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及配套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GB 45438-2025以下简称《标识标准》)于2025年3月发布,将于同年9月1日正式施行。这一制度是我国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安全风险的核心举措,旨在构建从内容生成到传播的全链条治理体系。立法背景与意义。1.技术风险倒逼治理升级。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Sora等)的普及显著降低了内容合成门槛,导致虚假信息、深度伪造、恶意输出等安全威胁激增。联合国2024年报告将“损害信息完整性”列为人工智能的首要风险,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强化内容透明度(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美国《数字内容溯源标识法案》)。2.中国治理体系的完善。《标识办法》衔接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既有法规,首次以“管理办法+强制性标准”的组合形式细化标识要求,标志着我国AI治理从原则性规定迈向技术可操作的落地阶段。
核心内容解析。1.标识义务的主体全覆盖。服务提供者。显式标识:必须在生成内容中添加用户可感知的标识(如文本末尾标注“AI生成”、图片角标、音频节奏码)。隐式标识: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不可见的生成属性、服务商编码、内容编号等溯源信息。提供内容下载功能时,需确保显式标识保留。传播平台。需核验内容元数据:含隐式标识的,需添加显式提示;无隐式标识但用户声明的,标注“可能为AI生成”;检测到AI痕迹但未声明的,标注“疑似AI生成”并追溯来源。应用分发平台。上架审核时需核验应用是否具备标识功能,阻断未合规服务传播。用户责任。发布AI生成内容时必须主动声明并使用标识功能,禁止恶意删除、篡改标识。2.标识方法的科学性。显式标识。文本:在起始/末尾添加“AI生成”等文字或符号;音频:起始/结尾嵌入语音提示或摩斯码节奏(如“短长短短”);视频:在画面角落添加半透明水印,兼顾提示效果与用户体验。隐式标识。通过元数据字段记录内容属性、服务商信息、唯一编号,支持跨平台溯源,并为安全防护预留扩展字段。
制度创新亮点。1.全链条治理机制。首次将生成、传播、分发环节全部纳入监管,填补了此前法规对传播平台责任界定的空白,形成闭环管理。2.“技管结合”模式。管理维度:明确各主体责任边界,避免“避风港原则”滥用;技术维度:强制统一隐式标识字段格式,解决企业各自为政的互操作难题。3.柔性管理平衡创新。允许用户申请无显式标识的内容(如专业创作需二次编辑),但需签署协议并留存日志6个月,兼顾效率与安全。实施挑战与展望。2.落地难点。技术适配:中小企业在隐式标识嵌入、多模态标识兼容上面临成本压力;执法协同:需协调网信、公安、广电等多部门职责,避免监管重叠或真空。2.未来方向。公众素养提升:需加强AI内容辨识的公众教育,培育批判性信息评估能力;国际规则衔接:中国方案(如元数据隐式标识)或推动全球治理标准互认。
《标识办法》通过显隐双标识结合、全链条责任分配、技管双轨并进,构建了可操作的内容治理框架。其核心价值在于:用户端:保障知情权与选择权,抵御虚假信息;产业端:以标准驱动技术合规,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治理端:为全球AI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体现“智能向善”的发展伦理。政策全文详见《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国信办通字〔2025〕2号)14条。《标识办法》和《标识标准》对隐式标识的元数据字段构成及不同格式内容的实现方式有明确规定。隐式标识的元数据字段构成。隐式标识主要通过文件元数据嵌入,其字段格式采用标准化的JSON结构,包含以下核心字段(依据《标识方法》附录E)。不同内容格式的隐式标识实现方式。通用要求。所有格式均需在文件头部元数据中嵌入上述JSON字段。实现技术包括:元数据嵌入:通过文件头(如JPEG的EXIF、MP4的MOOV box)插入标准化字段。数字水印(鼓励非强制):在内容数据层嵌入不可见水印(如频域水印、空域水印)。
分格式技术要求。以下为不同内容格式的差异化实现细则:
内容格式 | 核心要求 | 技术实现示例 |
文本
| 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字段(如PDF的XMP元数据、DOCX的Core Properties)。 | 文本文件需转换为支持元数据的格式(如PDF),纯文本文件需附加元数据文件。 |
图片
| 元数据字段 + 可选水印:需满足任意50%面积切片(分辨率≥384×384)可提取标识。 | 空域水印(修改像素LSB)、变换域水印(DCT/DWT系数)。 |
视频
| 元数据字段 + 可选水印:需满足连续5秒片段包含完整标识。 | 时空域水印(帧间冗余嵌入)、变换域水印(分块DCT)。 |
音频
| 元数据字段 + 可选水印:需满足连续10秒音频可提取标识。 | 时域水印(修改采样点)、频域水印(修改Mel系数)。 |
虚拟场景
| 元数据嵌入3D模型文件(如GLTF的extensions字段)或场景描述文件。 | 需在交互引擎中支持元数据读取接口。 |
关键区别:图片/视频/音频需额外满足连续性标识提取要求(防止局部篡改导致标识失效);文本和虚拟场景主要依赖元数据,无需连续性校验。技术落地挑战与创新。1.跨平台兼容性。2.防篡改设计。3.水印鲁棒性。水印需抵抗压缩、裁剪、转码等操作(如视频水印需支持H.264/265编码)。元数据字段:7大核心字段覆盖生成属性、溯源信息、安全防护三层次需求;格式差异:文本/虚拟场景以元数据为主,多媒体内容需结合水印满足连续性要求;技术趋势:元数据+水印双轨机制增强标识可靠性,预留字段为未来扩展(如区块链存证)留出空间。企业需同步关注配套标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服务提供者编码规则》(网安秘字〔2025〕29号),确保编码符合国家统一分配规则。
根据《标识办法》(2025年9月1日施行)及配套国标《GB 45438-2025》,对于部分由人工智能生成或合成的混合内容(即部分人工创作、部分AI生成),需遵循以下标识规则,确保用户清晰区分AI生成部分与人工创作部分。混合内容的标识原则。1.局部标识义务。若内容中仅部分片段或元素由AI生成(如文本中的某段落、图片中的特定区域、视频中的某片段),需在AI生成部分附近添加显式标识,而非对整个内容统一标注。示例:文本:在AI生成的段落首尾添加“【AI生成】”角标;图片:在AI生成的局部区域(如背景、人物)添加半透明水印“AI”;视频:在AI生成的片段起始画面添加2秒标识角标。比例声明要求。若AI生成部分占比超过30%,或涉及高敏感领域(如新闻、医疗),需在内容末尾补充说明:“本内容含人工智能生成合成部分”。
分类型标识规范。1.文本混合内容。标识位置:AI生成的句子/段落:在起始处添加“【AI】”角标,或末尾标注“(人工智能生成)”。交互式内容(如AI辅助写作工具):在编辑界面实时显示AI生成内容的标识浮层。技术示例:“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工撰写)【AI】根据模型预测,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可能下降12%~15%(AI生成)”。2.图片混合内容。标识形式:AI生成的局部元素(如人物、背景):在元素旁添加小于5px的“AI”角标,或半透明水印(透明度≤30%)。若AI生成部分为图片主体(如人脸),需在图片底部添加文字说明:“此图像包含AI生成元素”。防篡改要求:水印需抵抗裁剪、压缩,确保标识在50%面积切片后仍可识别。
3.视频/音频混合内容。视频:AI生成的片段:在片段起始添加≥2秒标识(如“以下片段由AI生成”),并在播放条对应位置标记AI符号。音频:AI生成的语音段落:插入0.5秒提示音(如“叮”声)或摩斯码节奏(短长短短)。4.虚拟场景(如游戏、元宇宙)。AI生成的交互元素(如NPC对话):在元素旁显示“AI”图标,用户悬停时弹出说明框。豁免情形与责任分配。1.专业创作豁免。影视、设计等专业用户可申请无显式标识的AI生成素材,但需签署协议承诺后续主动标识,且服务提供者留存操作日志≥6个月。2.平台核验义务。传播平台(如社交媒体)需检测混合内容:检测到未标识的AI痕迹 → 标注“疑似含AI生成内容”并降权展示;用户主动声明混合创作 → 添加“人工+AI合成”统一标识。
违规后果示例。
违规行为 | 处罚依据 | 后果 |
恶意删除AI局部标识
| 《标识办法》第十条
| 警告、罚款(企业最高50万元) |
传播未标识的深度伪造片段 | 违反隐式标识核验义务 | 平台下架内容+限期整改 |
用户伪造“人工创作”声明 | 违反主动标识义务 | 账号禁言、追究法律责任 |
技术趋势与挑战。动态水印技术:如OpenAI的“树环水印”(频域嵌入),即使AI生成部分被裁剪至10%面积,仍能以90%准确率溯源。跨平台兼容问题:社交媒体压缩可能导致局部标识丢失,需推动元数据国际互认(如C2PA标准)。企业应对建议:使用 MaskMark-ED 等低成本水印工具(南洋理工开源),支持局部嵌入且抗篡改性强,适配中小企业需求。混合内容的标识核心在于 “精准定位、动态提示、权责分明”,既保障用户知情权,又为创新留出空间。未来需进一步细化比例阈值标准,并开发自动化标识检测工具,降低合规成本。
当混合内容中AI生成部分占比超过30%时,需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及行业规范执行严格声明流程。声明的基本要求。1.声明位置。学术论文:在“方法论”或独立设立的“AI贡献声明”章节披露。商业内容:在内容末尾或产品详情页的显著位置标注(如“本内容含超过30%AI生成部分”)。媒体/新闻稿:文末需添加声明栏,或通过角标链接至详细说明页。2.声明内容。必须包含 AI工具名称、版本、使用环节、贡献比例及验证方式。示例:“本研究使用ChatGPT-4o(2025年3月版)生成文献综述(占比35%),经人工核对与PubMed数据库交叉验证。”3.格式规范。采用标准化模板(如哈佛大学“AI贡献度模板”),需包含以下四部分:基础信息:AI工具名称、版本、调用时间;使用范围:具体应用环节(如“数据分析”“图表生成”);贡献度:定量比例+定性说明(如“核心论点由人工完成”);验证说明:人工审核方法及依据。
分场景差异化声明细则。
场景类型 | 声明要求 | 合规案例 |
学术论文
| 需在方法论章节声明,超过30%可能触发伦理审查;核心论证部分AI率需小于10%。 | 麻省理工学院要求:AI率大于25%时需在致谢部分声明工具使用范围。 |
商业营销
| 电商平台(如亚马逊)要求AI率大于70%的内容添加“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标签,并附详细说明链接。 | 某美妆品牌在详情页标注:“产品描述AI生成占比40%,成分分析由专家复核”。 |
新闻媒体 | 突发新闻AI率≤30%可不声明,深度报道大于15%需标注;涉及公共事件时阈值下调10%。 | 路透社在AI生成的疫情数据报道末尾添加:“部分统计由AI模型辅助,人工核实原始数据源”。 |
医疗健康
| 严禁AI生成临床结论;数据可视化AI大于15%需声明,且需医生签字确认。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要求:图表AI生成占大于10%时需提交人工校验记录。 |
声明不实的后果。1.学术场景:AI率超过30%未声明 → 触发高校“人工复核答辩”,严重者撤稿或取消学位。案例: 某物理论文因未标注ChatGPT生成的“Regenerate response”提示词被撤稿。2.商业场景:电商平台对AI率大于70%未声明内容限流或下架;多次违规将封禁商家AI工具使用权限。3.法律风险:恶意隐匿AI贡献比例 → 依据《标识办法》处以警告、罚款(企业最高50万元)。
降低合规风险的实践建议。1.动态监控工具:使用 Crossplag+GPTZero 组合检测,实时调整AI生成比例,确保阈值可控(误判率小于2.3%)。2.混合创作策略:分段隔离:将AI生成内容集中在可声明章节(如文献综述),人工部分独立成章。人工强化:每段AI内容后添加≥50字的主观分析或案例解读。3.过程留痕:保留AI使用日志、修改历史及交叉验证记录,作为声明佐证(需存档≥6个月)。关键提示:30%是多数领域的风险警戒线,但声明核心在于透明性与可控性——即使超过比例,只要完整披露且关键环节由人工主导(如医学结论、核心论点),仍可合规。 建议优先参考行业细则(如IEEE学术规范、亚马逊商业标准)并采用自动化声明工具(如Adobe AIGC合规检测)降低操作成本。
中小企业在实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AIGC)的隐式标识时,面临多重技术挑战,但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已逐步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中小企业面临的技术挑战。1.技术复杂性高。元数据嵌入难度大:隐式标识需在文件元数据(如EXIF、XMP)中嵌入结构化信息(如生成者编码、内容编号等),涉及多种文件格式(JPEG、MP4、PDF等)的编码规范调整。中小企业缺乏专业开发团队,难以独立完成技术适配。数字水印实现成本高:水印技术需抵抗压缩、裁剪、转码等操作,对图片/视频需满足连续片段可提取要求(如50%面积切片或连续5秒视频)。中小企业采购商业水印解决方案的成本高昂,且后期维护需持续投入。2.跨平台兼容性问题。不同传播平台对文件元数据的解析规则不一致,可能导致标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丢失或失效。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压缩图片时会清除EXIF数据,使隐式标识失效。
3.防篡改能力薄弱。隐式标识易被恶意工具删除或篡改(如通过截图、转码、重新压缩)。中小企业缺乏安全防护技术(如哈希签名、区块链存证)保障标识完整性。4.检测与识别技术不足。传播平台需部署AI检测系统识别未标识内容,但中小企业自研检测模型(如文本风格分析、图像频域特征检测)的准确率低,误判率高,需依赖第三方服务增加成本。解决方案与技术工具。1.技术工具简化。标准化元数据嵌入工具:部分服务商推出轻量级SDK,支持一键嵌入元数据标识。例如,开源工具包(如Apache Tika扩展模块)可自动化添加JSON格式隐式标识字段。轻量化数字水印方案:针对图片/视频,采用鲁棒性较强的空域水印(如修改像素LSB)或DCT域水印,降低计算开销。部分企业推出低成本SaaS服务(如菲码智能的XT3000标识系统),提供水印嵌入API接口。
2.政策支持的低成本替代方案。元数据标识为主,水印非强制:《标识办法》仅要求嵌入元数据标识,数字水印为“鼓励”项,中小企业可优先采用低成本的元数据方案。文本/音频的简化标识:文本内容允许通过角标“AI”或文末标注替代复杂标识;音频可采用摩斯码节奏(短长短短)作为提示,降低技术门槛。3.标识解析体系与工业互联网融合。中国信通院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如“星火·链网”)与AIGC标识协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以下支持:统一编码服务:通过二级节点分配企业唯一编码(如ProviderID),简化追溯信息生成。开放技术生态:标识解析开放社区提供开源工具链,支持中小企业“轻量化”接入。政策支持与协作机制。1.低成本合规路径。《标识办法》允许通过用户协议豁免显式标识(如用户声明责任后提供无标识内容),减少对中小企业业务的干扰。过渡期与技术适配:政策设置6个月过渡期(2025年3月-9月),为企业预留技术调试时间。
2.专项补贴与开源生态。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通过专项补贴(如数字化转型基金)或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成本。例如,吉林省对中小企业采购标识技术设备提供最高30%的补贴。开源社区共建:中国信通院联合企业推出标识解析开放社区,提供免费技术文档、测试环境及标准化工具包(如元数据字段生成器)。3.行业协同与标准统一。跨平台标识兼容:强制性国标《GB 45438-2025》统一元数据字段格式(如JSON结构),确保各平台可解析。检测技术共享:头部企业(如国投智能)开放“慧眼鉴真工作站”部分算法,协助中小企业识别未标注内容。实践案例与成效。某产业链:中小企业通过“数转大师”平台接入标识解析体系,实现产品全流程追溯,加工效益提升30%,且隐式标识成本降低40%。某外贸平台: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与AIGC隐式标识融合,为崂山矿泉水等产品赋予唯一数字身份,跨境贸易效率提升90%。
未来挑战与建议。持续性问题:元数据标识的防篡改仍需加强,建议中小企业采用“元数据+简易水印”双轨制(如菲码VT3000打印机支持抗跌落标签)。国际协同需求:跨境内容需符合多国标识规范(如美国加州要求水印不可移除),中小企业可借助“星火·链网”的跨境溯源模块降低合规风险。中小企业实施隐式标识的核心矛盾是 “高要求技术”与“有限资源”的冲突。通过政策灵活性(低成本方案+过渡期)、技术轻量化(开源工具+标准化)、及生态协作(工业互联网融合+补贴),中小企业可逐步构建合规能力。未来需进一步降低水印技术成本,并强化跨境标识互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