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颗粒度思维,开启开挂的人生
2024-08-04 17:41:08

IMG_20190823_162200.jpg

“颗粒度(granularity)”一词为胶片成像术语,指感光底片经曝光洗印以后,形成影像的银粒粗细程度。感光度相同的底片,颗粒度越细,图像的清晰度就越高。具体到实际工作中,“颗粒度”越粗(coarse-grained),表明细节越少,更多的是抽象的概括;“颗粒度”越细(fine-grained),表明细节越详尽,越有助于了解事情的全貌,更好地推动工作。从基础而言,颗粒度=颗粒+清晰度。颗粒度是指具体的详细和清晰程度。颗粒度这个术语的意思是为了清晰而工作。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657_23.jpg

颗粒度细有点像一个钢琴演奏高手行云流水一般飞驰键盘,每一个音符都很清晰,丝毫没有被吃掉。它也有点儿像一个出色的播音员字正腔圆,不会吃掉一个字,让人听起来着迷。颗粒度越细腻,让人听起来越悦耳,看起来越舒服,感觉越专业,很难忘记。颗粒度从浅层来看,它可以让音乐更悦耳,让说话更动听,让文字更曼妙,让工作更顺畅、有效。从深层去看,颗粒度越清晰、越细腻,对于一个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感受来说,会更悠远、更深长。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658_25.jpg

从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手机,再到物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商业要素的颗粒度变得越来越小。这些渗透进商业系统毛细血管中的探测器,正在不断抓取和呈现高清、像素级的动态,帮助管理者在“微观”层面理解商业世界的规律。管理者要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市场、产品、模式、运营、竞争、组织等因素。工业时代的做大“规模”,信息时代的做大“平台”,将在智能时代转向做深、做透。智能商业和传统商业的本质区别,就是精准。教授廖建文教授提出,企业未来制胜的核心在于“精”和“准”,很多行业都值得被重新做一遍。精准的商业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和复制。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639_2.jpg

颗粒度经济(有人这么认为)首先是基于对生产要素的改造:在数字化工具的帮助下,生产要素的颗粒度变得越来越精细。生产要素的精细化一直是推进经济演变和发展的动力。在工业时代,劳动力的专业分工(即劳动力的颗粒度)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增进了国民财富,对此亚当·斯密曾作过经典的阐述。走到数字化时代,生产要素的颗粒度化不仅仅停留在劳动力这一项上,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被精细化。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13_37.jpg

其次,颗粒度经济改造了生产要素的运营流程:也就是各个要素组合、匹配、协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准确、恰当。工业时代的劳动分工,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一种单维度的配合。但数字时代对信息的刻画却是多维的:时间、地点、特征、行为等。通过多维的协同,产生最优解。多维信息的匹配绝非简单的线性变化,而是网络协同,“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向正确的人提供正确的产品/服务”。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各个要素以“准确匹配”为目标进行组合、匹配和协同,一旦形成稳定的商业和组织模式,就可能成就指数级的增长。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16_40.jpg

简单来说,颗粒度经济是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基于“生产要素精细化”以及“运营流程准配化”而产生的新商业范式。它所呈现的不是量变(价值的增量),而是质变(价值的重构和再造的空间)。我们发现:当研究对象的颗粒度变小——从宏观、低速的质子到微观、高速的量子时,整个物理世界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思想都需要彻底重构。以滴滴出行为例:乘客什么时间从哪出发,多长时间到哪里,滴滴出行将出行精准化,不仅节约乘客的等车时间,同时也提升了司机师傅的上坐率。颗粒度越来越小,维度越来越细,我们正在处于颗粒度经济下的“精”“准”化时代。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19_44.jpg

颗粒度越细越好,这是一种优势。这并不是说:“颗粒度细的人就会经常纠结于细节,缺乏整体把控能力”。也不是说:“颗粒度细的人经常敏感,颗粒度粗的人经常大条。”而是说:“颗粒度”与“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是两个独立的维度。颗粒度决定一个人能看到多深的细节,而控制能力决定它能多均衡地分布自己的注意力。所谓内心强大的人,拥有很多特征,其中两个维度即是本题涉及的的粗细问题与强弱问题。颗粒度细的人,不但能看到整体,也能看到细节;颗粒度粗的人却很难看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细节。自控能力强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需要注意的地方。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18_43.jpg

“那些花半秒钟就看到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看到一颗瀑布,颗粒度大的普通人只能说:卧槽,水好大。但是,我们的李白同学看到瀑布后,他是这样说的: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顶尖高手就是顶尖高手,能够用细颗粒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觉。那么怎么能拥有一颗看到本质之眼呢?如何提升思考的颗粒度?而那些对于项目有超强掌控力的人,往往就是对一些概念思考的颗粒度很细的人。颗粒度思维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在问题把控上,能否聚焦真问题?在工作落实上,是不是关注到最小工作单元?在责任明确上,是不是下足“绣花功”?在时间管理上,能不能做到“以分钟计时”? 精确化思维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思考问题:问题的具体定义是什么?问题的描述时、个人的表达时是否做到了足够的精确?他人向你传递的信息是精确的吗?其中有夸张的成分吗?在讨论时是否是精确的就事论事,而非空泛的以偏概全?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658_24.jpg

时间颗粒度是什么?时间颗粒度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想拥有受人尊敬的职业化素养,恪守时间,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是基本要求。职场上衡量人的价值,有一个维度,就看他的职业化程度。我在网络上看到流传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当年这位62岁的中国首富,早上4点起床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根据行程表,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和海南省领导会见蛮重要,给你15分钟。另一个把时间切成颗粒的人,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英国电子邮报资深记者Mary Riddell说盖茨的行程表和美国总统类似,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度,而一些短会乃至与人握手,则按秒数安排。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14_38.jpg

认知颗粒度,决定思维精确度。一个认知颗粒度比较细的人,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可以看见更多的内容,也会看见更关键的内容,也能够更有效率的看。我们一些职场人士常常会不理解领导的意思,像学生写作文一样跑题,爱跑题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维的颗粒度不够细,看漏掉一些要点,思维认知的精确度不够。提升需要我们细化。在原有认知板块的基础上,不断的细分,让它越来越细致。角度。突破原有的认知角度,从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事物,发现新的内容。泛化。把原有的点认知,泛化为面认知。就是由特殊到一般。辩证。对原有认知做辩证思考,探讨原有认知局限的一面,消极的一面,不足的一面。甚至对原有认知进行否定。系统。把自己原有许多点认知,进行系统化,找到点与点之间的路径关联和层级关联。甚至建立一个网络状的认知体系。一个认知颗粒度比较细的人,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可以看见更多的内容,也会看见更关键的内容,也能够更有效率的看。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22_45.jpg

能力颗粒度类似于在校的学习方式,是体系化、渐进式的成长方式,应当被当成成长的主线任务。你细分颗粒度的三步走。初步划分:明确能力框架,首先你要找到需要强化的能力方向,有效的变强是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而非遍地撒网、蜻蜓点水。二次分解:从能力到技能,针对明确的成长领域进行拆分成具体技能。细化颗粒度:切割一发技(一发制胜),恰到好处的颗粒度,只有切割足够小,才能让你快速完成,并在未来面对相似问题有底气的处理好。所以说,颗粒度是最为明确,有实感的成长方式。人想变强,就是把自己的每一个需要或者希望掌控的技能切分成最小单位,然后逐个精进。从不懂,到熟悉,再到到精通,颗粒感越强,精通的颗粒技能越多,你就越强大。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46_47.jpg

工作颗粒度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不断提升工作成效。要求我们谋略为先,做到超前谋划、系统谋划、科学谋划。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尤为重要。要坚持谋定而后动,舍得在谋略上早下功夫,走一步、想两步、看三步,提前推演各个环节、通盘考虑各种要素。精细为要,做到精细雕琢、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时针走得准,关键在于控制好秒针的精准运行。以极端负责、极其用心、极为精细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每个环节、精耕细作每个步骤,把苗头性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用制度堵住细节漏洞,充分释放制度最大效能,用规范推动工作落实,保障各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严谨。实用为底,做到注重效率、注重调度、注重过程。再好的政策、再科学的举措无法落实落地都是一纸空谈。必须以实用字托底,充分结合好时、效、度,精准落地各项部署,让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成为工作新常态。要注重效率。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47_48.jpg

思维颗粒度是关键,思维颗粒度是具体,要通过三个步骤。第一是需求聚焦。明确需求导向,识别问题本质。第二是问题拆解。了解群众、企业、基层所需,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第三是方案细化。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到清晰、从定性到定量的原则不断细化改革方案。需要我们提高认知颗粒度。要敢于破除固化思维和路径依赖,时刻用最高标准对待每一项工作,抓细抓实,力求实效。细化规则颗粒度。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学会精雕细琢,打好规则组合拳,提升规则实感和触感。强化责任颗粒度。对问题事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定严格的工作管理措施,奖罚分明、防微杜渐。用5W2H建立起思维的“轴”。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652_19.jpg

很多企业向华为学习管理,看到华为管理颗粒度很细,于是就认为管理颗粒度越细,管理效率就越高,组织绩效能力就越强,但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稻盛和夫先生提倡的阿米巴模式和西方传统责任中心的管理方式,本质上就是哲学的差异。华为的任总曾经认为稻盛和夫将这套管理模式引入中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最后华为还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路。颗粒度不是越细越好,要与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相匹配,要知道颗粒度在越来越细的升级过程中,需要企业组织相互匹配,抛弃组织谈管理颗粒度,很容易把企业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09_36.jpg

领导人对全国老干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自古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不论在何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创造非凡的人生。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能否成为“行业状元”、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就在于工作中的“颗粒度”是否足够细化。要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707_35.jpg

《超级转化率》作者陈勇曾经说过:“只有颗粒度精细化到每一步的过程控制,成功才能复制”。而大部分的运营终局无外乎就是流程跑通后的规模化变现,所以用户路径的精细化很重要。好的规定,是那些细致、实用,清晰可操作的内容,而不是那些长篇大论放在书本中,束之高阁的东西。所以说,工作颗粒度越清晰可执行,就越实用、越接地气。颗粒度越细越好更是贯穿产品、运营、服务的一条准则。颗粒度经济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如何做深、做透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在这两个方向上不断提升,才能在颗粒度经济时代占得先机,引领潮流。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644_8.jpg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生每一步,要有颗粒度。中国人讲的“大智若愚”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意思就是说你明明可能认为自己知道的已经很多了,但却仍要以空杯的心态看待一切。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被当时很多人誉为这个“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人。然而,苏格拉底不但自己没有承认,他还说:之所以我看似拥有智慧,本质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每一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扎实有力地,踏出每一步。一个有颗粒度的人生,生命会更加清晰,更有动感与活力。

搜狗截图24年08月04日1653_20.jpg

阅读前一篇

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必须加快空间信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