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共情”
2024-06-07 12:04:22

微信图片_20240604222754.jpg

在共情方面自己认为还是学习了不少,看了不少书。写过《为什么新词共情伤害这么火?()》,《为什么新词共情伤害这么火?()》,《再议共情伤害》等文章。共情(Empathy )的本义是 the ability to imagine oneself in the position of another and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share the feelings of another,被译为共情、共鸣、同情、同感,也有人译为同理心、移情、神入等,与汉语中的成语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等意义大体一致,是一个很积极、正面的概念。共情是指对他人的感受、情感和需求产生共鸣,从而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状态。共情能力强的人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还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建立互信关系。在社交交往、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中,共情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共情是我们的软实力。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112_12.jpg

共情能力强的表现为善于倾听,关注他人的情感状态,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他们往往比较敏感细腻,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他们也往往比较宽容和乐观,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建议和支持;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共情是一种稀缺的能力,它并不来自于对他人正面情绪的赞美……。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伊克斯(William Ickes)是在共情研究领域中最高产和最德高望重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自己的《共情的精准度》(Empathic Accuracy)一书中做了如下表述,让人难以置信。共情推理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读心术……共情可能是头脑能做的第二伟大的事情,而最伟大的就是意识本身。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109_10.jpg 

首先,我们是有意识的——清醒并能觉察到我们自己正在思考和正在感觉着。其次,我们是能共情的,也就是说,我们能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理解,真实地感觉到他人的感觉,明白他人的想法、主意、动机和判断。共情能提高我们对他人想法和感觉的觉察力,让我们知道如何全然又全心地生活。共情最想把自我变得更为广大,其实这也是共情的实质——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你是谁?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你最看重什么?这些就是共情需要去探索的问题。共情既顽皮又好奇,而且关注于每时每刻的沟通。共情具有诗人一般的灵魂、孩童一般的内心和先知一般的智慧。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114_15.jpg

请记住一个原则:先关注“情”、再关注“事”的顺序。接受——了解——表达——启发。这是共情的四个步骤。需要强调一点,共情本来不应该有步骤,因为这是一种态度和能力,而基本的态度是:接纳对方有情绪、先关注”情“再关注”事“、倾听对方发生了什么、表达你听到后对对方情绪的理解、原因和过程、不做评判、不直接给建议、引导对方思考和解决问题。当然这需要日常生活的刻意练习,才能达到在关系里融会贯通的程度。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112_13.jpg

共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让我们能在行动之前有所思考,去了解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教我们如何利用推理能力来平衡我们的情感,激励我们向人们所能够追求的最崇高理想而努力。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会像一些相互没有关联的物质一样在这个星球上游荡,即使碰巧撞上了彼此,也会在说一句你好之后相互离开。这样的我们虽然清醒但没有感觉,虽然有觉察但漠不关心,虽然有很多情感但无法理解或影响它们。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115_16.jpg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镜像神经元负责输入:看到别人遭受不幸,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会激活,产生类似的反应;情绪能力负责处理:这种反应会激活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让我们从过往经历中寻找到类似的经历,产生同样的感受,比如痛苦、悲伤、愤怒……。心智理论负责输出:对方跟我一样,都是我的同类,那么肯定跟我会有类似的感受。既然我感到痛苦/悲伤/愤怒……那么对方一定也感到痛苦/悲伤/愤怒……我希望能消除他的负面感受,就像消除我自己的一样。这就是共情能力的三大支柱,也是使得我们能够跟别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共情能力其实很大程度是伴随进化而来的,它也是使得人类能够一直存活、繁衍下来的重要能力。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110_11.jpg

目前主流的心理学者将共情分为两大类: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和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认知共情是指我们可以理解他人视角,从他人角度理解他们当前处境的能力,也有时会被称作“换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认知共情的能力不局限于我们对于他人思维模式的理解,对于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也可以算作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是指我们对他人情绪与感受感同身受的能力,衡量了我们与他人共享情绪体验的能力。我们会与他人的情绪体验产生共鸣。当我们身边的人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受到些许压力。这种情感共情当然也适用于积极情绪,如过年时大家都沉浸在新年的庆祝与喜悦中,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被身边的节日氛围所调动,感到开心和愉悦。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032_1.jpg

现实生活中就变成同情心式共情,是我理解了他,但失去了自己。自己也失控了。这不是共情,这是自我崩溃。同理心式共情,是我理解了他,但我还是我。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情商发展三部曲:第一步,了解和管控自己的情绪。第二步,了解和管控他人情绪。第三步,融会贯通前面两步之间的链接和协同。这就是事物具有两重性,一旦越过一定的“度”,任何正面的东西都会走向反面。“共情伤害”(Empathetic Hurt)意为在他人的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负面情绪(Negative Emotions)的长期浸染下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并因此而引起自身的抑郁、焦虑、愤怒甚至精神崩溃,更严重者因不能自拔而产生自伤或自杀倾向。尤其在疫情或其它灾难突发时期。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047_7.jpg

这次看了一本书彻底改变我传统意义上对共情的理解。剑桥大学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的《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The Science of Evil: On Empathy and the Origins of Cruelty。从生物学的角度重新来理解人类的“阴暗面”。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对比了两种存在模式:“我-你”模式(和另一个人产生联系,为的就是这联系本身);“我-它”模式(和一个人或一件物品产生联系,为的是利用对方达到某个目的)。而西蒙.巴伦-科恩认为,恶的根源在于“共情腐蚀”(empathy erosion),即把其他人都看成了物品。共情是一种能力,它使我们理解别人的想法或感受,并且用恰当的情绪来回应这些想法和感受。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039_2.jpg

共情在人群中通常是呈正态分布的,我们所有人都位于共情钟形曲线上的某一点上。那些我们称之为恶人或残酷的人,处在这条曲线的极端位置,这些人从来不曾有过共情,以后也可能不会有(即零度共情)。而另一些人处于共情分布的低端,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共情在当时的处境中关闭了,他们有过共情,只是暂时丢失了。西蒙提出了“共情回路”模型,他认为:人之所以做出残酷行为,是因为共情回路出了故障。想象人脑中有一条共情回路,决定了我们能够产生多少共情,把共情利用EQ量表进行测量,并且根据测量结果对“共情机制”从0-7级进行划分。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041_4.jpg

处于0级的人完全没有共情。这个等级的人可能沦为罪犯,而有一部分不自知自己伤害了他人,无法体会悔恨和懊悔的感受。处于1级的人共情回路一部分“断了线”,可能会伤害他人,但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反思,也会表现出懊悔,只是事发时,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在特定的条件下,他们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情。处在2级的人仍然具有巨大的共情障碍,但他们对其他人的感受已经有了些许体会,不会再发动身体攻击了,只不过他们还是会在言行上失礼,并因此失去朋友或工作、家庭,却总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处在3级的人已经知道自己有共情障碍,他们可能会为此掩盖或弥补。对这个等级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意识到了自己听不懂别人都能听懂的话,寒暄或闲谈都好似噩梦,只想独处,做回自己。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041_5.jpg

处在4级的人,已经有了接近均值的共情,他们的共情略微迟钝,但大多数时候不会影响日常的行为。他们的友谊大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活动上,而不是亲密的情绪,但他们的友情并不会因此而显得乏味或脆弱。处在5级的人,共情已经略微超过均值,且女性的数目超过男性。这个等级的友谊更有赖于亲密的情绪、彼此的信任、相互的支持和同情的传达,他们许多时候都会为别人着想,不会匆忙地独自决策。达到6级的人,是具有真正超凡共情能力的人,他们始终在关注别人的感受,而且会不辞辛苦地送上关怀和支持。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046_6.jpg

零度共情分为两个部分,零度共情负面和零度共情正面。零度共情负面作者给出了三个模型:B型:边缘型人格;P型:病态型人格;N型:自恋型人格。关闭共情有两种:暂时和永久。暂时(可逆):比如医生为病人做手术,用手术刀切割病人的身体,需要暂时关闭共情;可以暂时影响共情的条件有:酒精、疲劳、抑郁。永久(不可逆):原因很复杂。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共情障碍,同时又具有超越常人的道德感。所以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不仅不是零度共情负面里那些犯法者,反而是执法者。关闭共情等于打开了恶的开关。本书的结论是,所有的恶性事件,残酷行为都是共情关闭的结果,关闭的原因可能是基因,早期经历或者当下状态。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050_8.jpg

共情能力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对他人的情绪容易感同身受;知道他人的内心需要;和他们相处起来很舒服。何炅是非常出名的主持人,也是圈内的情商王,他的共情能力就特别强。如何掌握共情的表达,把握要领很重要: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来访者,用他的眼睛和头脑去知觉、思维和体验。投入地倾听对方的困境。不仅要注意他的言语内容,更要注意非言语线索(声调、表情、姿势等)所透露的情感信息。回到你自己的世界里来。把你从诉说者那里知觉和体会到的东西进行一番识别、分辨和理解。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把你接收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在反应的同时留意对方的反馈性反应。关键是看对方是否感到你准确地理解了他,因为你的同感可能出错,对方的反馈是纠正错误的重要信息。给予一定的力量和支持设身处地地帮对方想办法解决问题,表达出理解和支持,从根源上解决对方的困境。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2114_14.jpg

共情是人与人之间认知和情感连接的纽带。增强认同,就要提高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心灵共情能力,通过教育来培育中华民族认知、中华文化认知,增进国家共情,以达到“知行合一”。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主张“以人为本”。中国是“人本”的国家,《礼记》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先秦诸子大师有一个共同点:信人不信神,也不信邪,使得共同体在文化上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二是主张“和而不同”,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和经验论,深入挖掘“人本”内涵、“和合”精神,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动力,彰显国家共情能力,随着各民族中华共情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知进一步唤醒、中华共情得到进一步激活,从而达到中华心灵共情状态,也必然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搜狗截图24年06月06日0958_1.jpg

阅读前一篇

再论“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