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20 21:11:52

微信图片_20250720204645.jpg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工作,为统筹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提供重要工作指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通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24_67.jpg

此次出台的政策文件包含1个主文件和4个配套细则,其中配套细则包含《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首先《通知》明确了零碳园区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框架。申报主体原则上应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并列入最新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同时允许采用园中园模式开展建设。在考核指标方面,建立了分级考核体系,根据园区年综合能耗规模,将单位能耗碳排放核心指标分为两档,并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6项引导性指标。其次《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对园区碳排放强度作出明确规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吨~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0.2/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0.3/吨标准煤。同时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9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余热余压利用率≥50%6项引导性指标。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05_53.jpg

第三《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将电力净受入、工业过程排放等纳入统一核算范围,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其中,绿电直供或绿证交易获取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排放因子计为0,其他电力则按全国化石能源电力排放因子(0.8325kgCO₂/kWh)计算,并明确要求园区用电应优先通过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满足,原则上直接供应比例不低于50%专家表示,相比过去以企业为单位的减排政策,园区作为管理主体具有制度性优势。园区可以整合土地、政策等优惠条件形成企业入园的激励机制,再通过集中监管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这一政策调整反映了我国碳治理理念的重要转变,即从单一企业减排向系统性、区域化低碳转型。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25_68.jpg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等专家认为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引导产业深度降碳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适应绿色贸易规则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深度脱碳是重中之重。目前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海尔青岛中德工业园,凭借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全流程绿色制造、数字化协同降碳等领域的探索实践,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认证的首批“零碳园区”,为后续零碳园区创建提供了路径参考,更为中国家电乃至制造业树立了零碳转型的标杆典范。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03_51.jpg

零碳园区是一个当前非常热门且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中国推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零碳园区是指在特定地理边界和管理范围内(如一个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性的节能减排、能源结构优化、碳移除与抵消等措施,在一个核算周期(通常为一年)内,实现园区自身运营以及园区内企业、居民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常包括范围1和范围2排放,并逐步涵盖范围3排放),与通过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购买符合标准的碳信用等方式实现的温室气体清除量相互抵消,达到净零碳排放(Net Zero COEmissions)的园区发展模式。理解这个定义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特定边界:明确的地理范围:有清晰划定的物理区域边界。管理范围:界定哪些活动、设施和主体(企业、公共设施、居民等)的排放纳入核算。这通常是定义和实现零碳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

 微信图片_20250720204713.jpg

2.核算周期:通常以一年为一个核算周期来衡量是否达到“净零”。这意味着园区内排放与清除的平衡是动态的,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实现的。3.净零碳排放:核心目标:不是指绝对零排放(技术上几乎不可能),而是指排放量 ≈ 清除量。排放范围:范围1:园区边界内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园区内锅炉燃烧化石燃料、自有车辆燃料燃烧、生产过程直接排放等)。范围2:园区外购电力、热力/蒸汽、冷气等能源的生产过程产生的间接排放。这是园区实现零碳的重点和难点领域。范围3:园区边界外发生的、与园区活动相关的其他间接排放(如园区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排放、员工通勤、产品使用等)。实现真正的、深度的零碳,最终需要涵盖范围3排放,但目前通常作为努力方向或自愿目标。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12_57.jpg

4.实现路径:深度减排:这是最根本、最优先的措施。节能提效:在建筑、工业、交通等各领域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转型:电气化:用电力替代化石燃料(如工业电炉、电锅炉、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替代:大规模应用太阳能光伏、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需可持续)等。包括园区自建分布式能源和采购绿电。工艺与技术创新:推广低碳/零碳生产工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01_49.jpg

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海绵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等。碳清除与抵消:对于经过最大努力后仍然无法避免的残余排放,需要通过以下方式中和:碳汇:在园区内或通过合作在园区外增加森林、绿地、湿地等自然碳汇。碳移除技术:应用直接空气捕集等负排放技术(目前成本高、规模小)。碳信用:谨慎且有限度地购买符合严格标准(如额外性、永久性、避免重复计算)的高质量碳信用额度(如来自CCER、国际自愿减排标准VCS/GS等)。这应作为最后手段,不能替代深度减排。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17_63.jpg 

5.系统性:零碳园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能源系统、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数字技术、政策机制等多个维度的协同创新和转型。需要园区管理者、企业、居民、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总结关键特征。目标导向:以“净零碳排放”为核心目标。边界清晰:有明确的物理和管理边界。核算科学:基于国际或国家标准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优先减排:深度、优先的源头减排是基础。清洁能源: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关键支撑。系统协同:需要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管理等多领域协同。动态平衡:在核算期内实现排放与清除的平衡。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过程和结果需要透明、可信。注意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如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绿色园区。总而言之,零碳园区代表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高标准的园区发展模式,是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它不仅是一个环境目标,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23_66.jpg

零碳园区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载体,已成为我国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结合国家最新政策(20257月发布)及实践案例,以下从政策框架、技术路径、标准体系、挑战对策四方面展开深度解析。政策框架: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1.国家战略定位。核心目标:通过“八大重点任务”(用能转型、节能降碳、产业调整等),推动园区实现“单位能耗碳排放”≤0.20.3CO/吨标煤(较全国均值2.1吨下降90%),分能耗规模分级考核。政策创新:审批改革:多能互补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探索区域能评备案制替代单个项目审批。金融支持:专项债、政策性银行信贷、绿色债券等多渠道资金保障,如海南低碳岛计划通过主权贷款支持园区绿电项目。2.地方实践深化。海南模式:以“绿电直连+核电余热”构建零碳能源系统,2045年实现终端部门100%电气化。厦门试点:明翰工业园通过“光伏+储能+智慧微电网”实现50%绿电自给,年减碳448吨,成为技术集成样板。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13_59.jpg

技术路径:系统集成与场景落地。1.能源系统重构。绿电直供:发展增量配电网、氢电耦合,如云南大理州建成100%绿电园区,通过AI调频将新能源波动响应时间从3小时缩至20秒。多能互补:集成光伏、储能、工业余热,海南推动核电余热供热,替代传统燃煤。2.产业深度脱碳。“以绿制绿”模式: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如绿氢炼钢、CO₂制甲醇),远景赤峰工厂年产32万吨绿氨,成本计划2028年与灰氨持平。循环经济:要求工业固废利用率≥80%、余热余压利用率≥50%,天津联想工厂通过设备更新实现“极致能效”。3.数字化管理底座。能碳平台:云南电网“碳管家”系统实时监测光伏、储能数据,年减碳101吨(等效植树5000棵)。虚拟电厂:园区以负荷聚合商身份参与电力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如政策明确鼓励方向)。标准体系:核心指标与分级认证。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18_65.jpg

根据《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指标类型

核心要求

政策依据

核心指标

单位能耗碳排放:年能耗20-100万吨标煤园区≤0.2/吨标煤;≥100万吨标煤园区≤0.3/吨标煤

详见文件

引导指标

清洁能源占比90%、工业固废利用率≥80%、工业用水重复率≥80%

详见文件

核算边界

仅覆盖范围1(直接排放)和范围2(外购电力间接排放),暂未强制要求范围3(供应链排放)

详见文件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07_55.jpg

认证难点:非CO₂温室气体(如工业过程排放)数据缺失,需配套《园区碳核算方法》明确边界。核心挑战与破局路径。1.技术经济性瓶颈。问题:绿氢炼钢、碳捕集等技术成本高,中小园区难以负担。对策:政策倾斜:海南对高载能产业提供电价补贴,推动向绿电富集区转移。规模化应用:远景赤峰项目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绿氨成本,计划复制至东南亚。2.“伪零碳”风险。问题:部分园区依赖碳抵消而非源头减排。对策:政策严控碳抵消比例,要求清洁能源占比≥90%作为硬性约束。3.国际标准衔接不足。问题:国内核算标准未覆盖范围3排放,难以应对欧盟CBAM碳关税。破局:远景赤峰项目获全球首张ISCC PLUS绿氨认证,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互认。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03_52.jpg

未来趋势:从园区示范到全球输出。1.技术-标准-金融三角驱动。技术锚点:离网能源系统(如明翰微电网)、绿氢规模化应用;标准杠杆:构建覆盖范围3的《园区碳核算指南》,对接CBAM;金融引擎:推广天津“减排挂钩信贷”模式,绿色债券专项支持。2.区域协同与全球布局。国内:高载能产业向西部绿电富集区转移(如四川氢能炼钢试点)。国际:中国绿氨技术向中东、东南亚输出,参与国际氢能标准制定(如IPHE)。零碳园区的战略价值。产业价值:以“单位能耗碳排放”倒逼技术革新,催生风光氢储产业链;制度价值:通过绿电直连、区域能评等改革,破解传统能评审批僵局;全球价值:以标准化方案应对国际碳壁垒(如CBAM),提升绿色贸易话语权。未来需在范围3排放核算、绿电成本优化、国际认证互认三方面持续突破,将“中国样板”转化为全球零碳转型的核心引擎。

微信图片_20250720204735.jpg

《通知》重点任务之一。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推动园区积极利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地热、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实现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探索氢能、生物质等替代化石燃料和原料。

搜狗截图25年07月15日2100_4.jpg

结合政策要求与技术经济性,分核心模块展开: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系统重构。1.本地化可再生能源建设。空间挖潜。屋顶光伏:园区建筑屋顶利用率需≥85%(如厦门明翰工业园实现50%绿电自给);边坡/闲置用地:建设分布式风电(单机容量≥4MW);水体复合利用:渔光互补、漂浮式光伏(如江苏盐城园区水面光伏占比37%)。技术配置。储能匹配:按新能源装机15%~20%配置储能(时长4小时),解决昼夜波动; 智能调控:AI微电网实时平衡负荷(大理州将调频时间从3小时缩至20秒)。

 微信图片_20250430184441.jpg

2.跨区域绿电协同:

模式

适用场景

典型案例

绿电直连

邻近风电/光伏基地的园区

云南曲靖硅产业园直连滇东风电

增量配电网

新建园区或改造条件优越区

四川宜宾“光伏+储能”配电网

虚拟电厂聚合

分布式资源分散的园区

浙江嘉兴园区聚合23家企业负荷

 微信图片_20250511144611.jpg

多元化清洁供能体系。1.非电能源替代路径。供热清洁化。工业蒸汽:核电余热(海南昌江核能供热替代燃煤锅炉);中低温热源:地热梯级利用(雄安新区地热供暖占比90%);生物质耦合:秸秆/固废热电联产(广西糖业园区生物质供汽占比65%)。燃料替代。绿氢炼钢:氢基竖炉替代焦炭(宝钢湛江基地减碳50%);生物航煤:餐饮废油制航空燃料(中石化镇海炼化项目)。2.氢电耦合系统。流程图  A[风光发电] --> B[电解水制氢]  B --> C[高压储氢罐]  C --> D1[氢燃料电池发电]   C --> D2[绿氢炼钢]  C --> D3[氢能重卡燃料]  D1 --> E[调峰供电]```  经济性突破:远景赤峰项目通过离网风光制氢,2028年绿氢成本将降至15/kg(与灰氢平价)。

 微信图片_20250506132937.jpg

市场化机制创新。1.绿电交易三级跳:

阶段

操作要点  

收益提升点

基础交易

批量采购省内绿电

电价优惠0.02-0.05/kWh

高级交易

跨省绿电+储能时段优化

峰谷套利收益提升23%

国际认证

获取I-REC绿证出口欧盟     

规避CBAM碳关税+溢价10%  

 微信图片_20250518182542.jpg

2.金融工具赋能。成本分摊机制:园区统建光伏/储能,企业按用电量分摊投资(江苏常州案例降低用户初始投资70%)。绿色金融创新:减排挂钩贷款:利率与绿电占比绑定(中新天津生态城利率浮动±0.5%)。碳收益质押融资:未来碳配额作为质押物(福建试点发放贷款8.7亿元)。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057_44.jpg 

关键技术突破清单:

技术方向

当前瓶颈

突破路径(2025-2030

降本预期

构网型储能

充放电次数<6000

固态电池+智能BMS系统

成本降至0.8/Wh

高效电解槽

能耗4.5kWh/Nm³

阴离子膜电极(AEM)技术产业化

效率提升30%

生物质气化

焦油含量>50mg/Nm³     

两级催化净化工艺

清洁度提升5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053_37.jpg

实施风险与对策。1.电网接入约束。问题:部分地区新能源装机超电网消纳能力。对策:建设“风光储充”微电网(如大理州离网系统);发展氢能长周期储能(7天以上调节能力)。2.供热成本倒挂。问题:核能/地热供热成本高于燃煤。破局:政策补贴:海南对核能供热按0.2/吉焦补贴;碳收益对冲:CCER收益覆盖20%运营成本。3.绿证流通壁垒。问题:国际认证标准不互认。破局:推动中国绿证对接I-REC标准;园区产品嵌入区块链溯源(远景赤峰绿氨获ISCC PLUS认证)。 

微信图片_20250225210251.jpg

标杆实践:海南核能综合利用园。能源结构:核电(86%+ 屋顶光伏(10%+ 生物质(4%)。关键技术:核能蒸汽供热:替代4台燃煤锅炉,年减碳16万吨;电解海水制氢:核电谷电制氢,成本降至18/kg。经济模型:绿电溢价:出口欧盟产品加价8%CBAM豁免收益);供热收益:工业蒸汽价格比燃气低30%。转型核心逻辑。园区用能转型需把握“三个重构”:1.空间重构:屋顶/边坡/水体立体开发新能源;2.系统重构:以“绿电+绿氢+储能”替代化石能源;3.价值链重构:通过绿证交易、碳收益、产品溢价获取绿色红利。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052_35.jpg 

《通知》重点任务之二。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企业能效碳效诊断评估,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设备。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节能降碳制度框架设计。1.三级管理体系。流程图 A[园区管委会] --> B[用能碳排放监测平台]  B --> C[企业能效碳效诊断]  C --> D1[重点设备监管]  C --> D2[落后产能淘汰]  C --> D3[改造优先级清单]```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053_36.jpg

2.关键制度工具:

工具

实施要点

案例成效

能效碳效对标

分行业设定标杆值(如吨钢综合能耗435kgce

宝钢湛江基地能效提升12%

用能设备数字护照

扫码获取运行能效/维护记录

江苏园区空压机故障率降40%

绿电消纳考核

要求高载能企业绿电占比30%

云南硅企绿电消费达83%

 微信图片_20250715205019.jpg

重点领域技术路径。1.工艺升级降碳:

行业

传统工艺痛点

革新路径

降碳幅度

钢铁

焦炭炼铁排碳1.8/吨钢

氢基竖炉+电炉短流程

89%

水泥  

燃煤煅烧排碳0.85/吨熟料

富氧燃烧+余热发电  

32%

数据中心

 PUE>1.5

液冷服务器+AI调优   

能耗降40%

 微信图片_20250715205401.jpg

2.设备更新路线图。甘特图 title 高耗能设备更新周期 dateFormat  YYYY  section 淘汰类燃煤锅炉:2023, 2025  能效三级电机:2024, 2026  section 改造类  空压机余热回收 :2024, 2028  光伏+变频驱动:2025, 2030```  3. 极致能效工厂实践。天津联想工厂案例。技术组合:流程图  A[空压机群控] --> B[年节电200万度]  C[照明智能感应] --> D[能耗降85%]  E[余热回收] --> F[供热能耗降70%]```  成效:单位产值能耗0.008吨标煤/万元(行业平均0.12吨);光伏覆盖率100%,绿电占比92%。  

 微信图片_20250715204903.jpg

执行保障机制。1.动态监管技术:

技术

功能

实施案例

电力指纹分析

实时识别违规启用淘汰设备

浙江查获3家铝厂暗开电炉

碳流量传感器   

监测工艺过程碳排放强度  

宝钢实时优化炼钢参数

AI能效诊断平台

自动生成改造方案+投资回报预测

广东为企业降本23%

微信图片_20250715204947.jpg 

2.奖惩联动机制。正向激励:海南对能效领跑者给予增值税返还(如单位能耗达标杆值退50%);绿色工厂优先获得排污指标(天津额外分配15%容量)。反向约束:四川对超限额企业执行1.5倍惩罚性电价;连续两年不达标取消园区优惠政策。  

 微信图片_20250715204939.jpg

资金解决方案。1.全周期资金覆盖:

阶段

金融工具

创新案例

设备更新

节能贷(LPR下浮20%

华夏银行海南分行放贷18亿元

技术改造

绿色债券(期限15+

宝钢发行50亿元转型债券

运营优化

收益分享合同(ESCO模式)  

南方电网为企业承担70%初投资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05_54.jpg

2.成本效益模型。经济性测算:某陶瓷厂空压机群控改造投入320万元 → 年节电费286万元 → 投资回收期1.1年。碳收益加成:年减碳量1523吨 × CCER价格60/= 增收9.1万元。风险防控要点。1.技术替代风险。预警指标:设备更新后产能利用率<75%;单位产品能耗反弹>5%。对策:预留10%技改资金用于二次优化;签订设备供应商效能保证协议。2.绿色通胀传导。案例:欧洲碳价上涨致电解铝成本增30% → 产品涨价15%。应对:建立碳成本对冲基金(如云南铝业提取营收2%);开发低碳溢价产品(零碳铝溢价8%)。

微信图片_20250708104832.jpg

标杆实践:宁德时代极限制造工厂1.技术矩阵。光伏屋顶+储能:绿电占比62%;纳米级热管理:干燥能耗降45%;量子检测系统:良品率升至99.9%2.管理创新。每kWh产品综合能耗:0.16kgce(行业平均0.38kgce);碳足迹追溯:覆盖钴/锂等上游材料供应商。3.经济效益。单GWh产能投资降本37%;获宝马零碳订单溢价12%结语:节能降碳的“四维驱动”模型。1.技术穿透:从单一设备更新到全流程再造(如氢冶金替代焦炭);2.数字赋能:AI诊断平台实现精准降耗(广东案例显示误判率<3%);3.金融创新:转型债券+收益分享破解资金桎梏;4.制度刚性:用能权交易+惩罚性电价形成双重约束。  

 微信图片_20250717211751.jpg

新质生产力与零碳园区的结合,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战略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而零碳园区则是其落地的重要载体。两者协同,既重塑产业竞争力,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新质生产力与零碳园区的内在联系。1.绿色科技驱动的生产力跃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革命性突破与生产要素创新配置。零碳园区通过集成风光储一体化、绿电直供、氢能利用、碳捕集等低碳技术,推动能源与产业系统重构。

de71b21f2d0c806c.png

例如云南电网的“风光储充”系统、AI智能微电网,将绿电占比提升至80%以上,实现能效与碳效双优化。2.产业升级与绿色竞争力培育。零碳园区通过“以绿制绿”模式(即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脱碳与新兴产业集聚。如冠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通过绿电试点延伸产业链,预计2027年绿电占比超60%,同步减少碳排放0.77万吨/年,形成“低碳产业—绿电消纳”闭环。

 微信图片_20250426214459.jpg

3.制度创新与要素重组。国家政策明确支持零碳园区探索区域能评备案制、绿电交易机制、碳足迹认证等制度突破,降低非技术成本。例如《通知》提出创新固定资产节能审查模式,允许区域审批替代项目审批,加速清洁技术落地。政策框架下的零碳园区建设路径。根据《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核心任务包括:能源转型:发展绿电直连、增量配电网,推动供热清洁化(如大理州100%清洁能源供电)。产业结构优化:淘汰高耗能产能,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如四川试点园区探索氢冶炼、CO₂制甲醇)。基础设施升级:建设能碳管理平台、绿色建筑、电动交通网络(如云南“熄灯工厂”全流程无人作业,能效提升10倍)。评价体系创新:以“单位能耗碳排放”(吨CO/吨标煤)为核心指标,辅以清洁能源占比、固废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

 微信图片_20250423155349.jpg

零碳园区分类建设路径:

园区类型

降碳重点

典型案例

传统工业园   

电气化改造、燃料替代、流程再造  

四川钢铁园区氢能炼钢

外向型出口园区

绿电直连、碳足迹认证、供应链脱碳

冠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

服务型园区

建筑光伏一体化、交通电动化

大理古城智能配电网项目

产城融合园区

产业准入严控、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

玉溪红塔基地“电--储”多能互补

 微信图片_20250420180342.jpg

技术创新赋能零碳园区的实践。1.多能互补与智慧调控。大理州建成国内首个电网自动调频系统,将潮流分析时间从3小时缩至20秒,解决新能源“昼余夜缺”矛盾,支撑100%绿电稳定外送粤港澳大湾区。2.数字化碳管理。云南电网“碳管家”平台实时监测光伏、储能、充电桩数据,实现碳排放精准核算,推动园区年减碳101吨(等效植树5000棵)。3.循环经济集成。工业固废/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率、废水回用率等被纳入评价体系,驱动资源闭环。如天津联想工厂通过设备更新,打造“极致能效”标杆。

微信图片_20250322231150.jpg

挑战与对策。1.认知偏差:部分园区依赖碳抵消“伪零碳”,忽视源头减排。对策:政策严控碳抵消比例,强化实际减排考核。2.核算瓶颈:非CO₂温室气体、工业过程排放数据缺失。对策:制定《园区碳核算指南》,覆盖范围一、二、三排放。3.资金缺口:依赖财政补贴,市场化融资不足。对策:发展绿债、转型金融,如政策性银行中长期信贷支持。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00_48.jpg

总结协同推进的关键价值。零碳园区是新质生产力的“超级孵化器”——它通过技术迭代(智慧能源)、制度破壁(区域能评)、产业重生(以绿制绿),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增长动能。未来需深化三方面协同:空间适配:按资源禀赋布局(如高载能产业向绿电富集区转移);链式创新:打通“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标准输出”全链条;全球衔接:依托碳足迹认证应对欧盟CBAM等贸易壁垒,提升绿色竞争力。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054_40.jpg

零碳园区的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其通过统一规范、量化指标和系统路径,为园区低碳转型提供可操作框架。根据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结合政策要点与实施逻辑。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框架。1.定义与目标标准化。明确定义:零碳园区需通过技术与管理手段,使生产生活碳排放降至“近零”(具备“净零”条件),核心是“单位能耗碳排放”指标。分级目标:年能耗20-100万吨标煤园区:≤0.2CO/吨标煤;年能耗≥100万吨标煤园区:≤0.3CO/吨标煤。(当前全国园区平均约2.1/吨标煤,降幅需达90%)。2.指标体系分层设计。核心指标: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制达标,验收首要条件)。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056_42.jpg

引导指标(动态调整,因地制宜):

指标

要求

作用导向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90%

能源结构绿色化

工业固废利用率

80%

循环经济水平

余热余冷余压利用率

50%  

能源梯级利用效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80%

资源集约能力    

产品单位能耗  

≤二级能耗限额

产业技术先进性

 微信图片_20250720204849.jpg

3.建设路径标准化。政策提出八大重点任务,覆盖全链条改造:能源转型:绿电直连、增量配电网、氢电耦合;产业升级:发展低耗高附加值产业,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技术应用:打造低碳技术示范场景,推动产学研融合;管理创新:建设能碳管理平台,支持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

微信图片_20220508163240_毒霸看图_副本_副本.jpg

标准化落地的关键支撑。1.准入与范围标准化。主体限制:仅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或新兴高新园区可申报国家级试点;空间边界:允许“园中园”模式,但需明确四至范围。2.保障机制协同化。资金支持:专项债、政策性银行信贷、绿色债券;审批改革:多能互补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探索区域能评备案制;要素保障:优先保障新能源用地用海需求。3.组织实施流程化。三级分工:国家层面(发改委统筹,能源局推供能创新);地方层面(省级发改委822日前推荐≤2个园区);园区层面(需论证技术可行性与资金保障)。验收机制:建设期满后经自评估+国家验收,达标者授牌“国家级零碳园区”。

搜狗截图25年07月15日2045_2.jpg 

标准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1.数据核算瓶颈。问题:非CO₂温室气体、供应链排放(范围三)数据缺失;对策:配套发布《园区碳核算方法(试行)》,明确核算边界。2.技术适配差异。问题:高耗能园区(如钢铁、化工)深度脱碳难度大;对策:允许差异化路径——高载能产业向绿电富集区转移,传统园区侧重电气化改造。3.“伪零碳”风险。问题:过度依赖碳抵消而非源头减排;对策:政策严控碳抵消比例,强化实际减排考核。

微信图片_20240901171037.jpg

标准化建设的战略价值。零碳园区标准化不仅是减排工具,更是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引擎:统一标尺:破解“各自为政”乱象,为全国园区提供可比、可复制的减碳范式;改革试验田:通过绿电直供、区域能评等机制突破,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产业催化:以“单位能耗碳排放”倒逼技术迭代,带动新能源、储能、氢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717211604.jpg 

中国零碳园区要在短期内实现国际赶超,需依托政策、技术、金融与国际协作的系统性突破。结合最新政策动态与国际实践,具体路径如下:政策框架:对标国际,强化制度创新。1.顶层设计精准化。 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首次明确零碳园区的八大任务和分级指标(如单位能耗碳排放≤0.2CO/吨标煤),但需进一步细化范围三排放核算标准,与国际ISO 14064等体系衔接。欧盟《低碳氢授权法案》要求全生命周期减排≥70%,中国可借鉴其精细化监管框架,制定覆盖供应链碳足迹的强制性标准。2.审批与激励机制突破。区域能评备案制:允许园区整体节能审查替代单个项目审批,加速项目落地。 绿色金融挂钩机制:如中新天津生态城医药产业园试点“减排效果-信贷利率”挂钩模式,减排达标可降低融资成本,形成市场化激励。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52_69.jpg

技术创新:突破瓶颈,打造全球标杆。1. 能源系统智能化。离网可再生能源集成:远景赤峰氢氨工厂通过“风光储氢氨”动态耦合,实现100%绿电直供,AI系统实时平衡能源波动,产能达32万吨/年绿氨(全球最大)。构网型储能技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如大理州电网调频时间从3小时缩至20秒)。2.工业脱碳技术规模化绿氢炼钢、CO₂制甲醇等深度脱碳技术需从试点转向普及,远景计划2028年将绿氨成本降至与灰氨持平,推动技术经济性突破。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54_70.jpg

关键技术应用对比(国内 vs 国际):

技术领域

国内标杆案例

国际对标

绿氢-氨耦合

远景赤峰工厂(32万吨/年)

挪威Yara绿氨项目(10万吨/年)

离网能源系统

AI动态优化+构网储能

澳大利亚Hybrid Power Hub  

碳管理平台

云南电网“碳管家”

西门子MindSphere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54_72.jpg 

标准认证:接轨国际,提升话语权。1.构建中国主导的认证体系。远景赤峰项目获全球首张ISCC PLUS绿氨认证,验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能力,为中国标准国际化提供范例。需加快推出《园区碳核算指南》,覆盖范围三排放,并推动与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互认,避免贸易壁垒。2.强化数据可信度。引入第三方核查(如必维集团),确保排放数据可追溯、可验证。中新天津生态城由北京绿交所验证减排效果,增强国际公信力。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15_61.jpg

金融机制:多元化资金,激活市场动能。1.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工具结合。主权贷款+专项债:华夏银行与亚行合作50亿元“产业园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16年期人民币贷款,规避汇率风险。绿色债券扩容:20257月单月发行绿色债券27只(规模占新债74%),需扩大零碳园区专项债比例。2.创新融资模式。天津生态城“减排挂钩信贷”模式可推广至出口型园区,通过碳足迹认证获取低息贷款。国际合作:输出模式,参与全球治理。1.技术方案全球化复制。远景赤峰工厂采用模块化设计,计划在东南亚、中东推广,日本丸红已签署长期购氨协议,加速技术出海。2.规则制定话语权提升。参与国际氢能标准组织(如IPHE),推动中国绿氨认证纳入全球贸易体系。通过中新、中欧绿色金融工作组,输出“区域能评”“绿电直连”等制度经验。

 搜狗截图25年07月20日2113_58.jpg

零碳园区不仅是减排“试验田”,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最终目标使清洁能源成本≤传统能源成本(如海南核电供热已比天然气低20%),实现经济性与低碳性统一。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终极目标使节能=创效(如宁德时代单GWh降本千万)、降碳=竞争力(零碳产品获国际市场溢价)。最终目标不仅是园区“净零”,更是以微观单元撬动全社会生产力向绿色、智能、高效跃迁。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如纳入范围三排放)、强化国际衔接(对接CBAM等贸易规则),推动“中国标准”全球化输出 。

 微信图片_20250715204923.jpg

赶超路径的核心抓手。中国零碳园区需以“技术-标准-金融”三角框架实现弯道超车:技术锚点:突破离网系统、绿氢规模化应用瓶颈,降低脱碳成本;标准杠杆:构建国际互认的碳核算体系,主导绿氢/氨认证话语权;金融引擎:通过绿色信贷挂钩、主权贷款等工具破解资金约束。最终目标不仅是园区“净零”,更是将中国方案嵌入全球零碳产业链:可规模化推广的绿色替代方案已投入运营,这就是清洁能源未来的蓝图

 微信图片_20250715203937.jpg

阅读前一篇

《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的进一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