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提出了把松江打造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作为一个写了147篇新质生产力文章的实践与应用专家发表自己的拙见。"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是一个融合了前沿理念与地方实践的战略定位。它并非一个浮于表面的标签,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系统性改革,打破传统路径依赖,让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能够高效配置、自由涌动,最终在本地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并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的四个核心维度。
核心维度 | 具体内涵与特征 |
前沿产业与未来布局 | 聚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以及卫星互联网、6G、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赛道,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创新策源与成果转化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如"松江大学城科创源",通过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打通从"0"到"1"再到"10"的转化通道。 |
制度创新与要素保障 | 推行"拿地即开工"等审批改革,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并实施精准的人才、土地等要素供给政策。 |
区域协同与开放生态 | 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跨区域合作,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流动与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构建协同开放的合作体系。 |
先行区的实践关键。定义先行区,除了上述核心特征,更关键的是看它在实践中如何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具体来说,它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表率:1.构建以"新"为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行区的"新",首先体现在产业结构的重塑上。这需要:布局前沿与未来产业:不仅满足于发展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敢于瞄准卫星互联网、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构建"星、箭、端、网"全链条生态。 推动"两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赋能,鼓励企业从单纯卖产品转向提供"制造+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2.打造高效顺畅的创新策源与转化链条。先行区的"质",来源于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其核心是构建一个高效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激活创新策源:核心是激活如"松江大学城科创源"这类创新源头。通过实施"双向发榜"机制,让企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的研发资源精准对接。填补转化断层:大力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为实验室技术提供可行性验证和放大试验支持,破解"纸上发明"难以走向产业的困境。培育创新主体: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3.推动刀刃向内的制度与要素供给改革。先行区的"先行"二字,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敢于在制度和要素配置上进行自我革命,为新质生产力扫清障碍。制度创新提效率:推行"拿地即开工"、"一窗通办"等改革,将审批流程从"数月等待"压缩至"一日办结",打造令人称道的"松江速度"。要素配置优保障:金融支撑: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设立如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向创新主战场。人才集聚:建设动态的"人才地图"和服务网络,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实现"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服务"。空间保障: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并通过"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等机制,在全区层面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4.塑造开放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先行区不应是"孤岛",而必须是开放合作的"枢纽"。深化区域协同: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松江的先行区建设必然要求深化九城市间的合作,共同打造"联盟+基地+基金+平台"的跨域合作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重大科研设备共享。构建开放生态:积极链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使先行区成为国际化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是一个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创新为驱动,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以制度型开放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保障,能够持续产生并高效转化新质生产力,并对周边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具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区域。

要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上海松江区需要构建一个以创新为核心驱动、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适配的生态系统。这背后是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下面用表格梳理了松江区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的核心规划布局。

工作维度 | 核心规划与重点方向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主导产业:发展以智能终端、智算服务、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以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四个百亿级特色产业。-未来产业:前瞻布局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 | -企业主体: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关键技术:鼓励“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支持首台套装备的推广应用。-成果转化:打造松江大学城科创源,推动校企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
推动教育、人才、金融深度融合 | -教育融合:激活松江大学城资源,推动校企共建研发平台,促进科创资源开放共享。 -人才引育:建设动态“人才地图”和服务网络,通过各类榜单和计划吸引青年创业人才。-金融支撑: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发挥G60科创基金等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 |
优化制度与营商环境 | -机制创新: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区域合作,构建“联盟+基地+基金+平台”的跨域合作体系。-审批改革:推行“拿地即开工”、“一日办结”等模式,提升企业落地效率。-精准服务:建立“一产业一专班”机制,实施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

产业布局的具体实践与目标。在清晰的顶层设计下,松江区通过设定具体目标和打造产业生态,将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健康消费医疗器械:构建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强化“链主”企业引领,搭建关键公共服务平台,激活技术创新策源能力,优化政策与要素供给保障,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卫星互联网:围绕垣信卫星、格思航天等“链主”企业,打造“星、箭、端、网”全链条生态,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产业规模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新能源电力装备:以正泰电气为核心,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规模超400亿元的研发制造服务基地。6G未来产业:坚持“5G-A规模化应用”和“6G创新策源”双轮驱动,力争到2030年形成超1000亿元产业规模。
如何更好地打造“先行区”。基于上述规划,要让新质生产力真正迸发活力,还可以关注以下几点:持续深化机制改革: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例如,可以将在工程项目审批中成功的“协同并跑”模式,推广到更多跨部门的政务服务中,为企业提供更极致的服务体验。强化颠覆性技术培育:在支持现有产业攻关的同时,可以设立“未来产业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宽容失败,鼓励科学家和创业者挑战“从0到1”的突破。构建开放创新生态:除了物理上的产业集聚,更要鼓励形成“创新共同体”。可以定期举办跨行业的技术沙龙和应用场景对接会,促进人工智能、智算服务与传统制造业、生命健康等领域的跨界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如果将健康消费医疗器械打造成上海松江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确实需要系统性的铺垫和发力。松江在这方面已有不错的基础,例如临港松江科技城已在高值耗材、心内介入和体外诊断三大领域集聚了近百家医疗器械企业,并涌现出汇禾医疗这样的创新标杆。以下是为松江区梳理的关键发力方向和具体铺垫措施,核心思路是:聚焦长板、生态赋能。

明确产业定位与主攻方向。首先,松江需要在健康消费医疗器械这一宽泛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细分赛道,实现差异化发展。聚焦核心细分领域:可以考虑重点发展 “家用与可穿戴设备”、“医美与康复器械” 以及 “体外诊断(IVD)与即时检验(POCT)” 等领域。这些领域与消费市场结合紧密,也符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银发经济驱动的“居家医养”新需求。塑造“健康消费器械”特色:与传统大型医疗设备不同,健康消费器械更强调智能化、便捷化与个性化。松江可以借此塑造自身产业标签,例如在近期举办的首届全球医美与大健康产业大会上,松江已表露将健康消费器械作为核心增长极来打造的意图。

构建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生态,能够吸引并滋养企业,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强化“链主”企业引领:充分发挥如汇禾医疗(心血管介入器械)、昊海生物(医美生物材料)等区内龙头企业的磁场效应,鼓励它们开放供应链,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搭建关键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政府与园区发力的重点。可以参考临港松江科技城的成功实践:注册与临床:引进类似上海长三角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促进会的机构,为企业提供医疗器械政策解读、注册申报等专业咨询服务;并与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宝贵的临床验证场景。检验检测:对接具备CMA、CNAS等资质的知名检测机构,帮助企业就近、快速地完成产品检测。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建设:整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源和标准化资源,形成服务库,为企业提供快速审查等各种支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园区可以主动组织产业对接活动,精准链接区内企业的供需,例如促使生产高值耗材的企业采购区内另一家公司的数码显微镜,实现内循环。

激活技术创新策源能力。持续的创新是产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引擎。贯通产学研链条:深度激活松江大学城的科创资源。可以推动校企共建研发平台,通过“双向发榜”等机制,让企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的研发资源精准对接。实施精准的企业梯度培育:构建“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对首次获批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并支持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攻关关键技术与未来赛道:鼓励企业围绕上游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卡脖子”环节进行攻关。同时,前瞻布局如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赛道。

优化政策与要素供给保障。高效的政府服务和充足的要素供给是产业发展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提供“精准滴灌”式的政策支持:空间载体:支持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例如规划建设专业的医疗器械产业园。金融赋能: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可以设立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对获得股权融资的企业给予配套奖励。人才集聚:绘制“人才地图”,精准引进产业急需人才。在人才落户、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并对企业高管和核心骨干给予一定奖励。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在全区层面,可以推行“招商引资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促使各街镇、园区打破壁垒,让最适合的项目落到最合适的地方,实现全局最优。打通产品上市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区内创新产品入选上海市生物医药“新优药械”目录。入选产品不仅能获得医院采购的加分,更能获得与医保部门直接对话、解决收费条目问题的“黄金通道”。松江打造健康消费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需要走一条 “聚焦细分领域、构建产业生态、激活技术创新、优化政策服务” 的四位一体发展路径。

要让上海松江区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先行区,这不仅需要在产业上布局未来,更需要在制度、生态和协同上率先突破。一份可行的行动方案需要兼顾 “方向引领” 与 “落地执行”。梳理松江区可以作为先行者,在全市乃至长三角范围内率先探索的四大行动方向及其核心抓手。

行动方向 | 核心抓手与率先探索领域 |
布局前沿产业,攻克关键技术 | 攻坚“星、箭、端、网”全链条卫星互联网产业;前瞻布局 6G、脑机接口 等未来产业;以“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
激活创新生态,加速成果转化 | 打造“松江大学城科创源”,推行校企“双向发榜”;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填补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空白;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等 |
深化制度创新,优化要素保障 | 推广“开工一件事”等集成服务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推行“党建指导员+营商服务员”双专员制度,精准服务企业;强化数字赋能,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要素平台建设 |
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开放体系 | 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促进资源共享;探索“联盟+基地+基金+平台”的跨域合作模式 |

如何确保行动方案落实到位。制定了宏伟的蓝图,更关键的是如何将它变为现实。这需要一套确保方案“落地生根”的组合拳。1.强化组织与机制保障。推行“一产业一专班”:为“2+4”等重点产业设立专门的工作班组,牵头协调产业发展所需的所有资源,确保每个产业都有量身定制的发展策略和精准服务。实施动态评估与反馈:建立行动方案的跟踪评价机制,定期审视各项任务的进展与成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2.创新政策与精准服务。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在产业用地指标上做到“应保尽保”,并推广“拿地即开工”模式,像松江区“开工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实现的“三证齐发”就是极佳的范例,能极大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提供“滴灌式”精准服务:借鉴洞泾镇的“双专员”服务机制,将服务直接送达企业,快速响应和解决企业在人才、融资、审批等环节的具体诉求。

3.营造开放与融合生态。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不仅要共建产业集群,更要推动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等具体措施,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推动“两业”深度双向融合:作为全国“两业”融合试点区域,松江应鼓励制造业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松江需要快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如聚焦“健康消费医疗器械”“卫星互联网”、“6G未来产业”、“新能源电力装备”等优势领域,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三管齐下,快速形成不可替代的区域核心竞争力。松江区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关键在于前瞻的产业布局、活跃的创新策源、敢为人先的制度改革以及开放的区域协同四轮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