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机会去上海数据交易所去学习,学到了不少,收获巨大。可信数据空间(Trustworthy Data Space, TDS)是一种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新型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旨在解决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信任和效率问题。基本概念。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技术(如隐私计算、区块链)与制度协同,构建“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追溯”的数据流通环境,确保数据主权归属明确、使用合规。其本质是为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等建立安全可控的共享生态。国家数据局《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覆盖企业、行业、城市、个人及跨境五类场景,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
核心功能与技术实现。关键技术支撑。隐私保护技术:采用可信执行环境(TEE)、联邦学习、同态加密等,实现“数据不动模型动”,原始数据不出域。数字合约与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约定数据使用规则(如用途、次数、销毁时间),区块链存证确保全流程可追溯。安全架构:分层防御体系,包括传输加密(TLS 1.3)、静态加密(AES-256)、动态访问控制(基于属性加密)。核心能力。身份认证:零信任架构下的双向身份验证(OIDC + mTLS)。资源交互:支持跨域数据目录查询与资源调度,如医疗数据空间中的病历加密共享。价值共创:吸引第三方开发数据产品(如AI模型、金融风控工具),按贡献分配收益。
主要类型与应用场景:
类型 | 典型案例 | 应用价值 |
行业空间
| 南方电网能源数据空间:32家单位共享设备数据,提升电网稳定性。 | 推动行业协同创新,降低供应链成本。 |
企业空间
| 温州鞋革产业空间:整合1.4亿张款式图,AI改款服务收入超900万元。 |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孵化垂直领域大模型。 |
医疗空间
| 温州“安诊无忧”陪诊:匹配病患与陪诊师,隐私数据零泄露。 | 释放公共数据价值,提升医疗服务连贯性。 |
跨境空间
| 探索碳足迹溯源管理,支持外贸产品合规流通。
| 促进国际数据合规协作。
|
建设挑战与未来方向。当前瓶颈标准缺失:技术架构差异导致空间互通困难,需统一接口协议。标准适配难:20%省份反映跨行业数据接口不统一(如汽车产业链需整合制造、保险等多类数据)。成本高昂:隐私计算硬件(如Intel SGX)部署成本高,中小企业参与难度大。突破路径。分层推进标准化:2026年前完成资源交互协议等核心标准,2028年覆盖五类空间全场景。普惠性技术推广:地方政府通过“数据券”“算力券”降低中小企业用数成本(如北京金融空间)。生态协同创新:龙头企业牵头构建产业联盟(如南方电网带动供应链共建数据空间)。政策引导:中央财政支持关键技术攻关,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如杭州、温州)。生态协同:运营商、云服务商、安全企业联合开发(如中国电信、奇安信方案)。技术融合:推动“数联网+区块链”底层互联,实现跨空间资源调度。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技术硬约束(隐私计算)与规则软治理(数字合约)的双重保障,成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行业标准完善与应用场景深化(如医疗联合研究、供应链金融),其将在释放数据价值。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解决数据流通中的信任、安全与效率问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1.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依赖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与创新应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需打破“孤岛效应”实现跨域融合,才能释放其乘数效应。2.可信数据空间的角色定位。定义为“基于共识规则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通过技术(如隐私计算、区块链)与制度双轮驱动,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成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信任基石。国家数据局计划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网络。
可信数据空间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解决数据流通瓶颈,激活生产要素价值。破除信任壁垒:通过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收益分配,解决权属不清与利益分配难题。例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智能合约管理《千里江山图》数字版权,年交易额超2.3亿元。隐私安全保护:采用联邦学习、同态加密等技术,实现“数据不出域”下的联合计算。医疗领域多家医院联合训练AI诊断模型,提升效率40%。技术底座支撑全链路可信。可信数据空间以 “1+5+N+1”架构为核心:基础设施层:提供算力与存储资源;安全流通层:动态加密与细粒度权限控制(如杭州文旅脑的毫米级游客权限管理);AI智能体应用:自动化数据治理与风险监控,如故宫壁画数据管理效率提升。
总结了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技术与功能支撑:
技术层级 | 核心技术 | 关键功能 | 应用实例 |
基础设施层 | 物理机/虚拟机/容器 | 提供算力与存储资源 | 支持多种部署形态 |
安全流通层 | 动态加密、细粒度权限控制 | 保障数据全流程安全 | 杭州文旅脑游客权限管理 |
AI智能体 | 自动化数据治理、风险监控 | 提升数据管理效率 | 故宫4.5万平米壁画数据管理 |
隐私计算 | 联邦学习、同态加密 | 实现“数据不出域”计算 | 多医院联合AI诊断模型训练 |
推动产业协同与模式创新。供应链优化:制造企业构建可信数据空间,实时共享生产进度与库存数据,供应商动态调整供货,效率提升20%-30%。绿色转型:南方电网整合发电、用电数据,通过区块链追溯碳足迹,新能源弃用率降至2%以下。多场景应用落地。1.工业制造。案例:隆鑫通用摩托车可信数据空间整合产业链数据,解决协同效率低等9大问题,推动从制造商向“产业生态组织者”转型。成效:设备故障预测减少停机,生产成本降低10%-20%。2.智慧城市。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嵌入可信数据空间,实现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数据协同,优化交通信号与公共设施布局。贵阳聚焦跨境数据流动,为西部企业提供低成本安全服务。3.普惠金融。网商银行“农户秒贷”项目融合多源数据联合建模,为1300万农户提供纯信用贷款,授信额超2000亿元。
挑战与应对策略。1.技术适配性。问题:异构数据互通难、隐私计算效率低(如全同态加密延迟高)。对策:轻量化架构设计,开源社区推动技术融合(如隐语社区覆盖六大技术路线)。2.机制设计难题。问题:权属界定模糊、跨主体协作动力不足。对策:试点探索收益分配规则(如上海数据交易所AI动态定价模型贡献78%交易额)。3.合规风险。问题:个人数据超范围使用(如医疗数据用于营销)。对策: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合规条款,差分隐私技术嵌入分析流程。未来发展趋势。1.技术融合深化。可信数据空间与AI大模型结合,自动生成决策支持报告(如长三角文旅消费白皮书)。2.国际标准参与。中国推动ISO《可信数据空间架构标准》制定,2030年拟建“一带一路”数据合作网络。3.市场化配置升级。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超800亿元,政务、金融、医疗为增长主力。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刻变革,而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构建安全、可信、高效的数据流通生态,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战略定位:数据要素流通的“新基建”。国家政策锚定方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覆盖企业、行业、城市、个人及跨境场景,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其本质是通过技术硬约束(隐私计算)与规则软治理(数字合约),破解数据“不敢供、不愿用”的困局,激活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驱动新质生产力的三重价值。创新赋能:数据流牵引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加速AI大模型训练、产业协同研发等创新活动(如温州鞋革产业AI改款服务增收900万元)。效率跃升: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域资源优化配置(如民航业跨航司中转效率提升30%)。绿色转型:能源数据空间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南方电网案例)。
技术底座:构建安全可控的流通范式。可信数据空间通过“三位一体”架构保障数据主权与价值释放:隐私计算技术。采用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TEE)实现“数据不动模型动”,如中日友好医院医疗数据空间通过TEE保障病历数据零泄露,支撑皮肤病AI诊断模型误诊率降低15%。区块链与智能合约。通过链上存证与合约自动执行约束数据用途(如限制使用次数、销毁时间),北电数智“红湖空间”利用智能合约实现影视IP合规调用。标准化互联架构。国家《可信数据空间技术架构》规范分层体系(基础共性、资源交互、可信管控等),支持跨空间资源调度。例如,民航数据空间通过统一数据目录实现航班轨迹跨域追溯。
行业实践: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标杆场景
行业 | 应用案例 | 新质生产力价值 |
制造业
| 长虹“虹雁空间”:整合供应链数据,实现生产协同效率提升40%,供应商凭数据质押获无抵押贷款2000万元。 | 推动柔性生产变革,降低产业链协同成本。 |
医疗
| 温州医疗健康空间:聚合多机构病历数据训练AI模型,缩短新药研发周期40%,中医智能问诊系统效率提升75%。 | 释放科研协同潜力,破解伦理合规壁垒。 |
金融
| 济南“泉融通”平台:融合医保、税务等2300万条数据,生成企业信用标签,促成中小微融资超40亿元。 | 平衡风控与普惠,激活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 |
能源
| 南方电网能源空间:联通32家单位设备数据,优化电网负荷预测精度,支撑“双碳”目标落地。 | 驱动能源绿色转型,提升资源调度效率。 |
民航
| 民航数据空间:通过“法规智能体”自动核验航班合规性,跨航司中转效率提升30%,旅客数据防诈利用率达95%。 | 提升安全监管效能,优化全球航空协作。 |
未来展望:可信数据空间的战略升级。技术融合深化。量子加密(CRYSTALS-Kyber)防御未来攻击,GPU加速同态计算提升性能。“AI Agent+数据空间”赋能自主决策(如北电数智“樱智Agent”优化医疗工作流)。跨境互认突破。依托中欧、金砖框架探索负面清单机制,支持外贸碳足迹溯源(如温州跨境数据空间试点)。与新型劳动者协同。培育数字素养人才,适配智能化生产需求,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可持续动能。可信数据空间以“技术可信”筑基、“规则共识”护航、“生态共赢”聚力,正在重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底层逻辑。随着政策、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耦合,其将加速数据资源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效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核心数字动能。
可信数据空间(Trusted Data Space)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数据要素流通与智能应用的新范式。两者相辅相成:可信数据空间为AI提供安全、合规、高质量的数据基座,而AI技术则赋予数据空间智能化管理能力,共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信数据空间如何支撑AI发展。1.解决AI数据供给与隐私保护矛盾。高质量数据供给:AI模型训练依赖大规模高质量数据,但隐私法规(如GDPR、HIPAA)限制原始数据流通。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技术(如联邦学习、同态加密),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跨域数据融合。例如:医疗领域:智慧眼科技融合多方安全计算(MPC)、联邦学习(FL)和可信执行环境(TEE),支持医院间联合训练AI诊断模型,提升效率40%。金融领域:蚂蚁密算科技的“密态可信数据空间”赋能网商银行“农户秒贷”项目,安全融合多源数据联合建模,为1300万农户提供纯信用贷款,授信额超2000亿元。
2.构建可信AI训练与推理环境。防数据泄露与模型攻击:传统AI部署常面临数据泄露(如GPT-5发布24小时即被越狱)和对抗攻击风险。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全链路密态计算和动态权限控制提供防护:安恒信息“数由空间”方案通过“数由器”连接器降低算力损耗40%,并在杭州政务云、汽车数据中台等场景落地,确保AI模型训练过程可审计、可追溯。河北省可信数据空间AI服务平台投入2973万元,为政务大模型(DeepSeek、通义千问)提供存证溯源能力,保障8000亿条公共数据安全开发。AI如何赋能可信数据空间的智能化升级。1.自动化数据治理与风险管控。AI驱动的数据分类与分级:安恒信息的数据分类分级智能体,效率提升60倍,日均告警研判效率提升400倍,大幅降低人工审核成本。实时安全监控:AI智能体(如安恒“恒脑”大模型)自动检测异常访问、数据泄露风险。例如在亚运会、亚冬会期间累计拦截攻击超百万次。
2.智能决策与场景化应用。动态策略调整:AI通过分析数据使用模式,自动优化访问权限。如杭州文旅脑实现游客权限的毫米级动态管理。场景化智能体开发:河北省政务AI服务平台支持40个场景应用,覆盖纪委监委、卫健委等部门,实现政策解读、风险预警等智能服务。3.隐私计算与AI治理的融合创新。差分隐私+AI监控:在AI系统监控预警中,通过差分隐私技术添加噪音,确保统计结果不泄露个体信息(如电商反刷单监控仅需聚合点击频率,无需用户ID)。AI治理AI:大模型已能通过隐私专业认证考试(如GPT-5在IAPP隐私考试中超过人类水平),为数据空间合规策略制定提供辅助决策。核心挑战与应对策略。1.技术瓶颈。问题:异构数据互通难、隐私计算效率低(如同态加密延迟高)。对策:轻量化架构设计(如安恒“数由器”降低算力损耗)、开源社区推动技术融合(隐语社区覆盖6大隐私计算路线)。2.安全与合规风险。问题:AI模型越狱(如GPT-5)、数据超范围使用。对策:多层防御:对抗性测试 + 实时监控 + 动态策略执行。智能合约自动合规:嵌入数据使用条款,自动阻断违规操作(如医疗数据禁止用于营销)。
3.生态协同不足。问题:跨主体协作动力弱、标准不统一。对策:联盟推动标准化:国家数据局指导成立“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联盟”,智慧眼等企业参与制定医疗数据跨机构流通标准。激励机制设计:上海数据交易所AI动态定价模型贡献78%交易额,平衡各方收益。未来趋势。1.技术融合深化。可信数据空间与AI大模型结合,自动生成决策报告(如长三角文旅消费白皮书)。2.国产化与国际化并行。中国推动ISO《可信数据空间架构标准》制定,2030年拟建“一带一路”数据合作网络。3.市场爆发式增长。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超800亿元,政务、金融、医疗为核心赛道。构建“AI-数据”共生体。可信数据空间与人工智能的协同,本质是“安全基座”与“智能引擎”的闭环:数据侧——可信空间确保数据要素“流得动、用得稳”;智能侧——AI驱动数据价值“挖得深、用得准”。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自主可控技术(如密态计算芯片)、动态治理框架(如AI伦理审查机构)及全球化生态共建。随着国家试点(如河北2973万平台)与企业创新(安恒、蚂蚁)的落地,中国正以“可信智能数据基座”重塑全球数字经济格局。
可信数据空间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基础设施,旨在通过技术、规则与生态协同,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的安全流通。标准化建设是其发展的关键支撑,为互联互通、价值共创提供统一框架。可信数据空间与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关联。标准化破解数据流通瓶颈。可信数据空间需解决跨主体、跨行业的数据互操作性与信任问题。当前实践中,技术标准缺失(如数据接口协议、安全协议不统一)和市场机制模糊(如数据定价、权责界定)导致“数据孤岛”难以打破。标准化通过统一技术规范与管理规则,降低协作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例如,欧洲已建成约160个数据空间,其核心依托GAIA-X平台的统一标准体系;我国则通过《可信数据空间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年版)》(后称《指南》)构建中国方案。标准化驱动可信能力落地。可信数据空间的三大核心能力——可信管控(安全合规)、资源交互(高效流通)、价值共创(生态协同)均依赖标准支撑:可信管控需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标准(如数据使用控制、存证溯源);资源交互依赖数据标识、语义发现等接口标准;价值共创需明确数据产品开发、收益分配等商业规则。
标准化体系的核心框架:六大层级覆盖全生命周期。2025年6月发布的《指南》首次提出分层标准框架,系统性解决认识不统一、实践路径模糊问题:
表:可信数据空间标准体系框架及典型应用
层级 | 核心功能
| 标准化重点 | 应用场景示例
|
A基础共性
| 统一术语与能力底座 | 参考架构、安全合规要求 | 跨空间互联的通用协议 |
B资源交互
| 数据高效流通
| 数据接口协议、目录发现规范
| 行业数据空间跨平台调用 |
C可信管控 | 安全与合规闭环 | 隐私计算、智能合约、审计追溯 | 医疗数据跨机构共享 |
D价值共创
| 数据资产化与收益分配 | 数据产品开发、价值评估模型
| 产业链数据协同创新
|
E建设运营
| 工程化部署
| 运维监测、服务接入规则
| 城市数据空间平台搭建 |
F应用推广
| 分类落地指导
| 五类空间(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建设指南 | 跨境数据负面清单管理 |
关键突破:基础共性层统一技术语言(如IEEE P 3158《可信数据空间系统架构》);可信管控层整合隐私计算与区块链标准,确保“原始数据不出域”;应用推广层差异化指导五类空间建设(如企业空间侧重产业链协同,跨境空间探索负面清单机制)。标准化驱动的应用价值与产业机遇。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潜能。据IDC预测,2028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价值超万亿元。标准化降低创新试错成本,加速场景落地:企业空间:华为生态数据交换空间实现供应链质量追溯,中小微企业信用增值;行业空间:温州营销数据空间孵化28个应用,服务超100家企业,交易额5.23亿元。赋能关键技术产业化。标准化推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规模化应用:隐私计算市场2025年规模预计达14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区块链驱动数据确权市场规模2025年超1900亿元。例如,智能合约标准确保数据交易自动执行,跨境监控存证标准支撑自贸区数据安全流动。
标准化价值与行业对比:
行业 | 核心标准
| 关键应用场景
| 标准化价值
|
医疗 | 数据分层治理、垂类模型接口 | 专病研究、AI辅助诊疗
| 破解伦理壁垒,释放科研与临床协同价值 |
金融
| 分类分级规范、沙箱计算协议 | 普惠金融、反欺诈
| 平衡数据融合与合规风险,激活中小微融资 |
制造业
| IEEE 3158架构、TDM工业协议 | 供应链协同、质量追溯
| 降低产业链协同成本,驱动柔性生产变革 |
标准化驱动行业范式创新。医疗领域以隐私计算+伦理审查标准为核心,推动生物医药全链条升级;金融领域借力分类分级+沙箱计算标准,破解风控与普惠矛盾;制造业依托国际架构+工业协议标准,重塑全球供应链竞争力。未来需进一步细化行业子场景标准(如医疗专病数据库标签体系、制造业边缘计算轻量化协议),同步探索跨境数据空间互认机制,实现“技术-规则-生态”闭环。
突破路径。分层推进标准实施:2026年前完成核心基础标准(如资源交互协议、可信管控框架);2028年发布超20项标准,覆盖五类空间应用全场景。生态协同:政企联动:政府开放公共数据(如南京归集342亿条政务数据),企业开发行业级解决方案;技术融合:推动“区块链+隐私计算”标准化,构建跨境数据空间安全底座。标准化塑造数据流通新范式。可信数据空间的本质是 “规则驱动的数据共同体” ,标准化建设通过统一技术语言、可信规则与商业生态,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核心支撑。未来需以《指南》为蓝本,加速基础标准落地与行业适配,同步探索弹性监管机制(如跨境负面清单、容错免责设计),最终实现“100个空间”目标,激活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标准化时间轴。2025年:试点基础共性标准(如身份认证、数据目录)。2026年:核心标准落地(资源交互、可信管控)。2028年:五类空间全面覆盖,跨域价值网络成形。
关键挑战与标准化突破方向:
挑战
| 标准化解决方案
|
法律冲突
| 建立跨境数据“白名单”互认机制(如粤澳医疗空间纳入澳门《个人资料保护法》豁免清单)。 |
技术异构性
| 推广IDSA语义互操作标准,强制使用统一数据目录(如民航数据空间实现跨航司轨迹追溯)。 |
中小企业成本高 | 政府提供“数据券”补贴隐私计算硬件(如北京金融空间),降低技术使用门槛。 |
主权争议
| 设计数据分级控制权:核心数据本地化、衍生数据可控出境(如徐工仅共享设备故障代码而非完整日志)。 |
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新型数据流通基础设施,通过“技术可信+规则共识”的双重保障,已在多个行业孵化出突破性创新应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以下是代表性行业的实践案例及创新成果:制造业:供应链协同与柔性生产革命。长虹“虹雁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应用:整合全球22个制造基地的工业数据,实现供应链秒级协同(如物料出入库信息同步从隔日压缩至秒级),赋能135万台电视生产,带动产值超90亿元。突破性价值:供应链金融创新:通过生产数据质押,为2500家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贷款超50亿元,融资效率提升80%。C2M反向定制: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优化产品设计,某电视型号研发周期缩短40%,销量增长300%。鞍钢“钢铁产数双链融合空间”。创新应用:聚焦场景——双碳管理:精准监测吨钢碳排放,助力应对欧盟碳关税(CBAM),碳排放降低10%;工艺优化:跨企业共享质量数据,产品不良率降低15%,高端钢材研发周期缩短30%。
医疗健康:科研协同与临床赋能。广州卫生健康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应用:发布28个专病高质量数据集(如脑血管病、肝癌)和5个数据产品(如儿童肺炎感染指标分布图谱),覆盖18家研究型医院。突破性价值:药械研发加速:新生儿黄疸数据用于无创检测设备算法优化,企业研发效率提升40%;AI辅助诊疗:训练皮肤病诊断模型,误诊率降低15%,病历书写效率提升75%。重庆医保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应用:打通医疗机构、药企、保险公司数据,落地“商保快赔”“一站式结算”功能。突破性价值:推动商业健康险从“经验定价”转向“数据定价”,理赔效率提升50%,缓解中小医疗机构融资难题。金融行业:风控重构与普惠金融。北京金融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应用:融合税务、社保等220类数据,覆盖330万家市场主体,构建AI赋能的融资供需平台。突破性价值:智能风控:整合法院、市监黑白名单数据,识别欺诈企业4000余家,坏账率下降1.8个百分点;中小微融资:生成企业信用标签,累计促成融资超40亿元。济南“泉融通”平台。创新应用:打通医保、公积金等2300万条数据,构建6000项企业信用指标模型。突破性价值: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提供定制融资方案,匹配效率提升50%。
能源与环保:绿色转型与精准治理。雄安矿产资源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应用:覆盖全球35种矿产全产业链数据,整合矿山生产、物流、交易等数据链。突破性价值:构建资源供给-数据开发-数据运营三大平台,推动矿产供应链碳足迹追溯,支撑绿色矿业发展。首创环保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应用:建设PB级环境数据集(水质监测、气象感知等),开发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突破性价值:动态优化城市污水处理效率,降低能耗15%,推动环境治理从“末端监控”转向“全程预测”。城市治理:全域协同与民生服务。雄安新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应用:汇聚330亿条数据,开发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等6大类30余种数据产品。突破性价值:通过“身份认证+加密+访问控制”三重防护,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支撑智慧建造、产业赋能等场景。南京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应用:构建金融服务、人工智能等13个专区,打造共治共享的城市数据生态链。突破性价值:为交通调度、公共安全提供实时决策支持,拥堵指数下降18%。
可信数据空间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引擎。技术硬约束:隐私计算(如TEE)、区块链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流通不流失”,破解安全信任瓶颈;规则软治理:数字合约约束数据用途与权限,形成跨主体协作生态(如医疗数据科研联盟、矿产供应链联盟);乘数效应释放:制造业:供应链效率提升40%,研发周期缩短30%;金融业:中小微融资成本降低2.3个百分点,风控精度跃升;医疗业:AI诊断误诊率下降15%,新药研发提速40%。可信数据空间通过重塑数据流通范式,正在成为激活产业创新、效率跃迁与绿色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国家“100个空间”目标的推进(2028年),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深度与广度将持续扩展。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构建“技术+规则+生态”三位一体的信任底座,破解了数据要素流通的核心堵点,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基座。未来需在自主核心技术突破、跨域利益协调机制及国际规则话语权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实现从“数据资源化”到“数据生产力”的跃迁。随着多个国家试点项目落地,中国正以“数据之治”重塑全球数字竞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