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科创上海建设
2025-04-10 14:27:16

IMG_20191108_122136_毒霸看图.jpg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面对杭州“六小龙”在硬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需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结合全球视野和本地资源,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科技生态体系。上海如何建设全国一流科技之都是大家所期待自己提几点建议:一、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国际化创新网络1.发挥金融中心优势上海可利用其全球金融枢纽地位,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例如,通过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量子计算、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同时,鼓励风险投资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技术商业化落地。2.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依托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开放平台,吸引国际顶尖实验室和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例如,可对标杭州“六小龙”的国际化路径(如云深处机器人进军新加坡市场),支持上海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搜狗截图25年04月10日1403_3.jpg 

二、聚焦优势产业,打造“硬核科技”创新集群1.巩固三大先导产业优势上海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领域已有深厚积累。需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人工智能:结合张江科学城和西岸智塔,发展通用AI大模型与垂直应用场景(如医疗、金融);集成电路:联合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突破先进制程技术;生物医药:利用浦东新区政策优势,加快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转化2.培育本土“隐形冠军”杭州“六小龙”多为中小型创新企业(如强脑科技、深度求索),上海可借鉴其模式,通过政策倾斜支持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突破核心技术。例如,设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提供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

搜狗截图25年04月10日1402_2.jpg 

三、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1.高校与产业联动上海拥有复旦、交大等顶尖高校,可效仿杭州“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模式,建立更多校企联合实验室。例如,推动高校科研成果通过技术入股或专利授权方式快速产业化。2.建设开放式创新载体借鉴杭州“特色小镇”机制(如云栖小镇、艺创小镇),在上海打造融合研发、生活、文化的科技社区。例如,临港未来城可探索“科学+艺术+商业”跨界融合,吸引年轻创业者和国际人才。四、提升城市吸引力,构建人才与宜居双轮驱动1.优化人才政策杭州凭借较低生活成本和宜居环境吸引人才,上海需通过住房补贴、子女教育配套等措施弥补高成本劣势。例如,为科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和快速落户通道,并设立全球人才交流中心。2.打造科技文化IP杭州通过G20峰会、亚运会等塑造科技城市形象,上海可依托进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强化“科技+文化”融合。例如,结合徐汇滨江艺术区与AI技术,推出沉浸式科技艺术展览,提升城市软实力。

微信图片_20250307103950.jpg 

五、推动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1.灵活的政策试验田杭州通过“机制创新”而非单纯政策补贴推动科技发展(如特色小镇的灵活用地政策),上海可在浦东新区试点更开放的科技管理制度,例如简化跨境数据流动审批、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构建包容试错环境设立“科技试错基金”,支持高风险前沿技术探索。同时,建立政府-企业联合决策机制,通过“场景开放”为新技术提供应用空间(如自动驾驶测试区、智慧城市示范区)。总之上海需以全球视野整合资源,在保持金融与国际化优势的同时,学习杭州“六小龙”的中小企业培育模式和生态共建经验。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优化人才生态、推动制度突破,上海有望打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之都,与杭州形成差异化互补,共同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浪潮

 微信图片_20250326002926.jpg

招商是很重要的环节上海在科技企业招商引资方面需要通过多维度的政策创新、产业生态构建及国际化资源整合,形成了显著的优势彰显自己的优势地位。其核心策略为:政策创新与精准招商机制1.强化政策支持体系上海推出“千项万亿”招商计划,2024年一季度即签约420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3435亿元,重点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同时,通过“云招商”数字化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流程,提升效率。2.试点制度突破在浦东新区试行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政策,简化自动驾驶、医疗AI等领域审批流程,吸引国际企业研发中心落户。2025年进一步优化招商机制,强调“快”字优先,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并完善产业园区配套服务。

 搜狗截图25年04月10日1401_1.jpg

聚焦重点产业与生态集群建设1.锚定先导产业与细分赛道围绕“(2+2+3+6+4+5)”第一个2”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后面一个2”是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协同转型3+6”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4+5”是抢先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等14个产业链细分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徐汇区打造“模速空间”大模型孵化载体,提供算力补贴和全链条服务,吸引近百个基础大模型企业聚集。生物医药:扬子江药业在徐汇滨江建设创新药物研发综合体,强化产业链协同。2.培育新质生产力项目引入蔚能电池“车电分离”BaaS服务、华芯国际电动飞行器研发中心等创新项目,推动新能源、通用航空等新兴领域发展。

 搜狗截图25年04月10日1406_5.jpg

构建国际化创新生态与资源整合1.全球资源链接通过全球投促大会等平台,2024年集中签约21个国际项目,总投资524亿元,覆盖商业航天、氢能等前沿领域。华兴资本等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助力引入黑湖科技、傅利叶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企业,并通过资本力量推动企业国际化。2.硬核科技出海上海本土科技企业如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全球市占率领先)、纳琳威(纳米材料全球布局)通过技术突破和本土化制造,抢占国际市场,提升上海产业链的全球影响力。强化人才与产学研协同1.人才政策升级针对高生活成本问题,推出专项人才公寓、快速落户通道,并通过AI+X”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如交大AI研究院合作课程)吸引高端人才。2.产学研深度融合效仿杭州“之江实验室+高校”模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例如,联影智能与瑞金医院合作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实现临床快速落地。

 微信图片_20250326231817.jpg

优化营商环境与区域协同1.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徐汇区为AI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注册审批、研发补贴及产业链合作机会,并通过孵化器、加速器构建创新生态。临港新片区建设智算集群和开源平台,降低企业研发门槛。2.区域错位发展各区根据产业图谱差异化布局:浦东聚焦宽禁带半导体,闵行打造商业航天基地,青浦发展生命科学园,形成“一区一特色”的协同格局。所以引资规模:2023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1700项,总投资1.5万亿元;2024年一季度引资3435亿元,同比增长显著。产业集聚:形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并涌现禾赛科技、纳琳威等全球竞争力企业。国际影响力:通过硬核科技出海和全球招商网络,上海成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首选地之一,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1370亿美元,同比增长8.6%。上海需要通过政策精准性、产业前瞻性和生态开放性,不仅巩固了科技招商的领先地位,更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贡献了“上海模式”。未来需持续强化场景开放与制度创新,以保持对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吸引力。

 微信图片_20250305234146.jpg

构建培育上海创新文化是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创新文化的深度滋养。创新文化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土壤”,通过重塑价值观念、激发创造活力、优化制度环境,成为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跃迁的核心动力。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制造,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未来产业布局,中国正以“硬科技突破”与“软文化培育”的双轮驱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培育路径。上海更是这样。新质生产力与创新文化的共生逻辑1.新质生产力的文化依存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但其发展需以创新文化为根基价值引领:创新文化强调突破性思维与包容性试错,如陕西秦创原通过“三项改革”明晰科技成果产权归属,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要素协同:数据、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高效配置依赖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苏州尚湖镇通过“激光视觉+AI”技术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光尺+光刀+光脑”的多元形态;生态驱动:深圳光明科学城“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加速合成生物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  

 搜狗截图25年04月10日1413_10.jpg

2.创新文化的生产力转化机制创新文化通过三大路径赋能新质生产力制度松绑:北京推行的“科技悬赏制”与“全周期宽容失败机制”,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释放科研主体活力;场景激活:陕西双凤酒业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信任度提升70%,证明文化自信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可创造市场新价值;国际协作:参与ITER核聚变项目、RCEP框架下的技术合作,推动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形成全球化创新网络。创新文化培育的实践路径1.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跨学科人才培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倡导“开放式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基础教育创新。2.制度创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政策工具箱升级:深圳光明区设立15亿元产业基金支持合成生物企业,税收优惠覆盖研发投入的200%,形成“政策—资本—技术”正向循环;企业评价机制革新;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建立核心技术专利快速审查通道,量子通信领域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3个月,保障创新成果合法运用。  

搜狗截图25年04月10日1412_9.jpg 

3.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构建区域差异化布局:东部聚焦前沿科技(如光明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西部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如陕西延安通过“苹果面膜”技术带动农业产值增长15%;全球人才网络建设:通过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吸引海外顶尖团队,柏林归国科学家宋悠洋团队在光明的快速落地,加速技术跨境融合;金融与科技耦合:浙江设立3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支持民营企业投早、投小、投长期,形成“技术突破—资本赋能—产业落地”闭环。现实挑战与系统性破局1.结构性矛盾与深层障碍转化机制不畅:我国基础研究人才缺口达40%,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30%,如干细胞技术面临药效机制不明、临床成功率低等瓶颈;评价体系滞后:高校科研人员常陷入“表格工程师”困境,重论文轻转化的导向抑制创新活力;区域生态失衡:东部与中西部在技术资源、政策支持上存在显著差距,部分区域盲目追求“高精尖”导致资源错配。  

微信图片_20250326002334.jpg 

2.系统性解决方案构建“金字塔”攻关体系塔尖:国家实验室攻坚“两机专项”(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核心技术;塔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覆盖生物医药、工业母机等领域;塔基:培育3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创新“毛细血管”强化产学研协同:推广徐州“校地企联席会议”模式,陕西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苹果面膜”技术带动延安农业产值增长15%;优化要素配置:西咸新区推出“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科技企业融资成本降至0.8%,破解“试不起”难题。案例实证与未来展望尚湖镇激光产业突围:从传统货架产业转型至激光智能制造,通过“激光视觉+AI”技术切入无人驾驶与机器人领域,形成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双凤酒业数智化转型:区块链技术提升产品溯源透明度,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计划,实现从手工酿造到智能生产的跨越;德国“双元制”教育启示: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为工业4.0提供稳定技术工人供给,与中国“新工科”形成互补。  

 微信图片_20250326220520.jpg

未来趋势研判技术伦理共治:需建立基因编辑、AI伦理等领域的国际标准,中科院自动化所通过技术手段将大模型安全性能提升20%-30%;创新生态人本化:确立科技向善导向,通过反AI诈骗技术研发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实现技术普惠;全球化协作深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布局50个海外技术节点,推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创新文化的协同进化,本质是“技术革命”与“文化觉醒”的双向奔赴上海需要通过教育革新、制度松绑与生态优化,正构建“文化自信—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案例从尚湖镇的激光产业到双凤酒业的区块链溯源,从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集群到民营企业的“揭榜挂帅”,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生产力形态,更孕育出以开放、包容、进取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基因。未来,唯有坚持“以文化滋养技术、以技术反哺文化”的路径,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为人类文明贡献兼具创新活力与人文温度的上海方案。

 搜狗截图25年04月03日2317_13.jpg

上海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超越杭州并建立龙头地位,需充分发挥其国际化、产业基础雄厚及资源集聚的优势,同时针对杭州在中小企业创新、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等领域的强项补足短板。结合最新政策与产业动态,上海实现赶超需要的六大核心策略及具体举措一、巩固算力与芯片自主优势,构建全球领先的算力底座1.加速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上海计划到2025年建成10P级自主智算集群,并突破国产GPU芯片(如壁仞科技BR100、沐曦芯片)的研发与量产,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例如,无问芯穹的Infini-AI异构云平台支持多芯片混合训练,已吸引Kimi、智谱AI等企业使用国产算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2.强化芯片产业链协同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如上海国投先导基金)加大对本土芯片企业的投资,推动7nm及以下工艺芯片量产,并联合高校研发下一代AI专用芯片架构。

搜狗截图25年04月10日1411_7.jpg 

二、深化开源生态,打造全球AI开发者高地1.推动开源战略与技术大众化上海智元新创已开源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和人形机器人灵犀X2,未来需扩大开源范围,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具身智能、多模态交互等领域的创新。例如,阶跃星辰的开源视频生成模型Step-Video-T2V,通过社区激励机制加速技术迭代。2.建设全链条开源基础设施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系列开源体系,构建覆盖算法、数据、工具链的开源平台,降低企业研发门槛,并吸引国际组织(如Linux基金会)参与生态共建,提升全球影响力。三、聚焦垂直场景应用,形成差异化优势1.深耕金融、医疗、制造三大核心领域金融:利用光语金帆等垂直大模型优化智能投顾与风险管理,结合浦东政策试点跨境金融AI服务;

 微信图片_20250326001751.jpg

医疗:联影智能与瑞金医院合作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如冠脉重建算法),推动医疗AI临床落地;制造:依托特斯拉超级工厂、江南造船等企业,开发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形成“AI+制造”标杆案例。2.抢占具身智能与机器人赛道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部署超100台机器人进行训练,推动“青龙”开源公版机规模化应用,对标杭州云深处机器人,加速服务机器人商业化。四、优化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转化1.构建“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网络效仿杭州“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模式,推动复旦、交大与商汤、依图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通过技术入股快速产业化。2.建设虚实融合实训场由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AI训练场,解决中小企业在数据获取与模型训练中的痛点,缩短商业化周期。

 微信图片_20250326002934.jpg 

五、强化政策创新与场景开放1.试点制度突破在浦东新区试行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政策,简化自动驾驶、医疗AI等领域的审批流程,吸引国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2.开放城市级测试场景临港未来城、徐汇滨江等区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800公里)和智慧园区场景,为AI企业提供真实验证平台,推动技术从实训场向实际场景迁移。六、优化人才与资本生态,增强全球竞争力1.人才政策升级针对杭州较低生活成本的竞争,上海需提供专项人才公寓、快速落户通道,并设立AI+X”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如交大AI研究院与企业联合课程)。2.资本支持多元化通过5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和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平衡资本分配,重点支持中小型创新企业(如阶跃星辰、库帕思语料公司),形成多层次创新梯队。

微信图片_20250326001728.jpg 

差异化竞争与生态集聚是关键上海需以全球算力枢纽+开源生态+垂直场景为核心竞争力,结合金融资本与国际化优势,与杭州形成错位发展:短期:通过算力基建和芯片自主化构建技术壁垒;中期:以开源生态和人才集聚实现持续创新;长期:通过政策灵活性与场景开放推动全球资源整合。上海若能有效整合长三角资源、加速技术转化与场景落地,有望在3-5年内重塑中国AI产业格局,确立全球领先地位,成为兼具技术创新力与产业辐射力的“AI超级枢纽”。培育上海创新文化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微信图片_20250312203637.jpg

阅读前一篇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工智能需要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