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产学研融合
2025-05-17 22:56:56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335.jpg

今天参加了由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2025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感触颇深。我们说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高效能、高质量的可持续增长模式。在这过程中产学研合作作为链接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的枢纽,既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路径,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产学研合作的现实挑战: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鸿沟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但在实践中常面临多重障碍。1.技术转化的连续性不足高校科研多以样机或论文为终点,而企业需要的是可直接市场化的产品。上海煤科天地上海采掘装备副总经理庄德玉指出,企业二次开发能力弱于高校,常需数年时间迭代产品,但在此期间,高校科研团队可能因人员流动导致技术断层,甚至核心成员被竞争对手挖走。2.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缺位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523.jpg

校企合作中,高校考核体系重论文轻转化,企业则面临技术保密性风险。上海市政协委员严洁红提到,科研人员因对赌协议陷入法律纠纷的案例频发,亟需建立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机制。3.中试环节的“达尔文死海”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需经历中试阶段,但设备集成、资金投入和市场验证的复杂性常使技术“夭折”。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仅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中试活动,专业化平台覆盖率不足。机制创新:重构产学研生态的破局之道为破解上述难题,各地正通过政策设计、评价体系改革和平台建设重塑产学研生态。1.政策驱动:从“出题人”到“阅卷人”的角色转换企业主导的“命题式攻关”:如上海市“探索者计划”,企业联合政府编制指南并1:1出资,科学家定向解决产业界提出的科学问题,中国商飞、上海电气等12家领军企业已参与。

 搜狗截图25年05月17日2123_1.jpg

地方政府赋能的“四维政策体系”:甘肃省提出空间、金融、数据、考核赋能,例如设立“西部科创对赌基金”,补偿企业30%研发风险,并将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纳入政绩考核(权重≥15%)。2.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唯论文”桎梏陕西、山东等地试点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审,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可替代论文成为晋升依据。西安石油大学教授严正国因转化成果突出直接评上教授职称,山东大学赵圣尧团队则获千万级科研经费支持。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推进职务科技成果100%赋权改革,科研人员可持有90%技术所有权,极大激发创新动力。3.平台建设:跨越“死亡之谷”的专业化服务中试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成都蜂鸟智造公司每周承接3-4个中试项目,覆盖医疗器械、机器人等领域;上海布局高质量孵化器,目标2025年建成20家,培育千亿级“科创核爆点”。

 搜狗截图25年05月17日2124_2.jpg

技术经理人“穿针引线”:西安秦创原的“科技红娘”需兼具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维能力,已助力十余家企业落地,重庆平创半导体通过“科学家+经理人”模式实现年产值近2亿元。实践案例: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协同进化1.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蜕变乐清电气产业裂变升级:通过“创新裂变+链式裂变”模式,天正电气、安富新能源等企业向智能微电网、超充设备延伸,推动区域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增长12%以上。2.新兴产业的前沿突破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全球科研机构,仅用1年实现机器人自主运动,计划2025年落地高价值场景。国产大模型“小成本办大事”:深度求索(DeepSeek)通过产学研协同优化算法,以低成本实现高性能,成为AI领域标杆案例。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530.jpg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实践路径在数字经济与科技革命交织的新时代,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这一创新模式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为支撑、应用场景为牵引,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重构,破解成果转化堵点,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协同机制政策设计是激活协同创新的“第一推动力”。需通过制度创新,明确各主体权责边界,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例如,安徽省提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行动方案,通过“企业出题、能者答卷、市场阅卷”的科研组织机制,推动80%以上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牵头实施,形成需求导向的创新闭环。浙江省则通过“双十平台”(10家省级实验室+10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企业设立研发中心49家,孵化企业83家,累计技术合同金额达7.62亿元,展现了高能级平台的聚合效应。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502.jpg

关键举措:动态适配学科与产业:如安徽省超前布局智能+交叉专业群,建立学科专业调整预警机制,推动72%的本专科专业点服务新兴产业。灵活人才流动机制:允许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最长6年,并将成果转化业绩纳入职称评审,激发科研人员参与产业实践的积极性。构建高能级平台,打通转化通道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于跨越“死亡之谷”,需专业化平台弥合实验室与市场的鸿沟。泉州市通过搭建7个产学研平台,推动24项专利技术落地,并引入11位院士与企业对接量子通信、环保材料等技术,形成“需求牵引—平台支撑—智力赋能”的良性循环。浙江省湖畔实验室则通过“企业出题、联合解题”模式,研发“敏迭”优化求解器,将工商业储能策略的求解效率提升30%,直接赋能智慧能源产业。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508.jpg

实践范式:中试与概念验证平台:如成都蜂鸟智造每周承接3-4个中试项目,覆盖医疗器械、机器人等领域,缩短技术市场化周期。技术经理人体系:西安秦创原的“科技红娘”兼具科技与市场洞察力,助力十余家企业实现技术落地,重庆平创半导体借此实现年产值近2亿元。深化人才共育,激发创新活力人才是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需打破教育与产业的藩篱,构建跨界培养体系。浙江理工大学与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打通人才互通通道,破除职称评定与岗位考核障碍,推动科研人员深度参与企业技术迭代。龙岩学院则通过“政产学研用五聚力”模式,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行业真实项目纳入课程设计,培养兼具数字技能与商业思维的新商科人才。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454.jpg

创新模式的双导师制与跨界教研:如航空工业沈阳所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选派技术骨干赴高校深造,同时邀请高校教师参与型号项目挂职,形成“人才共育、技术共享”的生态。红色资源与专业融合:龙岩学院将闽西红色金融、管理案例融入课程,构建特色思政育人体系,强化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完善金融支持,强化要素保障金融资本是协同创新的“血液”,需建立适配创新周期的投融资体系。安徽省探索设立长周期创业投资基金,开展科技型并购试点,推动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四年增长近三倍至8679亿元。甘肃省则通过“西部科创对赌基金”补偿企业30%研发风险,降低创新试错成本。突破方向:耐心资本培育:如上海设立千亿级产业母基金,重点支持三大先导产业,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速技术孵化。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技术成果“货架式”管理,探索专利质押融资、收益权转让等模式,激活无形资产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442.jpg

推动区域协同,构建创新生态圈区域协同可放大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浙江省环杭州湾现代纺织产业集群整合绍兴、杭州等四地资源,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提供产业链支撑。航空工业沈阳所联合长三角区域共建协同创新研究院,降低航空装备研制成本40%,实现跨区域技术资源灵活配置。生态构建路径: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如沂南县围绕硅基新材料、密胺材料等细分赛道,培育83家规上企业,推动产业链产值向百亿级迈进。数字平台赋能:安徽省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办事平台,集聚技术经理人3600名,实现需求与技术的智能匹配。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345.jpg

产学研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而典型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为深化产学研协同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从一些典型场景入手,分析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启示,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汽车产业:企业主导的“揭榜挂帅”模式案例:北京市人大代表吕佳颖在调研中发现,汽车行业产学研融合的关键在于“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北汽集团联合高校攻关车用大模型、国产芯片等技术,政府通过“揭榜挂帅”项目促进资源对接,2024年北京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产学研专项基金。启示:1.企业需求导向:企业应作为创新主体,提出真实产业需求,避免科研与市场脱节。2.政府精准施策: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如北京市对国产芯片应用提供专项支持。3.动态反馈机制:建立“企业-高校-政府”常态化沟通平台,确保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同步迭代。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359.jpg

新材料制造:产业链协同创新案例:山东沂南县依托石英砂资源,联合太原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突破高硅氧玻璃纤维、高纯石英砂提纯技术,形成“硅基新材料—密胺材料—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2025年产值预计突破百亿元。启示:1.资源禀赋+科研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可借助高校科研优势,实现技术升级,如德清华莹电子从中科院引进铌酸锂晶体技术,从砖瓦厂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2.“链式”创新模式: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如上海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由卡斯柯信号公司联合多所高校研发。3.标准化引领产业化:新材料领域需同步推进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确保市场兼容性。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405.jpg

县域经济创新:校地合作升级案例:浙江德清县迭代“德清模式”,从“星期天工程师”1.0版本升级至“政产学研金介用”4.0版本,依托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孵化85家企业,形成“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启示:1.平台化运作:县域经济可依托高校建立研究院、中试基地,如德清设立概念验证中心,缩短技术转化周期40%2.人才双向流动:推行“双融计划”,允许科研人员校企双聘,如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引进海外博士杨彬,实现多肽药物产业化。3.营商环境优化:政府提供“包办式”服务,如德清康乾街道实行“项目首席负责制”,3年引进128个产业项目。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435.jpg

高端装备研发:校企联合创新体案例:西安交大与南瑞集团共建“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采用“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模式,破解电力行业“卡脖子”难题,并孵化平高集团智慧能源项目,预计5年营收超12亿元。启示:1.长期合作机制:超越“一项目一合同”模式,建立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如西安交大与190家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2.金融赋能转化:引入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如“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获亿元融资。3.学科交叉融合:高端制造需多学科协同,如西安交大机械学院与能源学院联合攻关燃煤发电调峰技术。未来方向: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1.强化企业主导地位:推广“创新联合体”模式,如上海“产学研用链”整合上下游资源。2.完善中试与概念验证:建立标准化中试平台,如成都蜂鸟智造的医疗器械验证流程。3.国际化标准对接:鼓励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如华为5G专利与标准联动模式。4.数字化协同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学研数据共享,提升对接效率。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413.jpg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而标准化建设则是保障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实现规模应用的关键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创新生态的“双轮驱动”。标准化不仅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基准与质量保障,还能通过统一规范降低协同成本,加速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标准化建设: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公约”标准化是产学研合作的“通用语言”,其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1.技术兼容性保障产学研合作常涉及多主体技术整合,标准化可确保不同技术模块的无缝衔接。例如,联想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混合云根因定位项目,通过建立统一的智能运维标准框架,实现了私有云架构与公有云资源调度的兼容性突破,提升故障诊断效率30%以上。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352.jpg 

2.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标准化流程能缩短技术验证周期。山西省规定产学研项目中“新产品自销售起三年内可享受增值税返还”,这一政策通过明确税收优惠标准,激励企业快速推进技术产业化。福州市对产学研项目的产业化标准(如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设定明确门槛,确保资源精准投向高价值成果。3.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知识产权分配机制可减少合作纠纷。山西省规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50%,并通过股权形式明确权益分配,有效激发科研动力。南京医科大学提出的“技术许可办公室”模式,则通过专业团队规范专利布局与商业化路径,破解医药领域转化难题。

 微信图片_20250501004440.jpg

产学研合作中的标准化挑战尽管标准化价值显著,但实践中仍面临多重障碍:1.标准滞后性与技术创新的矛盾新兴产业技术迭代迅速,现有标准体系更新滞后。例如,AI大模型领域,复旦大学与联想合作的类人对齐技术虽取得突破,但缺乏统一的伦理与安全标准,制约其跨行业应用。2.利益分配机制缺乏统一标准校企合作中,高校侧重学术成果,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目标差异导致标准制定困难。河南省政协委员李高鹏指出,超70%的医药专利因转化收益分配标准模糊而滞留实验室。3.中试与验证环节标准缺失从实验室到量产需经历复杂验证,但多数地区缺乏中试平台标准。德清县通过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制定涵盖设备集成、工艺验证的12项地方标准,成功将铌酸锂晶体生长技术转化周期缩短40%

 1d7ac52dc6ee2103.jpg

机制创新:标准化与产学研的协同路径破解上述难题需构建“政策引导-平台支撑-生态协同”的三维体系:1.政策驱动的标准体系设计动态适配机制:安徽省建立学科专业调整预警系统,实时匹配新兴产业标准需求,72%的专业点已对接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技术规范。税收与金融标准化激励:上海市设立千亿级产业母基金,明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标准化投资比例,引导资本流向关键领域。2.平台赋能的标准化验证中试平台标准化建设:成都蜂鸟智造制定医疗器械中试7大流程标准,涵盖材料测试、工艺验证等环节,项目转化周期压缩至6个月。技术经理人能力标准:西安秦创原要求“科技红娘”需具备技术评估、市场分析、法律合规三项认证资格,确保对接精准度。

 搜狗截图25年05月17日2325_4.jpg 

3.生态协同的标准化网络产业链标准共建:泉州联合11位院士推动纺织印染、量子通信等领域团体标准制定,形成“需求挖掘-标准研制-产业推广”闭环。跨境标准对接:广东省与教育部共建珠三角创新基地,引入ISO国际标准40项,推动产学研成果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践案例:标准化引领的产学研突破2023112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校企合作国际标准ISO校企合作国际标准化工作组(ISO/TC 286/WG4)召集人、商业贸促会秘书长姚歆介绍商业贸促会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纳入新时代的工作重点,并成立内设机构产教融合促进中心等部门。

 搜狗截图25年05月17日2324_3.jpg

主导和参与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国贸促会的重要职责。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商会(ICC)、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海关组织(WC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P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等国际组织所制定的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国贸促会在产学研标准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推动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并与高校合作构建研究基地。通过与高校合作,构建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研究基地,旨在加强对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的跟踪、研究与应用。具体措施包括‌产学研合作‌:贸促会与全国有关高校携手合作,构建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研究基地,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协同研究的网络体系‌。‌基地建设‌: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与高校合作,举办座谈会和授牌仪式,推动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和应用‌。‌标准研制‌:贸促会推动标准研制工作,特别是在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等方面,以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558.jpg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主导或参与了两项核心校企合作团体标准,分别聚焦人才能力框架和术语标准化:《校企合作词汇》‌《校企合作指导师职业能力要求》定义校企合作指导师的等级划分、基本要求及能力指标(如组织协调、资源整合等)对标国际标准ISO44006《校企合作指南》提升了中国在职业教育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相关标准强调产教融合的实操性,例如要求校企合作指导师具备“企业需求诊断”“课程开发适配”等能力《校企合作指导师能力培训与评价规范》从需求侧出发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共享工厂运营与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等。

 搜狗截图25年05月01日0107_8.jpg

其他如新材料领域的标准突围联想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高亮不锈镁合金项目,不仅攻克耐腐蚀性技术难题,更牵头制定该材料首个国家标准(GB/T 2025-Mg01),推动其在消费电子、航天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助力“思源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医药转化的标准范式南京医科大学联合药企建立“临床-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标准体系,明确从靶点发现到Ⅲ期临床试验的18个关键节点标准,使抗肿瘤新药研发周期缩短至5年,较行业平均提速30%县域创新的标准升级德清县迭代“产学研4.0模式”,制定《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规范》等7项地方标准,推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形成“概念验证-中试-量产”标准化链条,孵化企业85家,产值超50亿元。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52.jpg

未来方向:标准化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四大路径1.构建弹性标准体系建立“技术预研-标准试点-动态修订”机制,如AI领域可先行发布伦理指南试行标准,随技术演进迭代更新。上海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结合学科优势,分别提出“中国标准国际化”和“学生培养实践”等具体路径2.强化国际标准话语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如华为5G专利与标准联动模式,推动中国技术嵌入全球价值链。3.完善标准服务生态发展第三方标准化服务机构,提供检测认证、合规咨询等全链条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4.推动“标准+”数字转型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标准溯源系统,实现产学研全流程数据透明可追溯,提升协同效率。

搜狗截图25年04月07日2058_2.jpg 

产学研协同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突出问题,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60%。通过产学研协同培养,可实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提升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数据显示,经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其项目实战能力较传统培养模式提升40%以上,创新思维显著增强。当前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培养目标错位高校侧重学术能力培养,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某985高校调研显示,78%的工科教授仍以发表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课程体系滞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课程更新周期平均为3-5年,远落后于产业技术迭代速度(平均1-2年)。

 2580b522c1c43d77.jpg

实践平台短缺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仅有23%的高校建有实质性校企联合实验室,且70%存在设备老旧、与企业实际脱节问题。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项目制培养:清华-华为"智能基座"计划企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双指导真实产业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产业学院:深圳技术大学模式专业设置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论证课程内容每学期动态调整教师队伍中企业专家占比达40%现代学徒制: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训1:1交替进行企业承担70%培养成本毕业生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就业所以需要我们应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把政府、商业、学校、智库等各方面的资源有效配置起来,通过共同努力,通过各种资源的共同运用,来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617.jpg

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设置专业预警红黄牌制度组建由产业专家参与的学科建设委员会创新师资评聘制度设立"产业教授"专项岗位将技术转化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行业认证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系统强化政策保障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给予税收优惠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典型案例分析作为全国贸促系统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联系机制联络办公室承担单位,以及ISO 44006《校企合作指南》国际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从需求侧出发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国内首家RCEP服务贸易产业学院围绕五大中心开展标准研制、课题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面向全国开展了RCEP产教融合系列促进活动。其他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与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共建8个校企联合中心研究生培养实行"项目-课程-学位"一体化设计毕业生起薪较传统模式高35%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华为、OPPO等企业开设"智能制造"特色班采用"3+1"培养模式(3年在校+1年企业)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82%

微信图片_20250517230608.jpg 

未来方向: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四大路径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广“创新联合体”模式,龙头企业按营收3%投入研发,形成“企业命题-联合攻关-市场验证”闭环(如全国人大代表严纯华建议)。2.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学科产业适配度预警机制”,推行学生创新学分与企业项目绑定,培养跨界人才(兰州大学严纯华提案)。3.完善金融与法律保障:设立千亿级产业母基金(如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基金),设计科研保险机制规避对赌风险,保护知识产权收益。4.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依托算力枢纽(如甘肃)、环高校创新集聚区(江苏)等载体,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智能匹配。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政策、平台、人才、金融与生态的多维共振。通过机制重构打破制度壁垒,通过要素整合激活创新潜能,通过生态共建实现全域协同,方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正如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所言,需“聚焦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建设,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302133945.jpg

产学研典型应用场景的实践表明,深度融合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支撑、金融助力。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强化平台赋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让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标准化建设与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是打通“科学-技术-产业”链条的关键。通过建立弹性标准框架、创新协同机制、培育服务生态,既能化解技术转化中的“孤岛效应”,又能为全球科技竞争提供“中国方案”。正如联想提出的“新型产学研范式”所强调,唯有以标准化为纽带,实现“创新链主”引领下的资源整合,才能将实验室的“盆景”培育为产业的“森林”。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平台赋能与生态共建,让标准化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基础设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产学研融合则是其核心动能。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制度壁垒,通过平台建设弥合技术鸿沟,通过生态重构激活各方潜能,方能实现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革命”的跨越。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所言:“保持战略敏捷,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重要动力”,唯有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微信图片_20250519141303.jpg

阅读前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