术有关的工作,未来的劳动者都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欧盟“2030数字罗盘计划提出,到2030年使至少80%的成年人具备基本的数字技能。

微信图片_20241003171855.jpg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更多新型人才。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劳动者和人才的标准内涵必将发生重大变化。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只能靠教育和激励。以人为中心,赋能于人,让劳动者成为新型复合人才。 新型劳动者不断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专业素养,加强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保持竞争力。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提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兼容并包,又敢为人先,对创新始终保持热情和敏锐感知。具有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搜狗截图24年10月02日1742_10.jpg 

今年上海获常规表彰的9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对象中,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六大重点产业相关的对象共48个,占比达53%,这些重点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劳模先进们身上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各行各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着人才基础。面对劳动对象之“新”,劳模先进身处新领域、新产业、新赛道,无疑是众多探索者中的佼佼者;面对生产资料之“质”,他们是技术革新、发明创新的实践者;劳动者之“力”,他们是新型劳动者的主力军。上海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力度,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人才。构建全方位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针对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新产业、新业态,培养一批能够熟练应用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搜狗截图24年10月03日1059_1.jpg

通过聚焦新型工业化、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可助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助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聚焦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等,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创新活动,可以微薄之力推动技术进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通过聚焦通用技术、专业技术及其融合,开展跨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可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可焕发亿万劳动者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

 

阅读前一篇

新质生产力与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