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的AI智能体与终端将重塑2030年商业与生活
2025-10-05 11:08:53

微信图片_20251005110156.jpg

在近日举办的2025外滩大会“2030年的支付与生活”论坛上,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邹娟发表了题为《AI智能体与AI终端:重塑2030商业与生活》的主旨演讲,深入阐释了生成式AI如何从技术工具演进为推动组织进化与商业模式重塑的核心力量,展望了AI智能体和终端设备对未来十年商业生态与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1.“搜索时代”到“智能体时代”:入口逻辑的转折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数字入口和运营方式的根本性迁移。AI将直接生成可执行的解决方案。同时生成式AI正在使内容创作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推动创意与生产力普惠化;智能体逐渐接管复杂工作流,让人类更多转向决策和创造环节。2.超级智能体:大模型发展的终极方向与价值链利润重构当前AI应用仍处于“任务特定型”阶段。未来,AI智能体将逐步进化为具备两大特征的“超级智能体”:一是真正“懂用户”的个人专属化,实现AI平权;二是跨域整合与执行能力,可调度多场景、多垂类资源,直接输出方案并落实行动。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012_1.jpg

3.AI终端:从可穿戴设备到人形机器人的渐进普及在终端层面,AI正通过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形态进一步融入物理世界,成为用户“随身的感官与行动延伸”。贝恩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使用AI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其AI使用频率和任务复杂度远高于普通用户,终端嵌入显著提升了AI的实际应用深度。4.人形机器人:三波发展浪潮与未来的“iPhone时刻”人形机器人作为AI终端发展的战略高地,其普及将遵循清晰的演进路径:第一波是工业机器人,过去十年已在制造业大规模落地。第二波是运输物流和特种机器人,其对投资回报率高度敏感,但随着成本下降与算力提升,正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第三波是与人交互密切的消费级机器人(如陪伴、教育、家居场景),因对安全性和技术成熟度要求极高,预计需10年左右才会普及。我们判断一旦人形机器人年出货量突破600万台,将迎来类似“iPhone时刻”的生态爆发点,催生全新的应用生态。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245_16.jpg

5.行业影响:差异化的增强、转型与颠覆AI是“放大差异的技术”,其对行业的影响可分为三类:A增强型影响:在制造业、能源等行业,AI主要作为效率工具,可助力成本下降2030%B转型型影响:在金融、IT、医疗等行业,AI将推动核心流程重构与业务转型C颠覆型影响:在零售、创意媒体等行业,AI可能带来根本性的商业模式颠覆。6.企业取胜关键:重“道”而非仅“术”企业若想在AI时代持续领先,不能仅视AI为技术插件,而应从根本上重塑商业模式和用户全生命周期旅程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能力——放大差异、放大想象力,也放大每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244_15.jpg 

曾有人指出2030年,麦肯锡分析AI智能体将取代70%的办公室工作。AI智能体爆发,8亿岗位即将消失!至于剩余的30%的办公室工作,可能需要人类独有的技能,比如战略思维、建立关系、情商等但整体上,技术驱动的岗位和常规岗位被替换的风险,大于创意产业和公共部门的岗位;岗位对适应性要求越低,被替换的可能性越大。AI智能体对就业的冲击随着AI的快速发展,智能体正在从辅助工具转变为能够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虚拟员工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对传统就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工作正逐渐被AI智能体取代。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247_18.jpg

5个关键要点:智能体是加强版的AI:它们通过使用工具、制定计划和采取行动,超越了基础模型,更像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一切都取决于设置:智能体需要三部分才能工作:用于决策的智能模型、与现实世界交互的工具,以及管理计划和行动的系统。工具改变一切:API、数据库和实时数据赋予智能体超能力,让它们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实际执行任务。构建智能体变得更容易:像LangChainVertex AI这样的平台简化了智能体的创建和部署,即使是复杂任务也能轻松实现。仍需努力:在智能体真正普及之前,仍有一些重大挑战需要解决,比如提高易用性、互操作性和隐私友好性。马斯克多年前预警假设每七个员工中就有一个失去了工作,大量岗位被AI智能体取代,并且整个行业一夜之间消失;数十年建立的职业被淘汰;就业市场处于混乱之中。如果假设真的发生,马斯克的警告将一语成谶!

 57aa384c9b8a4367808699d6fa566632_tplv-tt-origin-web_gif.jpeg

理解生产力的范式革命很重要。生产力的范式革命指的是在科技革命的驱动下,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组织方式和整个系统的运作逻辑发生根本性、系统性的质变而不仅仅是效率的渐进式提升。这种革命会像地震一样,重塑经济、社会乃至文明的面貌。下面这张表格梳理了历史上几次关键的生产力范式革命及其核心特征。

范式革命阶段

主导生产要素

核心技术集群

典型生产组织方式

核心特征与影响

农业革命

土地、劳动力

水利、耕作技术、历法

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劳动、庄园经济

依赖自然条件,生产不足,社会结构相对固化

工业革命

资本、机器、能源

蒸汽机、电力、铁路

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流水线

机器大生产突破自然限制,但形成生产过剩分配失衡的矛盾

信息革命 (ICT)

信息、知识

 

计算机、互联网、通信技术

全球化供应链、网络化协作

信息成为关键资源,催生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但可能加剧数字鸿沟

新质生产力革命

数据、算力、算法

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

智能化、平台化、绿色化、柔性化

绿智融合,追求可持续发展,社会结构呈现分布式、扁平化特征

 微信图片_20251005110207.jpg

当前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志的范式革命,其深刻之处在于几个核心转变:生产要素的根本转变:数据与知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和一般劳动力,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人工智能作为劳动工具,则让人类智力得到空前赋能和扩展。绿智融合的必然路径:它不再是单纯追求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数智范式,也不是单一强调环保的绿色范式,而是绿色化和智能化(绿智融合)的深度协同。这是因为,高耗能的数智发展不可持续,而没有数智技术支撑的全面绿色转型也难以实现。组织方式的颠覆性重构:传统的中心化、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正在向分布式、网络化、扁平化的生态型组织演进。平台经济和智能算法使得大规模、高效率的协同成为可能。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249_22.jpg

范式革命的深远影响生产力范式的革命,最终会波及整个社会形态,主要体现在:经济与分配机制的重塑:当主导生产要素变化(如从资本转向数据),创造的价值和财富的分配逻辑也会随之改变。当前社会关注的反资本情绪,其本质是对应于工业范式下的分配机制已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分配领域失衡的系统性表达。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变迁:新的生产力范式会催生新的社会阶层和权力中心。例如,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掌握数据、算法和创新能力的主体话语权增强,社会结构更趋向于节点化和网络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演变:生产力范式决定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智能终端的普及和AI智能体的发展,正将我们从人适应技术带入技术主动适配人的时代,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习惯乃至情感联结方式。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042_11.jpg

如何应对范式革命面对这样的根本性变革,个人、企业和政府都需要调整思路:对于个人:持续学习,提升应对不确定性的韧性和适应性,培养与AI协同工作的能力,将是关键。对于企业与组织:需要打破路径依赖,积极拥抱绿智融合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构建更开放、灵活、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对于国家与社会:需要推动制度创新,建立与新发展范式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如在数据产权、算法伦理、数字税、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引导资本投向耐心资本和影响力投资领域。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248_20.jpg

要理解AI智能体与终端将重塑2030年商业与生活这一命题,需结合技术演进、政策导向和产业实践,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技术演进:从工具到主体的范式跃迁AI智能体的核心能力突破自主决策与行动:智能体(Agent)具备环境感知、任务拆解、工具调用和闭环执行能力,例如用户仅需表达买咖啡意图,智能体即可自动调用支付、导航等APP完成全流程。持续学习与优化:通过强化学习机制,医疗诊断智能体可迭代提升准确率,金融风控系统能动态调整预警阈值。多智能体协同:工业场景中,生产调度、质检等智能体形成协作网络,实现跨工厂资源调度,效率提升50%智能终端的场景渗透可穿戴设备普及:AI眼镜从“AR游戏转向生活助手,实现支付、翻译、健康管理等功能,2025年全球出货量增速达116%人形机器人三阶段演进:工业机器人(已普及)物流/特种机器人(成本下降中)消费级机器人(预计2035年普及),年出货量超600万台将触发“iPhone时刻端云协同架构:云端大模型提供认知能力,终端设备(如AI手机)承担实时响应,形成随身智能管家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240_12.jpg

商业重塑:价值链重构与新经济范式行业颠覆的三种模式

影响类型

代表行业

典型案例

增强型

制造业、能源

小米汽车AI质检效率提升数十倍,误差小于0.1mm

转型型

金融、医疗

银行风控智能体实现毫秒级欺诈检测,医疗诊断准确率超95%

颠覆型

零售、媒体

电商从搜索-比价变为意图驱动消费,AI生成内容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微信图片_20251005110217.jpg

经济格局的重构利润池迁移:贝恩测算AI智能体将创造1.5万亿美元新市值,但传统价值链(如垂直APP)利润被压缩,超级智能体平台主导价值分配。智能原生业态:产品设计阶段即嵌入AI能力(如根据实时数据调整功能的智能家居),推动被动响应主动规划的质变生活重构:从效率工具到共生伙伴个性化服务渗透健康管理:AI眼镜分析食物成分并给出营养建议,医疗智能体提供睡眠全病程管理。教育变革:AI助教定制学习路径,北京试点学校学生数学成绩显著提升。文旅体验:智能体“AI游贵州提供多语言导览、行程定制,重构旅行服务链。人机关系进化智能体从查天气工具升级为情感陪伴者,如老年陪伴机器人缓解孤独感。终端成为认知载体AI手机通过前置摄像头监测用户健康状态并主动提醒。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027_2.jpg

挑战与未来:协同治理与生态爆发核心挑战数据壁垒与隐私:跨平台任务执行需打破APP数据孤岛,IIFAA联盟推动智能体可信互连规范。就业结构转型:2030年预计1.2亿人次需向“AI训练师”“人机交互设计师等新职业转型。爆发临界点政策目标:2027年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智能经济成核心增长极。技术拐点:端侧算力提升推动AI终端成本下降,2025AI手机渗透率将达34%,中端市场加速普及。AI智能体与终端的融合本质是生产力范式的革命:技术层:大模型为,智能体为,终端为感官,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社会层:从人适应技术转向技术适配人,催生主动服务型社会2030年的商业与生活将由智能体定义服务,终端定义体验重塑,其核心在于以人为中心的智能普惠,而非技术本身的炫技。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040_10.jpg

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AI智能体与智能终端作为一对紧密协同的核心载体,正共同重塑生产力的形态。

特征维度

AI智能体 (核心特征)

智能终端 (核心特征)

核心角色

 

智慧大脑数字劳动者:负责认知、规划与决策

感官肢体物理载体:负责感知环境与执行动作

核心能力

自主规划、工具调用、持续学习、多智能体协同

强感知、强计算、强交互、支持端云协同

 

价值体现

 

降低复杂应用门槛,实现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决策

提供实时、隐私安全、高沉浸感的个性化体验

 

相互关系

 

为终端注入灵魂与智能,使其从工具升级为伙伴

为智能体提供物理世界的接口与舞台,使其能力落地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241_14.jpg

AI智能体: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大脑AI智能体之所以被称为大脑,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以大模型为核心,能自主理解、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软件系统。它超越了简单指令响应,具备目标驱动的自主性。其关键能力体现在:自主规划与决策:能将模糊的用户意图(如策划一次家庭旅行)分解为订机票、选酒店、排日程等具体步骤,并自动调用相应工具执行。工具调用与协作:可以操作API、软件甚至其他智能体,像熟练的助手一样高效完成任务。持续学习与进化:通过交互反馈不断优化策略,如在医疗诊断中提升准确率。多智能体协同:未来,不同智能体将在工业、交通等领域通过协商合作完成更宏大目标。这意味着,AI智能体不再是被动工具,而是能主动管理流程、创造价值的新型数字劳动力,是解放人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028_3.jpg

智能终端:新质生产力的感官与执行器智能终端是AI智能体在物理世界的感知中心和行动抓手。新一代智能终端正从强功能强智能跃迁,其核心特征是强感知、强计算、强交互、强体验。其进化方向包括:交互方式:从需要人适应机器的单一模态(如点击、滑动),转向机器适应人的多模态智能交互(融合语音、手势、眼神等),交互更自然。服务模式:从等待指令的被动服务,转向基于意图识别、能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智能家居自动调节环境)。形态多样化:从手机、电脑扩展到AI手机、AIPC、人形机器人、智能眼镜等,深度嵌入生产生活各环节。终端因此从信息入口变为能感知上下文、主动服务的智能伴侣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030_6.jpg

智能体与终端的协同:新质生产力的闭环AI智能体与智能终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的高效闭环,这是新质生产力最生动的体现。智能体是终端的灵魂:没有智能体,终端只是功能堆砌的设备。智能体赋予终端理解、规划和主动服务的能力,使其从智能走向智慧终端是智能体的舞台:没有终端,智能体只是虚拟程序。终端为智能体提供了感知物理世界的感官(摄像头、麦克风、各类传感器)和执行任务的手脚(屏幕、扬声器、机械臂),使其能力得以在真实场景中落地。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智能汽车AI智能体作为驾驶大脑进行路径规划和决策,车载终端(传感器、座舱屏、控制系统)则负责感知路况和执行驾驶指令,二者协同实现了自动驾驶这一新质生产力场景。

 搜狗截图25年10月04日2245_17.jpg

未来发展与挑战AI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商业与生活的每一个维度。它不再仅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而是演进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范式,深刻地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与企业的核心运营逻辑。未来十年,那些将AI视为业务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核心动力的企业,不仅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更将有机会参与定义人机共生、智能普惠的新时代规则。展望未来,AI智能体与终端的协同将推动社会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但也面临技术可靠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行业标准统一等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构建前瞻性的治理框架。

阅读前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