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专精特新——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的体会
2025-03-08 16:54:31

微信图片_20250308170407.jpg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自己重点对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公司瞪羚企业谈谈自己的感想。

  微信图片_20250308171546.jpg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本质是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模式革新,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也是对新兴产业的系统布局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到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均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载体。专精特新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市场,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为核心特征。自2011年政策提出以来,中国已累计培育12.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小巨人”企业达1.29万家,覆盖计算机、专用设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领域。2024年,中央财政启动30亿元资金支持首批20个试点城市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并通过专项奖补政策扶持1039家“小巨人”企业,全面提升其数字化水平。  

微信图片_20250308171541.jpg

创新引领与产业链赋能。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创新投入与产业链协同。研发强度高:50%以上的“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超千万元,80%以上在细分领域占据本省第一。例如,福州北卡科技拥有200余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50余项,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标杆。产业链补位:60%的“小巨人”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70%深耕行业超十年,通过技术突破填补产业链空白。如杭州“六小龙”企业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跃迁,带动上下游协同升级。政策协同与区域实践。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国家层面通过“链长制”统筹产业布局,以“链主”企业整合区域资源,专精特新企业则聚焦垂直领域攻坚,形成“链长领航-链主协同-专精特新补位”的分工格局。例如:山东提出打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七大未来产业集群,目标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52%;广东规划未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目标2030年形成万亿级增长点;陕西计划2025年培育10个百亿级创新集群,2035年升级为千亿级。  

微信图片_20250308171553.jpg 

金融与生态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2023年通过国家产融平台助企融资超7800亿元。地方政策如扬州《专精特新企业内培外引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专精特新集聚度达20%,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升级。挑战与未来方向。新质生产力与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但发展仍面临挑战: 1.技术转化瓶颈:部分科研成果未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需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2.区域失衡:北京、深圳、上海集中超700家“小巨人”企业,中西部需加强资源导入;3.国际竞争加剧: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领域需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未来需从三方面深化布局:强化基础研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加速原始创新向应用转化;优化生态网络:通过“数字智能+跨界融合”重塑产业模式,如浙江以“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差异化发展:各地需立足禀赋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例如沿海地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内陆地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640 (4).jpg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局限性,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链重构,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例如,杭州“六小龙”企业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不仅实现技术跃迁,更带动上下游协同升级。“小巨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高研发投入与产业链协同研发强度突出:50%以上的“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超千万元,2024年其研发和技术服务采购同比增长7.8%,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增速分别达9.4%9.6%。填补产业链空白:例如云南玉溪的易门铜业突破绿色低碳铜冶炼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贵研工业催化剂公司攻克高端贵金属催化剂难题,实现国产替代。区域实践与生态构建1.产业集群与政策协同各地通过“链长制”统筹资源,形成“链主企业引领—专精特新补位”的分工格局2.数字化与全球化双轮驱动战略路径优化生态网络:通过“耐心资本”和“链长制”服务,支持“小巨人”向“大巨人”演进

微信图片_20250308171309.jpg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指长期专注特定细分领域、生产技术国际领先、市场占有率全球或国内领先的企业。其核心特征包括:专业化深耕:第八批国家级单项冠军中,高端装备制造占比32.7%,新材料占26.5%,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7.4%,拥有有效专利363.7件,牵头制定国际标准314产业链主导性:如广东大普通信在时钟芯片领域打破国际垄断,新疆天鹅农机在采棉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局限性,例如通过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或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链。中央财办明确其三大抓手: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配的生产关系。这一过程中,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作为技术攻坚和市场突破的“尖兵”,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实践者。创新驱动与产业链协同单项冠军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技术突破:例如易门铜业开发绿色低碳铜冶炼技术,贵研工业催化剂攻克贵金属催化剂国产化难题;生态构建:通过链主企业+单项冠军”模式,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广东省依托19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构建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微信图片_20241216210813.jpg独角兽公司(Unicorn company估值超10亿美元且成立时间短于10年的创新型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载体,凭借其技术颠覆性、市场爆发性和生态协同性,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不仅是优质和市场潜力无限的绩优股,而且商业模式很难被复制,最初是美国牛仔风投(Cowboy Ventures)的创始人兼风险投资家李艾琳(Aileen Lee)在2013年提出的。中国现有369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球第二,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16个领域,其中62.6%为“硬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代表着技术前沿突破,更通过“技术—产业—资本”的闭环,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例如,驭势科技通过全场景无人驾驶技术重构物流体系,其机场无人牵引车已在香港国际机场实现1000天无间断运营,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卫蓝新能源研发的半固态锂电池单次续航超1000公里,突破传统动力电池技术瓶颈,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跃迁。  

微信图片_20250103215024.jpg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实践与新质生产力生成路径1.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双向奔赴”独角兽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将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产业应用。例如联创电子攻克非球面模造玻璃镜片技术,打破日德垄断,其车规级光学模组已嵌入全球智能汽车产业链,带动江西上饶光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2.生态重构: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协同独角兽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创新网络。Deepseek(杭州六小龙之一)开发的大模型技术,不仅应用于工业质检,还与核聚变研究结合——合肥“人造太阳”EAST装置借助AI优化等离子体控制,实现1亿度高温下1066秒稳态运行,为清洁能源革命提供新可能。这种跨界协同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涌现”特征。3.全球化布局:从本土深耕到国际竞合中国独角兽企业加速全球化进程,驭势科技的无人物流车已在新加坡樟宜机场应用,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预计三年内达60%-70%;联创电子的车载光学模组打入欧洲高端市场,形成“技术出海”新模式。这种国际化既是主动开拓,也是对供应链重构的被动响应,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动态适应性。

   微信图片_20250308172413.jpg

政策赋能与资本逻辑的协同创新1.耐心资本:破解“不可能三角”的关键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长期资本支持。2024年中央提出“耐心资本”概念,央企创投基金存续期延长至15年,票面利率低至2.65%的长期债券为硬科技企业提供稳定资金。典型案例如《黑神话·悟空》研发周期7年、耗资4亿元,突破游戏产业急功近利痼疾,验证了长期主义与资本耐心的可行性。2.政策矩阵:构建金字塔型创新生态国家着力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四级梯队。北京通过首购订购、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量子计算、基因医疗等攻关;江西依托1.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基础,培育联创电子等隐形冠军,推动光学产业从低端球面镜片向高端非球面模造升级。3.区域协同:从集聚效应到多极扩散独角兽企业分布呈现“北上深广杭”集聚与区域扩散并存的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集中316家,而成渝、武汉等中西部城市加速崛起,44家独角兽企业覆盖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合肥依托科学岛EAST装置和本源量子,形成“核聚变—量子计算—智能算力”创新链,2023年人工智能产业潜力全国第一。  

微信图片_20250308172458.jpg

挑战与未来:从技术突围到生态制胜1.核心挑战技术转化困境:62%的独角兽企业依赖独特技术,但产学研协同机制尚不完善,部分成果难以市场化;国际竞争加剧:美国对华科技封锁升级,半导体、合成生物等领域面临“卡脖子”风险;区域失:中西部独角兽数量仅占12%,需加强资源导入与生态培育。2.战略方向强化基础研究: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如卫蓝新能源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固态电池;优化资本结构:发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探索国资与民营创投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构建全球网络:鼓励独角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如驭势科技牵头机场无人驾驶标准。

微信图片_20250308172509.jpg 

新质生产力是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形成的高质量生产力形态,其核心特征是技术突破、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方向,并将“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瞪羚企业Gazella Company)则是指跨过初创期、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美国经济学家戴维·伯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概念这类企业因“个头小、跑得快、跳得高”的特性得名,通常具备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其估值一般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被视为独角兽企业的“前身”。瞪羚企业数量是“硅谷指数”中反映硅谷创新能力的指标。能反映行业发展水平、提升地区创新能力、拉动经济增长等。是整个创新创业链条上承前启后的中场力量1994年,瞪羚企业数量作为重要指标被纳入《硅谷指数》,不久欧盟统计局等均提出瞪羚企业界定方法,之后瞪羚企业的概念逐渐被全球多个地区接受并应用,‌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截至2024年,我国瞪羚企业数量已超3.5万家,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微信图片_20250308172446.jpg 

‌瞪羚企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信息、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等技术产业领域,分为生态型、平台型、解决方案型、产品型等四种类型。瞪羚企业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1.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瞪羚企业通过聚焦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例如,广东墨睿科技专注于石墨烯应用开发,成为全球首个覆盖石墨烯全产业链的企业;苏州某新能源储能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智能控制系统,解决了高原环境下锂电池稳定性的行业难题。这些企业的技术突破直接服务于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2.模式创新重构经济生态瞪羚企业擅长以轻资产、平台化模式整合资源。如广州4K花园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带动超高清视频产业从零起步发展为万亿级集群;山东某工业机器人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年均推出一款新产品的快速迭代。此类模式创新加速了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形成“老树发新芽”的升级效应3.生态协同推动集群发展瞪羚企业通过产业链协同形成创新网络。昆山市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领域企业形成创新联合体,2024年新增瞪羚企业108家,累计带动研发投入超158亿元。这种集群效应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规模化发展的土壤。

微信图片_20250308172434.jpg 

政策支持与生态培育:构建瞪羚企业成长体系1.顶层设计强化创新导向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支持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将其作为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抓手。2.地方实践打造全周期支持融资创新:苏州高新区推出“领航领峰”计划,为企业定制投融资产品,5年内瞪羚企业增长166%;场景赋能:济南市通过“一企一策”定向支持,累计培育优质企业超8000家;人才保障:广东省推广“490%”经验(研发机构、人员、资金、专利均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导权。3.数字化转型加速能级跃迁广东省每年推动超万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广东强芯”等专项计划,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瞪羚企业在此过程中既是技术应用者,也是解决方案提供者,形成“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1716169926528860.jpg

挑战与破局:瞪羚企业发展的关键命题1.融资瓶颈与资本支持瞪羚企业普遍面临高速扩张与资金错配的矛盾。当前融资渠道仍依赖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市场化风险投资占比不足。专家建议探索“耐心资本”供给机制,如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优化科创债券发行。2.人才短缺与协同创新中高端人才招引难、产学研协同不足制约技术转化效率。昆山市通过“祖冲之攻关计划”联动692项校企合作项目,广东则推动龙头企业组建59家创新联合体,此类经验值得推广3.国际竞争与风险防控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瞪羚企业需加强国际化布局。深圳大疆凭借全球80%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的经验表明,通过技术壁垒构建和品牌出海,可分散市场风险并提升话语权。展望:从“瞪羚跃动”到“经济新范式”未来瞪羚企业的发展需在三个维度深化政策维度: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财税、土地等政策向硬科技领域倾斜;生态维度:构建龙头企业+瞪羚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共同体,强化产业链韧性;全球化维度: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利用RCEP等机制拓展海外市场。

 微信图片_20241128223413.jpg

新质生产力与专精特新企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专精特新企业既是“排头兵”,也是“粘合剂”,其成长轨迹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新质生产力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前者提供战略方向与技术底座,后者则通过创新深耕与产业链协同,将技术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通过政策精准支持、生态优化与全球布局,中国有望以“大国重器”与“隐形冠军”的双重优势,重塑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协同演进,是中国突破全球产业链重构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将技术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中国有望以“技术冠军”与“产业生态”的双重优势,书写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篇章。新质生产力与独角兽企业的关系,恰似DNA双螺旋结构:科技创新为“碱基对”,耐心资本与政策支持为“骨架”,两者相互缠绕、协同演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瞪羚企业的成长史,本质是一部新质生产力的进化史它们以“小快灵”的姿态冲破传统路径依赖,用技术创新重构产业边界,最终汇聚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向‘新’而行”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时代命题。

阅读前一篇

新质生产力与S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