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重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到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在我国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正发生转变。例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人工智能的表述是“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2019年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2022年是“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而到了2024年则变成“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由此可见,我国对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性、广泛性以及主导性作用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领导人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质的跃升,区别于传统低效率、高能耗的生产方式,是依靠科学技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是科技与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鲜明标志,是新技术持续涌现并不断渗透融合深度应用,创造新产品、催生新产业、产生新价值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能够提升整体产业技术密集度和产品技术含量。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中最能够突出的数字技术的原创性、颠覆性和代表性的技术为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的新引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
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劳动技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核心生产要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系统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构成要件。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产率,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有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不同形态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目的和结果也不相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的作用,主要来自“熊彼特机制”,创新是企业家在优胜劣汰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中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新质生产力是遵循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生产力,是弘扬劳动创造价值、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生产力。
必须建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新型劳动者。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复杂劳动拥有更高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数字教育培养智能时代亟须的复合型人才,数字技术推动新型劳动分工实现跨时空协同。智能机器人参与劳动、跻身于各行各业的作业流程中,增加了具体劳动力的种类、数量,促进了生产的精细化、标准化、便捷化,极大拓展了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以算法—算力为使用工具的新型劳动资料。算法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工具,算力网络是新质生产力成规模发展的战略支撑,数字孪生技术广泛应用推动数实融合、优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新型劳动对象。数据要素是数字时代最活跃的要素,直接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数据要素流动促进了新型劳动对象的动态化,数据要素极大提升了新型劳动对象的绿色生态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什么?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二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验室里的新技术,还需要通过新产业,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焕发,需要跃升式的新逻辑。它不是“1+1+1”之后再多加几个“1”,而是在“1+1+1”的基础上再“×2、×10”。它的成长,告别传统路径,走上新的赛道。这就是提出的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它是能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之一,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
新质生产力,也称为智能生产力,是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创新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在5个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以深化新技术应用为重要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性。
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人工智能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原动力。人工智能通过赋能各行各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实现了两个方面重要突破:通用性大大扩展,这种通用性建立在预训练大模型的基础上,并推动数据、算法、算力在研发层面功能性地深度融合。实现了与自然语言的融合,使人工智能可以真正融入千行百业。Sora模型的发布,随着技术迭代创新,人工智能将在更深层次上广泛赋能政务、新闻、金融、制造等垂直行业领域,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通过塑造新型劳动者形成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更高效率的同时,也潜藏着信息传播失序、数据滥用、算法歧视、新型技术控制等风险,在安全、治理、监管、版权、伦理等多个方面带来风险和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所驱动的技术迭代进步所带来的超强生产力。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变革变化,有望成为新的底层通用技术,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大的创新之一,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AI+”是由技术、服务、生态、组织、流程、机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机融合,通过变革现有生产范式所形成的社会级智力运行“大系统”。推进“AI+”产业发展焕新向实,需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点。
一是夯实基础底座。算力、算法、数据是发展“AI+”的关键要素,共同支撑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生产工具。二是坚持价值导向。做深做透“+”号效应,推动“AI+”服务千行百业。三是守牢安全底线。四是健全配套机制。一是当好供给者,筑牢“AI+”发展根基。二是当好汇聚者,促进“AI+”产业融通。三是当好运营者,放大“AI+”赋能成效。四是当好守护者,护航“AI+”健康发展。系统锻造“AI+”安全能力,全面审视技术基础架构、数据、模型、应用的安全规范和技术策略,着力打造可控可用、内生安全的人工智能能力,筑牢一体化全程可信的“AI+”安全屏障。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机遇,顺应数字经济时代浪潮,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四个维度着手,充分激发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管理等一系列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补短板、建长板、强能力、成体系,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发展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加薪助燃、添翼赋能。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是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底座,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为实现新质生产力积蓄动能。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全面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以科技自强自立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二是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打造新质生产力。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五是秉承“在发展中治理”的理念,健全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确保人工智能技术造福全人类。积极贡献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智慧”。
数智化带动新供给与新需求在新锚点上再平衡。《“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智技术营造新场景,促发新需求,叠加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可以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带动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形成新锚点上的再平衡,而打造良好的创新扩散传导机制,形成更大范围内的创新协同效应,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勇于探索、敢于冒险,更具有创新精神。第二,民营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自201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以来,民营经济奋发图强,已成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涌现出大量“专精特新”的创新创业型企业。第三,民营企业可以在发展未来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当前尚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
如深兰人工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让科研人员拥有安静的氛围,一门心思搞科研和创新,商业交给企业管理层,探索出的“深兰模式”,即“科学院+企业”。科研人员可以不用直接考虑商业转化,一门心思搞科研和创新,一切以科研成果论英雄。企业管理层不干涉科研,只负责企业经营,充当产品经理,为优秀技术寻找场景、打磨产品,在商业世界获取认可和价值回报,最终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双重梦想。打造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生产工具,并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让各生产要素向着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实现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道挑战考题。企业除了需要0到1的创新精神,也需要系统层面资源优化整合的能力。中国企业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往往需要具备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决心。像第一性原理思维,就是一种刨根问底、追究最原始假设和最根本性规律的思维习惯。有时需要更多的综合性技术,不单纯是技术能力,最重要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进行系统性创新的方法论。在数据要素和新一代技术共同作用下,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而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持续推进,由此产生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生产力范畴,而是从根本上重塑着人类社会的劳动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组织运行和社会制度体系,进而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